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4》:葉問之所以是葉問,是因為他也是一個普通人

郭家心理姐,帮你解开心理的结,做最真实的自己!

《叶问4》:叶问之所以是叶问,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通人

叶问4

作为叶问系列的收官之作,《叶问4》称不上完美,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你总是可以挑出瑕疵的,但从整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内涵来讲,它是成功的。

因为影迷们似乎忘了甄子丹是谁,只记得那身着一袭素衣长袍,爱打抱不平却又不恃强凌弱的一代宗师叶问,所以很多人大呼:“甄子丹就是叶问本问!”

作为甄子丹最后一部动作片的收官之作,影片并没有像观众所期待的那样,走豪华武打场面,而是一反常规,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让人产生了很多共鸣。

《叶问4》:叶问之所以是叶问,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通人

叶问

“普通人式”焦虑VS“叶问式”焦虑

看完影片的最大感慨就是:原来一代宗师的叶问也会老,也会焦虑,也会不知所措:风烛残年的他,身患癌症,爱妻早逝,自己辛苦抚养儿子叶正长大,但儿子却无心读书,在学校与同学斗殴被校长退学。

叶问请求校长再给儿子叶正一个机会,但校长强调叶正顽劣,这已不是他第一次跟同学起冲突,自己也无能为力......

叶问没办法,回家跟叶正沟通打架的事,儿子叶正据理力争,并不认为自己有错:

他们抢我漫画,是我错;他们抢不过我,也是我错。你永远是对的,我永远是错的。

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长大的儿子也不怎么服从自己的管教,说了,不听;骂了,还是不听......最后,叶问忍无可忍,终因儿子一句:“如果我妈在,她一定会听我的!”而给了儿子一个耳光。

叶问不是没有自己的脆弱,只是,在儿子面前,他不想也不愿表现,他希望自己是儿子的榜样,而不是儿子的累赘。

爱妻早逝,自己一个人抚养孩子长大,苦吗?当然。身患癌症时日无多,在面临儿子顽劣不堪被逼退学的情形会焦虑吗?当然。

如果你非要问,“普通人式”焦虑和“叶问式”焦虑的区别在哪,那便是:普通人无时无刻不在焦虑,而叶问则只把焦虑放在对的时候。

为了给儿子觅得一个好的就读学校,他孤身一人赴美,原本以为会诸事顺利的他几经周折,遭人冷眼,接连遭遇闭门羹:

向中华武术协会万会长讨封推荐信,被拒;辗转朋友找其他人推荐,无着落;就连好心帮助被同学霸凌的若男并护送她回家,也被万宗华认为是居心叵测。

事实上,刚开始的叶问的确把自己的姿态摆的比较低,大概是因为有求于人吧,叶问的隐忍和焦虑全部隐藏在了那一袭素衣长袍之下。

赴美联系学校的事暂时未果后,其实叶问可以回国,但因看到自己的同胞在美国被不公平对待,心中的正义感被燃起。

《叶问4》:叶问之所以是叶问,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通人

哥连

中秋晚会,海军陆战队的教官哥连公然叫嚣,挑衅中华武术,万会长不在,其他宗派迎战,但都被打在地。在大家都偃旗息鼓的时候,叶问一句,“够了”上台迎战。

凭借稳扎稳打的咏春拳打法,叶问直接碾压哥连,最后,哥连被打断一根肋骨。叶问靠一己之力,挽回了中华武术的颜面。

也许,此时的叶问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父亲,但他绝对是一个好宗师——路遇不平,挺身而出,谦逊但不失风度,武功高强但不失风范。

那个拳打军官、脚踢拳王的宗师叶问败在了儿子赴美读书的一封推荐信上,但却凭自己的真本事赢得了异国同胞对自己的尊重和敬畏。

与影迷所想的宗师叶问是神话,宗师叶问不会被打败,宗师叶问会永远是传奇不同,《叶问4》给大家呈现的是一个更真实的叶问。

从《叶问1》、《叶问2》、《叶问3》到叶问终结篇,影迷们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通过这部电影(《叶问4》)窥见一代宗师叶问的焦虑和不安。

其实,伟大的人也会焦虑和不安,只是和普通人不同的是,普通人逃避焦虑和不安,而伟人则直面焦虑和不安。

《叶问4》:叶问之所以是叶问,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通人

李安

记得十点人物志曾受邀采访李安,和一般人所想的不同,那个坦言“再不拍电影就死了”的奥斯卡金球奖、金狮奖华人之光电影大师李安,也会焦虑,也会不安,也会害怕失败。

陈文倩曾评价李安:中国男人通常不谈自己的脆弱,但李安把自己放的非常低。甚至,连李安自己都承认自己很脆弱。

人们对李安的印象也通常是脆弱的,可谁又不脆弱呢?大家眼中传奇一般的知名导演李安也会因为自己所拍的电影评分不高而踌躇不安啊,这才是真实的他!

《叶问4》:叶问之所以是叶问,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通人

迷失

人只有迷失自己,才会重寻自我

在中秋晚会上,以绝对的优势碾压、打断哥连一根肋骨后,叶问在得知万宗华被铺,依然挺身相助。他带着若男去警察署救万会长。

以前处处低头、处处忍让的万会长在看到女儿因为害怕自己被打而在同学爸爸面前下跪的时候,他终于决定不再忍了,所以,才有了那句,“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他孤身一人赴约,接受美国军官巴顿的挑战,比武之前,巴顿则说:“没有规则,直到有一方倒下......”这一次,倒下的是万宗华。

其实,对叶问来说,面对外国人的欺负和碾压,他完全可以袖手旁观,自己身患癌症,手部受伤,万会长都被打倒在地,自己何必要铤而走险?

其一,他不是中华武术协会的人,协会的人之前因为他将武术教给外国人而排斥他,他完全有理由不管;其二,中秋晚会上,他已经为中国人争了光,没必要继续迎战巴顿。

但会长战败,直接被美国军官碾压,中华武术面临质疑,叶问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选择挺身而出:“我是一个习武之人,遇到不公义的事情,我一定要站出来,这就是我们学武人的初心…...”

《叶问4》:叶问之所以是叶问,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通人

他孤身一人冲入美国军营,面对嚣张、强势的美国军官巴顿,丝毫没有畏惧之色,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适,只是以一个习武之人去对抗。

是的,巴顿不好打,应该说,巴顿相当硬气,刚开始,叶问略占优势,但被巴顿发现手部受伤后,对其受伤的手臂进行了猛烈攻击,导致一只手臂严重受伤。

接着,巴顿运用自身优势,狠攻、猛攻,叶问虽然处于劣势,但叶问并不认输,因为他知道不能认输,就算搭上自己的一条命,也不能给中华武术丢脸......

《叶问4》:叶问之所以是叶问,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通人

终极对决

最后,巴顿被打倒地,叶问用自己年过半百、身患重病但绝不屈服的武术之心,彻底打破了美国人对中华武术的偏见,真正做到了,他自己说的那句,“用武术,改变外国人对我们的偏见!”

当他自己身体力行地用武术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华武术的偏见之后,他也看到对于叛逆的年轻人,父母的意见可能并不一定适合孩子:

若男喜欢跳啦啦舞,万会长却逼着她练拳;叶正想跟自己一样学武术,但自己却逼着叶正好好读书......

叶问在若男身上看到了自己和儿子的影子,若男喜欢跳啦啦操,不喜欢打太极,可万宗华却硬逼着自己学太极;叶正不喜欢读书,喜欢打拳,可自己却硬逼着他读书......

在美国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和遭遇之后,叶问感慨,“其实外国的月亮也不是特别圆!”并改变了自己对叶正的看法:

年轻人有年轻人自己的想法,与其逼着孩子做自己想让他们做的,不如尊重孩子,让孩子重寻自我,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著名的思想家尼采说,发现自己的一技之长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为它会帮助你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心理学家唐纳德·克利夫顿也曾说:“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主要看他是不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成功心理学)。”

每个人都会迷失自己,关键是如何重寻自我呢?

《改变力》一书中说:人只有迷失自己,才会重寻自我。那怎么样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呢?唯有真正面对内心的冲突(改变发生的关键)。

《叶问4》:叶问之所以是叶问,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通人

内心冲突

如何面对内心的冲突?尝试着和它共处

一般来说,不被冲突所搅乱角色就已十分不错,更别说试着跳出来,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如果你要问,面对内心的冲突难吗?当然,只是你你可以先试着观察它,做一个自己的旁观者啊。

生活当中,面对冲突时,观察它,做自己的旁观者并不容易,只是有一类人却擅于做自己内心冲突的优秀观察者,那就是离群者。

卡伦·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书里讲到离群者的共性,他们能够带着一种客观的兴趣来观察自己,对自己持“旁观态度”,就像观看一件艺术品一样。

叶问就像是那个特别的离群者,他那么孤独、那么卓尔不群,第一次赴美,面对万会长和各宗派代表的刁难,丝毫不畏惧。

推荐信,不给写, 就不要了,但你们要是觉得我教老外是亵渎中华武术,那不好意思,我不接受,我这么做并不是亵渎中华武术,而是发扬中华武术。

《叶问4》里的叶问从传奇回归真实,你所看到的叶问就像是真实世界里的一员,他适度隐忍但却不一味退让;他适时爆发却懂得拿捏分寸;

在这个人人都大喊不要焦虑、不要不安、天天看鸡汤勉励自己前行的人眼里,叶问活出了真实的自己,活出了自己的自信。

还记得,电影结尾,叶问告诉儿子:做人,最关键的是自信,不管走到哪,自信总要有的。这也许就是叶问虽然年老体衰、身患癌症还依然敢一次次迎战美国人挑衅的底气所在吧。

有一句话是说:一个人一旦建立了自信,努力就会变成自己的铠甲,而披荆斩棘划破的伤口呢?就会变成你的勋章。

叶问之所以是叶问,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经历着普通人的焦虑,经历着普通人的病痛,但却活出了普通人艳羡的模样。

所以,你要活成什么样呢?是自己的样子,还是别人眼中的样子?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因为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通往幸福的捷径是什么?是做自己由心而发的事并砥砺前行,愿你也活成一道光,照亮别人前行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