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全书导论 第17讲 先知书:弥迦 西番雅 那鸿 哈巴谷 耶利米书

旧约全书导论(耶鲁公开课) 第十七讲 先知书:弥迦书 西番雅书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耶利米书

一. 弥迦书

1. 背景

1) 弥迦是第二次亚述危机中南方先知。来自于Moreshet,在耶路撒冷心西南25公里,是公元前8世纪最后一个先知。与生长在城市的以赛亚非常不同,他是一个为穷苦农民说话的乡村先知。他的预言在公元前8世纪后期,大约公元前740-700年间

2) 他攻击北方国的偶像崇拜,说北方将因此很快灭亡,与其他先知一样,他谴责人类的道德败坏,贪婪的地主,不诚信的商人,贵族都是他谴责的对象。他还谴责领导人,祭司,法官,皇室和其他错误的先知。

2. 弥迦与以赛亚最大的区别:

1) 弥迦眼中的城市具有与生俱来的腐败,生来就是罪恶的,注定是毁灭的厄运。以赛亚鼓吹锡安的不可侵犯性,而弥迦尖锐批评大卫王朝,他嘲笑锡安不可侵犯这一观点,嘲笑认为耶路撒冷庇护所的存在以某种方式保护这座城市免受伤害的信念,相反他说上帝如有需要,会毁灭他的城市和他的房子。3:9-12“雅各家的首领,以色列家的官长啊,当听我的话,你们厌恶公平,在一切事上屈枉正直,以人血建立锡安,以罪孽建造耶路撒冷。首领为贿赂行审判,祭司为雇价施训诲,先知为银钱行占卜。他们却依赖耶和华,说,耶和华不是在我们中间吗?灾祸必不临到我们,所以因你们的缘故,锡安必被耕种像一块田,耶路撒冷必变为乱堆,这殿的山必像丛林的高处”。

2) 这和以赛亚明显不同,以赛亚坚信并有信心上帝永不会允许他的圣城圣所被毁,他在城中就能保证城的幸存。弥迦说他不保证任何东西

3) 弥迦最有名的是第6章,这段是以诉讼的形式写成的,我们一起提到过RIV,他的结构是:

a. 前2节是发出案子的传票,这里先知扮演了上帝律师的角色,传唤被告和证人。6:1-2“以色列人哪,当听耶和华的话,要起来向山岭争辩,使冈陵听你的话”。

b. 6:3-5转向原告,是上帝的控诉,通过律师说出来的,列举了以色列历史上他表现的对这个国家爱的事件,从出埃及地来说到进入应许之地,他说以色列似乎忘了这些他为她所做的一切以及这些事所引起的责任,以色列人对上帝这种持续仁慈的反应是令人吃惊的。

c. 6:6-7是被告的辩护,但被告实在没有什么实例可为自己辩护的,以色列知道她唯一的选择是试图寻求和解,但她不知从何开始”我朝见耶和华,在至高神面前跪拜,当献上什么呢?岂可献一岁的牛犊为燔祭吗?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吗?我岂可为自己的罪过献我的长子吗?为心中的罪恶献我身所生的吗?“

d. 在6:8节律师这样回应”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goodness)的心,与你的神同行“。Goodness是从hesed翻译过来的,在讲何西阿时也讲过这个词,指的是对契约的忠诚,对契约伙伴的忠诚之爱,这篇经典的文章,确实体现了先知对道德的强调或者道德在先知思想中的首要地位。

3. 结构:

1) 交替写了3个厄运的预言和3个关于复兴或希望的预言。最后一个预言提到了锡安未来的荣光。

2) 关于复兴的预言看上去和书中其他强烈谴责犹大国的内容相脱节,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些有关复兴,上帝无条件的承诺以保存大卫国,世界和平的乐观预言是后来的编者加进去的,在以赛亚中我们也看到某些部分,但这也很难说,我们知道先知书在谴责和安慰间有很大波动,我认为这也不是后人插补的证据,时代错误倒是插补的有力证据。弥迦书写到了巴比伦流放,这事发生在公元前586年,而弥迦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书中也提到了重建耶路撒冷城墙,而城墙直到公元前586年才毁坏更不用说重建了,这些短短的篇章也许确实说明是后来的编辑插补的。

3) 而本文现有的结构,3个厄运和希望的交替,是典型的常见的先知书中的对立之处,试图平衡上帝的惩罚最终的审判和上帝的仁爱对人类的救恩,另一个悖论存在于预言的保留中,正如弥迦书那样,这些先知书也许是由庙里的祭司保留下来的,虽然祭司们往往是先知们谴责的对象,尤其在弥迦书中更是如此。

二. 西番雅书

1. 背景: 耶路撒冷在公元前701年亚述围困中幸存下来,这使得皇室更加信任上帝和大卫家,与锡安,与耶路撒冷同在的意识形态。犹大国进入下一个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被围困后国力衰微,在这个世纪上半叶亚述国力达到顶峰,在犹大这时是玛拿西统治时期,在位50年,约公元前690-640年间。异常的是申命记派学者仅用18节来记录这50年,这18节完全是负面的,这与他们对待其父希西家和其孙约西亚截然相反。玛拿西是亚述的附庸臣子,根据圣经,他背离了其父希西家废除偶像崇拜的改革并接受了亚述规范,这个世纪后半期,亚述过度扩张开始衰退,古近东一些国家开始脱离其统治,首先是埃及,接着是巴比伦。公元前640年约西亚在犹大国继位,他看到了亚述的衰弱决定利用这一时机争取犹大国独立,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公元前622年清除亚述宗教影响,仅崇拜耶和华且只在耶路撒冷献祭,宗教集中化可能还为政治议程服务,都是为了从亚述独立。亚述加速衰落,公元前612年尼尼微陷落于巴比伦,事情到此似乎很顺利,约西亚受人民爱戴,但不久在公元前609年他在与埃及人在米基多的战争中丧命,西番雅是犹大国的先知,他在约西亚时期进行预言。

2. 西番雅的预言:

a. 有的预言在约西亚改革的公元前622年之前,这些预言极度悲观和严峻。犹大因其背叛,堕落而被诅咒,所有在玛拿西统治下兴盛的东西都被诅咒,上帝愤怒了,他的愤怒将带来危机,根据西番雅将会有一个宇宙性的毁灭,所有的生物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将灭绝(在阿摩司书中,被万众期待的耶和华日并不是值得庆祝的,而是一个黑暗毁灭绝望的日子)。1:15-18“那日,是忿怒的日子,是急难困苦的日子,是荒废凄凉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是吹角呐喊的日子,要攻击坚固城和高达的城楼。我必使灾祸临到人身上,使他们行走如同瞎眼的,因为得罪了我。他们的血必倒出如灰尘,他们的肉必抛弃如粪土。当耶和华发怒的日子,他们的金银不能救他们。他的忿怒如火,必烧灭全地,毁灭这地的一切居民,而且大大毁灭。”由此可知为什么人们不喜欢他的预言。

b. 但正如其他先知,西番雅也给人希望,将会有一些谦卑的幸存者去寻求上帝的庇护,他说这些犹大流放者会从压迫者手中被拯救出来,即使外邦人也会崇拜上帝。3:11-13“当那日,你必不因你一切得罪我的事自觉羞愧,因为那时我必从你中间除掉矜夸高傲之辈,你也不在于我的圣山狂傲。我却要在你中间留下困苦贫寒的民,他们必投靠我耶和华的名。以色列所剩下的人不作罪孽,不说谎言,口中也没有诡诈的舌头,而且吃喝躺卧,无人惊吓”。也会有一个流放者的聚集:3:20 “那时,我必领你们进来,聚集你们。我使你们被掳之人归回的时候,就必使你们在地上的万民中有名声,得称赞”。

c. 3:14-15“锡安的民哪,应当歌唱!以色列啊,应当欢呼!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满心欢喜快乐!耶和华已经除去你的刑罚,赶出你的仇敌。以色列的王耶和华在你中间,你必不再惧怕灾祸”。这一节显得尤其高兴,好像是宣告拯救正在开始,学者们认为这是西番雅对约西亚的回应,约西亚的改革对他来说是这个国家期盼已久的救赎。这是欢呼期盼的上帝存在于犹大社会的恢复,审判被废除了,所预言的可怕事情不会发生了

三. 那鸿书

1. 那鸿书与其他先知书很不相同,他并不包含预言,也不训斥人们的堕落,而这2点是大多数先知们会做得,那鸿书很短,包含了3首诗歌

2. 第一首诗是acrostic poem字母诗。每一行以希伯来字母表中连续的字母打头,这些诗歌庆祝公元前612年尼尼微毁灭亚述人在古近东被大多数人憎恨,他们异常残暴,毫无人性,尤其在他们征服异国时,大量驱逐人口,残害俘虏,屠杀妇女儿童等各种可怕行为,而我们有来自于亚述和其他古近东国家的各种证据(文字和艺术品)证明这些。a. 在此诗里那鸿庆祝复仇和愤怒的上帝最终转向毁灭这个以色列和世界的可怕敌人,根据那鸿书,上帝确实用亚述作为他的工具以惩罚以色列国,犹大国,但上帝最终是宇宙的统治者,因此亚述的残暴, 即使亚述是用来惩戒他的子民的,亚述的凶残本身也应受到惩罚。因此那鸿认为尼尼微的毁灭是上帝对亚述野蛮,凶残,无人性的报复

3. 那鸿书常因其生动的诗歌体裁而被称颂,它描述了全副武装的军队向尼尼微进军,掠夺其财富,最令考古学家兴奋的是对尼尼微的发掘,发掘层很浅,到处是扔着的财宝,被覆盖在城门下,因为当时人们四处逃窜。

4. 但那鸿期待着犹大国能进入一个快乐自由的时代,在1:15中写到“因为那恶人不再从你中间经过”。但实际情况是几年后约西亚战死,犹大国将服从于埃及,公元前605年巴比伦将犹大变成属国,所以这是一个刺眼的错误,且为了保护其预言的声望,这个错误没有被更正修订。我们看到这种有趣的张力,有时我们看到先知书被订更改,被插补部分是出于先知的话必须是相关联的且需是持续相关的,但也有时,有证据表明预言神谕被忠实的保存下来。尼尼微陷落国家信心得以恢复,但公元前609年约西亚的死又飞速转向,这是个巨大打击,犹大国陷入困境,陷于2股巨大势力中,西南的埃及和东北的巴比伦。公元前605年巴比伦战胜埃及将犹大国置于属国地位,当时犹大国王约雅敬反抗结果巴比伦包围了耶路撒冷,尼布甲尼撒将在公元前597年和公元前587年2次包围耶路撒冷,正如之前有过2次围困一样。公元前597年的包围没有毁灭耶路撒冷,但国王被杀,王子被带回巴比伦成了傀儡国王。傀儡王西底家计划谋反恢复犹大国独立,因此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587年二次围攻耶路撒冷,整个城市陷落,圣所几乎毁灭,大批人被流放,这就是近400年的希伯来独立国家的结束。·

四. 哈巴谷书

1. 哈巴谷书写于这一时期公元前600年左右,既巴比伦2次攻击耶路撒冷时期。哈巴谷书是另一本不同寻常的先知书,里面没有预言,而是对上帝行为的哲学思考

2. 第1,2章是先知和耶和华间的诗歌体对话,先知抱怨上帝的不作为

a. 1:2-3 “他说:耶和华啊,我呼求你,你不应允,要到几时呢?我因强暴哀求你,你还不拯救。你为何使我看见罪孽?你为何看着奸恶而不理呢?毁灭和强暴在我面前,又起了争端和相斗的事“,再到1:13-14 “你眼目清洁,不看邪僻,不看奸恶,行诡诈的,你为何看着不理呢?恶人吞灭比自己公义的,你为何静默不语呢?你为何使人如海中的鱼,又如没有管辖的爬物呢?“

b. 上帝回应巴比伦人是他正义的工具,即使他们将自己的力量和成功归因于他们自己的神而非上帝,我们在其他书目中已经看到过一个征服国家是上帝惩罚工具的思想。

c. 哈巴谷书有所不同,他没有将犹大国理应受惩罚这个观点放在长篇争论中,这是哈巴谷书与申命记派的不同,哈巴谷没有断言人类在遭受他们罪孽带来的痛苦,哈巴谷纠结的是缺乏基本正义申命记派想要维护上帝的正义,因此任何的苦难都是正当的,哈巴谷拒绝这一观点,在下次我们讲约伯记时可以看到这一观点达到高潮。1:4如此辩解”因此律法放松,公理也不显明,恶人围困义人,所以公理显然颠倒“。这不仅仅是恶人和义人遭受同样的命运,而是恶人过得更好,这使人类将自己降到低等动物水平,对他们来说纯粹的力量而非道德才是要考虑的原则问题

d. 做出这个控告后,哈巴谷等待上帝的回答2:1-5“惟义人因信而生,更不用说挑衅的未收惩罚”,这不是个深刻的回答,义人应坚信正义会获胜,这一信念必须通过挑战这一想法来维持,在约伯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更深刻的解答。

3. 第3章改变了方式,因此有学者认为是后人插补的,当然主题和语言风格的转变在先知书中并不鲜见,因此我们对这一结论也需谨慎

a. 在第3章中,上帝被描写成战神,他在东方打雷,投下战矛,对以色列的压迫者复仇,也许这是后来的编者有意识的回应哈巴谷的怀疑论,耶和华会很快带来正义,但还要多久?为什么要那么久?为什么你不作为?还要看巴比伦人奸淫掠夺多久?这个战神上帝回答了哈巴谷开始的问题。

b. 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哈巴谷本人写的,本书体现了我们在其他先知书中看到过的矛盾的意象。他的矛盾观点是上帝的正义正慢慢道来,但义人需对正义实现拥有完全的信念,他提出了神义论,关于恶魔的问题,苦难的问题,最终,他认为问题的解决在未来-一个复仇的上帝,当正义最终完成时。这是我们后面将要讲到的篇目的主要特点,特别是在启示录文学中,强调耐心的等待,最后是一个灾难性的动作的最后结果,从而带来正义和裁决。

五. 耶利米书

1. 最后看到在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落入巴比伦之手的是先知耶利米。这是另一部长篇先知书

2.

耶利米出生在耶路撒冷附近一个祭司家庭,从孩提时开始预言。他与约西亚王同时代,看到了约西亚时期短暂的复兴,彻底的改革,消除玛拿西王时期亚述的影响,契约的重新签订。这些活动都被圣经作者深深喜爱,约西亚死后,耶利米和其他国人一样深深哀痛,他见证了国家最后的毁灭和放逐。耶利米书是各种很不相同的材料的合集,没有清晰的结构,没有清晰的时间顺序。其中有预言,神谕,对其他国家的反对,有故事,传记叙事,诗歌,最后是简短的历史附录(列王纪下24、25章)。因此本书的文学历史本身也相当复杂,因为历史见证者所见也有很大不同。Septuagint圣经的希腊文译本(公元前3世纪)中的耶利米书篇幅比希伯来文中的要短得多,且内容结构也不同。另外现在希伯来文版中的耶利米书和在死海古卷中发现的片段也不一样。这证明了古代书面作品的开放性。

3. 我们在耶利米书里发现了3种主要类型的材料:

1) 是各类神谕大多被归于耶利米所著

2) 关于耶利米的传记类轶事和描述,被归于其名叫Baruch Ben Neriach巴录所著,ben是谁的儿子的意思,所以就是巴录是尼日亚的儿子,这个名字在耶利米书里常见,他是协助耶利米的抄写员,人们认为传记性章节或许是巴录编写的

3) 关于耶利米的编辑注释,用申命记派历史学家的形式写的,总体而言耶利米书与申命记派在语言和意识形态上非常相近。

4. 内容介绍:

1) 1-25章,介绍了耶利米和耶利米的召唤的说明,也有诗歌类神谕和传记类叙述

2) 26-29章,是他遇到的其他先知和各类权威人物的故事

3) 30-33章,关于希望和慰问的神谕

4) 34-40章,散文故事,围绕毁灭和毁灭后发生的

5) 41-51章,反对国家的神谕,有些学者认为是其他作者写的

6) 最后是历史附录结尾,是从列王纪下提取的关于耶路撒冷毁灭的内容

5. 内容:

1) 耶利米鼓吹厄运和国家毁灭的不可避免性,因为这个国家违背了契约,而这是国家存在的前提规章,他的描述十分生动而吓人,他谴责以色列的领导,职业预言家特别是他遇到的很多人,他说职业预言家都是骗子,因为他们预言了和平,他对祭祀也有反对意见,他尤其批评的是约雅敬王。他和弥迦一样都抨击流行的锡安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既然不公和压迫在犹大国存在那么久,那么庙宇的存在并不能保证任何东西。犹大将经历她应得的命运带来的苦难,因为她未能履行契约的义务。

2)

因此上帝让耶利米站在庙宇门口,说这段常被人们称为“Temple Sermon庙宇讲道”的话。7:3-11“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你们改正行动行为,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你们不要倚靠虚谎的话,说:这些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这里他抨击了锡安不可侵犯的观点,打破了旧习。他凭着历史作为他声明的依据,他举了Shiloh的例子,在士师记中约柜被四处游荡到不同地方,有一段时间停在Shiloh和祭司Eli和儿子一起,腓力士人要摧毁圣所掠夺约柜并带回自己的领土,因此约柜的存在不能保证任何东西。

3) 关于上帝不允许他的庙宇,城市,他膏的统治者被毁灭的观点,在耶利米看来都是欺骗,是错觉,他的政治类预言非常类似于他前人的观点。他认为国家为抵御外来强大力量而做的可悲努力,想要和其他国家结盟以抵抗另一国家,都是徒劳无功的。为了更戏剧化的阐明毁灭和被奴役的不可避免,他在耶路撒冷游行,先在一个木轭上,然后再一个铁轭上(27,28章),给人上轭是奴役的象征,27:6他说上帝有统治世界的能力,将这个世界交给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他是上帝的仆人,可以想象,将国家的毁灭者认为是上帝仆人,不仅震惊且危险,在几个段落里耶利米都劝国王向巴比伦投降因为这是上帝的意愿。

4) 为了保证他的这些不受欢迎的话能保留下来,耶利米和抄写员巴录记录下了上帝对他说的话。36章让我们深度观察了这一过程,这很有趣,因为耶利米的话是转录的,上帝明确告诉耶利米怎么做。耶利米叫了巴录来,36:2“你取一书卷,将我对你说攻击以色列和犹大,并各国的一切话,从我对你说话的那日,就是从约西亚的日子起,直到今日,都写在其上。或者犹大家听见我想要降与我们的一切灾祸,个人就回头,离开恶道,我好赦免他们的罪孽和罪恶”。36:4“所以,耶利米召了尼利亚的儿子巴录来,巴录就从耶利米口中,将耶和华对耶利米口中,将耶和华对耶利米所说的一切话写在书卷上”。耶利米在这个时期躲藏起来,因为他的政见不受欢迎。他让巴录将书卷拿到庙宇站在那里念给人听,王的官员正在那里,他们向王报告了这个由巴录传达的颠覆性的信息,巴录也藏起来了,书卷被撕毁烧掉,上帝命耶利米再写一卷书卷,重复这一过程。耶利米照办了。36:32“于是耶利米又取一书卷,交给尼利亚的儿子文士巴录,他就从耶利米的口中写了有大王约雅敬所烧前卷上的一切话,另外又添了许多相仿的话“。有些学者认为很可能写下的是1-25章的内容,包含了神谕的内容,这个故事让我们对预言的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预言不是即兴创作,先知作品是文学作品是对他们回忆的记录,然后被口述记录下来,一个考古发现很令人激动,1975年发现了一个粘土的烙印,上面显示巴录,另一个在1966年在一所烧毁的房子里发现(时间和耶路撒冷被毁相符),它是在古董市场上被发现的,有人也质疑其真实性。第二个上面有指纹,有人说也许就是巴录的指纹。

5) 耶利米被驳回,被轻视,被犹太同道迫害,他们视他为叛徒,被鞭打囚禁。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躲藏,一生遭遇很多麻烦历经坎坷。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很多其他先知身上看不到的兴奋的精神状态,他遭受苦难,在8,9章里为耶路撒冷流泪,我们能感受到他所经历的动荡的痛苦,特别是一些段落散落在11,12,15,17,18,20章被认为是耶利米的自供状,这些揭示了他的内在世界。有人质疑其真实性,但不管怎样,这些描画了一个迷人的先知形象,他诅咒他出生的日子,他控告上帝欺骗他引诱他做上帝的信使,只是让他得到了羞辱,但他无法抑制,上帝使他内心愤怒,他必须预言。如果他能不出生则更好,因为那样就不用承受无尽的痛苦。20:7-18”耶和华啊,你曾劝导我,我也听了你的劝导,你比我有力量,且胜了我。我终日成为笑话,人人都戏弄我。我每逢讲论的时候,就发出哀声,我喊叫说:有强暴和毁灭!因为耶和华的话终日成了我的凌辱,讥刺。我若说,我不再提耶和华,也不再奉他的名讲论,我便心里觉得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

6) 尽管这样,除去所有他对官方机构对皇室甚至抄写员的严厉批评,给其他先知都贴上骗子标签,他的话都被抄写员,被申命记派学者保存下来,犹大灭国后不久,他被强制带到埃及在那里度过余生,他没有放弃事业,继续谴责与他一起被流放到埃及的以色列人崇拜天后,和之前一样,很少有人注意到他。

7) 和之前的先知一样,耶利米也同样用一些安慰性的话平衡自己的预言,有些安慰的内容很有趣很独特,这些内容主要在30,31章中,他设想了重建,流放会结束,耶利米是第一个给偶像崇拜者统治设定时间期限的先知。偶像崇拜者支配上帝的子民,耶利米设定了时间期限是70年。他给第一批流放者写了封信(公元前597年那批人),这封信很不寻常,在29章中,他给出的建议很有意义,建议他们在被收留的地方定居静等时间,有一个指定的终点。他警告人们不要听那些伪先知说的会很快回归的预言,以色列人只有为巴比伦人服务才能活下去29:4-7““信上说: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对一切被掳去的,就是我使他们从耶路撒冷被掳到巴比伦的人,如此说:你们要盖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种田园,吃其中所产的,娶妻生儿女,为你们的儿子娶妻,使你们的女儿嫁人,生儿养女,在那里生养众多,不至减少。我所使你们被掳到的那城,你们要为那城祷告耶和华,因为那城得平安,你们也随着得平安”。“不要听信自己所做的梦,也不要相信假预言家说的回归即将到来,上帝另有安排,是对幸福而非邪恶的安排,这将给你们未来和希望”

8) 70年满了以后,将会在所有国家中有场大战,犹大和以色列国人们将回归到他们的土地,锡安将被认定为圣城,一个新的大卫王将等级,上帝将于以色列订立性的契约。当那时,契约将被铭刻在心中,在人类本性中编码 31:31-34:“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他们各人不再教导自己的邻舍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耶和华。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这是个值得注意的观点,似乎表达了一些对自由意志的不满,这对圣经中契约和道德的观念至关重要,这个观点使人类能自由选择他们的行动。终究,当你思考一些希伯来圣经从开头就设定的主要主题,这是一个基本原则:选择。自由选择当然意味着会有坏的选择,会有不服从和邪恶,人们会对此厌倦就像耶利米一样,他的乌托邦理想确实鼓舞人心但却消除了自由意志的元素。人们以硬连线方式服从上帝,这个趋势在后面的章节我讲课也会提到

9) 这是篇很美的文章,耶利米描绘了未来庙宇的重建,重新献祭,歌唱诗篇和赞美诗,与25章相对应,在25章他提到上帝将放逐“欢喜和快乐的声音,新郎和新娘的声音,使得这片土地成为荒凉的废墟”而现在在他安慰的神谕里,耶和华说“你们论这地方…说是无人民无牲畜之地和耶和华的街上,必再听见有欢喜和快乐的声音。新郎和新妇的声音,并听见有人说要称谢万军之耶和华,因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又有奉感恩祭到耶和华殿中之人的声音,因为我必使这地被掳的人归回,和起初一样”33:10-11

六. 总结

1. 现在总结一下这些直到灭亡时期的先知,因为下节课我们会讲流放和回归时的先知。

2. 耶路撒冷的毁灭粉碎了以色列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宗教基础,巴比伦烧毁了庙宇,将大多数人流放到巴比伦,他们成为社会低层,尽最大努力也仅能糊口,这个悲剧几个世纪前就开始了,这被解读为对契约背约的诅咒,这是大卫王朝的结束。申命记派学者很接近这个内容,约雅敬的儿子还活在巴比伦,仍然抱有希望,这条线没有灭绝,没有被彻底铲除。但是机制到了尽头,庙宇终结了,祭祀结束了,以色列作为主权国家结束了,以色列人因此面临巨大考验。

3. 在此事件中看到一个信号,耶和华抛弃了他们或者是被巴比伦的神击败了,Marduk会取代耶和华,当以色列人在他们的新家被同化后,当然有一部分以色列人这样做了,但也有些坚信耶和华的人没有,他们就是给我们留下了文学作品的人。这个信仰是怎么能脱离以色列的文化框架,离开庙宇和土地在连根拔起四处流放中仍被保留下来?没有国家基础和体系,并在异乡,以色列宗教还能存活吗?它会走其他宗教的道路吗?

4. 诗篇137中可以听到他们经历过得绝望和痛苦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歌唱,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的歌吧!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耶路撒冷遭难的日子,以东人说: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耶和华啊,求你记念这仇。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啊,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那人便为有福。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有一首在80年代和流行的歌《by The River of Babylon》,就是用的这首诗篇的开始几节)

5. 这是先知留下的信息,帮助一些以色列人使他们的处境变得有意义,使他们保持特立独行和坚不可摧从而不被同化。这是先知书能够保留下来的原因。即使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被轻视,忽略,他们说耶和华未被打败,国家的灾难不是对他力量和契约的反证,反而是一个证明,如果人们不从违背上帝的道德和宗教的律条里转身,灾难就会发生。因此不是破坏对上帝的信仰,而是将失败和流放用预言的方式来解读,它能说服犹太人专一的完全的奉献上帝和对他诫命的遵从的必要性。因此这个伟大国家的绝望可以被先知们变为对宗教信仰的复兴

6. 先知们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们强调上帝在契约中表达的对道德的期望。耶利米最大的贡献是他对上帝与其子民间之永恒契约的坚持,即使在以色列国家以外,甚至在这个国家失去了其宗教象征,圣城,庙宇,大卫王之后,他的这一坚持,有信仰的人民和上帝的关系没有破裂,即使在一个偶像崇拜的地方,当耶利米的概念中出现一个新的契约给流放提供了一个新思想,也就是将以色列国转换成犹太教,下节课我们会讲2位毁灭后的先知。他们同样帮助这个国家制定了应对悲剧的切实可行的回应,从这里我们可以开始使用“犹太教”一词了。


旧约全书导论 第17讲 先知书:弥迦 西番雅 那鸿 哈巴谷 耶利米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