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藥之法,最宜深講!古醫籍中的煎藥用水瞭解下~

作者:高振 復旦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院

夜讀朋友送我的《本草品彙精要》,其中那些栩栩如生的關於煎藥用水的描寫讓我久久不能移開目光。古代中醫煎藥,對用水的認知和要求,高於煮茶釀酒。《醫學源流論·煎藥法論》曰:“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玉泉

《醫學入門》載“玉消為水,故名玉泉”“圖經曰:玉泉生藍田山谷”“其色白,其味甘淡,其性寒”。在這裡,玉泉不僅是一種煎藥用水,其本身也因融進了玉的精華而有“主五臟百病,柔筋強骨,長肉益氣,利血脈,安魂魄,明耳目,耐寒暑,久服輕身不老”之功,可謂至精至純。但玉泉到底在何處?《本草品彙精要》載:“今藍田山谷無玉泉,泉水,古今不言採。”《證類本草》對此亦有討論,“又荊門軍界有玉泉寺,中有泉,與尋常泉水無異,亦不能治病。”

如果沒有新發現的文獻佐證,此題恐成無解之謎。《神農本草經》不載玉泉的具體位置,只曰“生山谷”,讓人有空谷足音之感。白居易在其詩《仙娥峰下作》謂“渴望寒玉泉,香聞紫芝草”,在《神農本草經》中紫芝與玉泉一道“生山谷”,紫芝有“仙草”之稱,“久服輕身,不老,延年”,將此二者並列,可見玉泉之珍貴。

漿水

漿水又名酸漿水、米漿水,古代用以代酒,“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孟子·梁惠王下》)。《本草品彙精要》記載作漿水之法:“於清明日用倉黃粟米一升,淘淨下鍋內,以水四鬥,入酒一盅,煎至米開花為度,後將柳枝截短一大把,先內壇中,然後貯漿水於內,以薴布封口,使出熱氣,每日用柳條攪一次,如用去,旋加米湯,仍前攪用之。”漿水色清白,味甘酸,性溫緩,可“除霍亂,止消渴”。漿水不僅可以煎藥以助藥效,如《醫學入門》載“槐白皮,味苦,主口齒風疳血,漿水煎含之”;《金匱玉函經二注》認為“漿水味酸,解熱療煩,入血為輔使也。”漿水又可沖服散劑,如《金匱要略》載“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雲母(燒二日夜)、龍骨等分。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

現代中醫學家劉渡舟認為“漿水和胃,又助蜀漆以吐頑痰。”漿水還可於藥後飲用,如《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治》載“(白朮散方)服之後,更以醋漿水服之”。漿水還有清理創口的作用,如《聖濟總錄》載白香散的用法為“先以含漿水令暖,吐出洗瘡令淨”。中醫臨床實踐也發現在用《金匱要略》赤小豆當歸散治療外痔出血、直腸出血等症時用漿水煎則效果大顯,用水煎則效果較差。

井華水

井華水亦作井花水。《本草品彙精要》載:“此水乃平旦第一汲者,取其清冷澄澈。”其味甘,色白,性平寒,“主人九竅大驚出血,以水噀面,亦主口臭,正朝含之,吐棄廁下,數度即瘥。又令好顏色,和硃砂服之……洗目膚翳,及酒後熱痢,與諸水有異,其功極廣。”《敦煌遺書·單藥方殘卷》也載“人面欲得如花色,以井花水”。《聖濟總錄》認為“凡煎藥當取新水,令極清潔”。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更是直言“凡煮湯, 當取井華水,極令淨潔。”

當然,清潔只是井華水特點之一,更重要的是其“靜而不動,得純陰之氣”,即張璐在《本經逢原》中所謂“古人服藥必擇水火,故凡湯液多用新汲井華水,取天真之氣浮於水面也。”李時珍認為,井華水本身即“可解熱毒”,“宜煎一切痰火氣血藥”。因此,井華水在溫熱病中的應用也極廣。如《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記載:“風引湯,除熱癲癇……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當然,煎藥、服藥用水畢竟多為輔助作用,相殺作用畢竟有限,不可不知。井華水在民間還被認為可洗滌以祓除不詳,如《懷來縣誌》記載“各家晨起汲井華水,有祓禊意。”

菊花水

菊花水其色白,味甘,性溫緩,《本草品彙精要》載其“主除風補衰,久服不老,令人好顏色。肥健益陽道,溫中去痼疾。”《本草綱目》載:“藥用菊花南陽酈縣最多,菊潭縣最佳,飲菊潭水可以延年益壽。”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則認為菊花水的形成原因為“南陽酈縣山中有甘谷水,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墮其中,歷世彌久,故水味為變。”宋代寇宗奭《本草衍義》則認為“由是知泉脈如此,非緣浮土上所生菊能變泉味”。後世醫家也極少提及煎藥或服藥用此水者,蓋由於取其方便之故。

地漿

《本草品彙精要》載:“此掘地作坎,以水沃其中,攪令濁,俄頃取之,以解中諸毒。”“色土黃,味甘,性平寒……主熱渴胸悶,解中諸毒及食生肉中毒。”清代醫家嚴西亭在其《得配本草》中特別指出“以新汲水沃入,攪濁,少傾取清用之,故曰地漿。”《本草備要》記載地漿“治洩痢冷熱赤白,腹內熱毒絞痛,解一切魚肉菜果藥物諸菌毒,及蟲蜞入腹,中暍猝死者。”

關於地漿,我最初的記憶有二,一為《宋史·列傳第二百四十九》記載高昌一種治療皮膚病的方法,“下有穴生青泥,出穴外即變為砂石,土人取以治皮”;二是小時候去河邊捉魚,遇到有被嗆死的魚,長者會在河邊挖一個坑,將魚放進去,說是可以解毒。現在回想起來,這二者或許都是關於地漿用途的民間記憶。

臘雪

《本草品彙精要》載:“大寒節後之雨雪謂之臘雪。時當陽氣潛伏,寒令大行,其花六出,乃稟純陰之數。故能治一切瘟熱之疾及醃藏果實經年不壞。”西漢《氾勝之書》記載“常以冬藏雪汁,器盛埋於地下”,即自漢代起已有冬天收藏雪水的習慣。《本草綱目拾遺》謂臘雪可“解一切毒,治天行時氣溫疫,小兒熱癇狂啼,大人酒後暴熱、黃疸,仍小溫服之。”《本草備要》謂其“治時行瘟疫,宜煎傷寒火暍之藥,抹疿良。”《本草衍義》記載“臘雪水,大寒水也……治天行、時氣、瘟疫”。現在亦有醫家用之塗患處治療小兒痱子,取得較好療效。當然臘雪水不僅用在醫學上,也用於農學等,如《農桑衣食撮要》載“浸谷,用臘月水浸過,耐旱闢蟲傷。”

泉水

《本草品彙精要》記載,“泉水主消渴、反胃、熱痢、熱淋、小便赤澀兼洗漆瘡,射癰腫。令散,久服卻溫,調中,下熱氣,利小便,並多飲之”,亦可治“患心腹冷病者”。明代醫家繆希雍認為“凡湯液,一切宜用山泉之甘冽者,次則長流河水”。張仲景也善用泉水,其《金匱要略》載“百合知母湯,百合七枚(擘)、知母三兩(切)……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書中滑石代赭湯方、百合雞子黃湯方、百合地黃湯方皆指出以泉水煎煮。陳修園在《金匱方歌括》中特別指出“別煎泉水是金針”。古人不僅在煎藥中重視泉水的使用,煎茶過程也尤其重視,《茶經》載“(煎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即以山泉水為最優。

半天河

半天河,亦名上池水,即《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所謂“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半天河水為雨水無疑,但到底怎樣才算是半天河水,歷代不同醫家的認識並不相同,如元代梁益《詩傳旁通》載“上池之水,謂水未至地也。”清代醫家趙學敏則認為“扁鵲飲上池之水,即半天河也,雨也。”《本草品彙精要》認為“此水乃天澤水也,由雨貯於高樹穴中及竹籬頭上,蓋稟幹陽之氣,謂之半天河。”其色白、微寒,“陶隱居雲:洗諸瘡用之”,如《外臺秘要》載“又,療身體白駁。取木空中水洗之。”《本草衍義》謂其亦可“治心病、鬼疰、狂、邪氣、惡毒”。

東流水

《本草品彙精要》載:“水自崑崙發源,由江河淮濟而注於海,所謂江漢朝宗是也。然人病後虛弱而氣不能健運者,必用東流水及千里水也,蓋千里水不泥於東流者,但取其活水耳;其東流水,必取其向東流者也。”《神農本草經》雲“東流水為雲母石所畏。煉雲母用之,與諸水不同,即其效也。”《醫學正傳》雲“順流水性順而下流,故治下焦腰膝之證,及通利大小二便之藥用之。”《雷公炮炙論》載“凡採得(豬苓),用銅刀削上粗皮一重,薄切,下東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而甘遂的炮製方法則為“採得後……用生甘草、小薺苨自然汁二味,攪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東流水淘六七次”。

甘瀾水

甘瀾水色白,味甘,性微溫,《本草品彙精要》載:“《湯液本草》雲:揚之水上成珠是也。《外臺秘要》作甘瀾水法:以木盆盛湯,杓揚千百次,泡起作珠千百顆,頃取之。”書中還解釋其命名原因為“仲景治奔豚之藥,用甘瀾水煎。以杓揚之而緩其本然之性,故曰甘也;水上有珠數千顆相逐,其光燦然,故曰瀾也”,並特別交代“甘瀾水主霍亂及入膀胱治奔豚,藥用殊勝。”《本草備要》曰“用流水以瓢揚萬遍,亦曰勞水。水性鹹而重,勞之則甘而輕。仲景用煎傷寒勞傷等藥,取其不助腎氣而益脾胃也。”《得配本草》認為甘瀾水可“益脾氣,補中益氣。治陽盛陰虛,目不能瞑,及霍亂吐利”。

《本草品彙精要》還介紹了好井水、土石間新出泉水、正月雨水、生熟湯、屋漏水、三家洗椀(通“碗”)水、蟹膏投漆中化為水、豬槽中水、市門眾人溺坑中水、鹽膽水、水汽、塚井中水、陰地流泉、銅器蓋食器上汗、炊湯等。

推開窗,細雨帶著落花的清香撲面而來,腦海中一幀幀地閃過《本草品彙精要》中的精美插圖,那是祖先們的生活智慧。

審核:朱蕗鋆

“首都中醫”ID:

bjtcm010

歡迎您投稿,收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