儀隴縣--文星鎮一個抹不掉的記憶!文星的頂起

仪陇县文星镇,原名龙凤场,1940年改乡,1980年更名文星乡。文星镇位于仪陇县东北部,距县城34公里。与营山、蓬安交界,东邻永光乡,南临炬光乡,西靠二道镇、北与永乐镇、保平镇接壤。肖水河直贯全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名称来历:原名龙凤场,因驻地被两座形似龙和凤的山所包围而得名。1980年因重名,农业合作化时期建立过文星社,改名文星公社。后改为乡,再改为镇。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6°15' 23"~106°24' 14",北纬31°11' 32"~31°20' 01"。地处仪陇县东南部,东与永光乡接壤,南与炬光乡和营山县三星镇为邻,西邻二道镇、复兴镇,北接永乐镇、保平镇。人民政府驻龙凤社区, 距县城34公里。

政区沿革:清时建龙凤场。1933年置二龙区第四乡苏维埃政府。民国29年(1940年)始建龙凤乡。1950年1月,设龙凤乡。1958年建龙凤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为前锋公社。1980年改为文星公社。1983年改名为文星乡。2000年6月,改为文星镇。

政区划分:2011年末镇辖有龙家沟、天星寨、绿水河、高龙山、大石桥、寒包垭、刘家沟等16个村民委员会和龙凤社区。

人口面积: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18303人。辖区东西最大距离6.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5.3千米,总面积32.4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26.03平方千米,水域6.40平方千米。

仪陇县--文星镇一个抹不掉的记忆!文星的顶起

从街名中溢流出的繁盛

“热闹的米市坝向四周延伸出4条巷子,分别是上街、柴市街、猪市街、新街。”何义芳告诉记者,赶场的人多,这四条巷子也非常热闹,且各具特色。供销社、裁缝铺、理发店、小商店等大都集中在这里。

上街顺着山势而形成,蜿蜒向上,宽窄不过两米,时而几步台阶,给行走的人们增添了几分情趣。那铺路的青石板排列并不是很整齐,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有的石板缺了一块角,有的已经从中间断作两截,有的被泥土掩埋,一块挨一块,伸向远方。若是下点小雨,上街还会多一份浪漫,就像戴望舒笔下所写的意境:淅淅沥沥的雨中,撑一把小伞,踩着湿润的石板路,缓步行走,感受这份寂寥与悠长。

“以前这条街的两旁全是店面,特别热闹。”84岁的老奶奶王远琼告诉记者,这条巷子最长,过往赶场的人多,店铺也比较多。

柴市街是最短的巷子,长不过50米,尽头一棵高大黄桷树,枝繁叶茂,虽已是初冬时节,依然绿意盎然。过去卖柴的都挑到此处来卖,此街便得名柴市街。猪市街也是名副其实,凡家禽、牲畜,过去都集中在此处交易,一到逢场天,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新街是后来发展起来的,集中着休闲娱乐的茶旅社等。

仪陇县--文星镇一个抹不掉的记忆!文星的顶起

孤独黄桷树的渴望

相较于繁华的文星新场镇,如今的老街显得有些冷清,街上少有行人。街道两边是古朴的木板房和土坯房,巷道蜿蜒曲折。

“文星最早并无场镇。”李强告诉记者,过去,几间茅屋搭在一棵傍山窝而生的大黄桷树下,当地人称幺店子,过往行旅也称其窝窝店。据《文星乡镇风情》中记载:公元1628年,文星开始在窝窝店兴建场镇。由于此处地势绝佳,左右有龙飞凤舞的山势,所以场名就叫龙凤场,之后才更名为文星镇。场镇建设刚刚起步,便遭遇了明末农民起义,龙凤场更是经历了血雨腥风,黄桷树叶落根断,窝窝店门可罗雀。直到大清江山甫定,又才开始重建工作。在以后的几百年中,场镇面积不断扩大,才有了如今的格局。

如今,黄桷树依然静静矗立,老街上却难见昔日繁华。沿街住户多已人去楼空,排门紧闭。旧房子的土墙石缝间常有青苔小草探出头来,斑驳破败的老墙讲述着沧桑的岁月。偶有零星的杂货店、小卖部还在经营着“老行当”,三三两两的路人偶尔经过,再难寻昔日的热闹。唯有街口小茶馆里传来几声嬉笑,还能令年老的居民忆起昔日繁盛的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