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者當以“三不”為戒

“各級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不慕虛榮、不務虛功、不圖虛名,切實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黨的告誡,也是推進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它是新時代共產黨人踐行初心使命的重要途徑。

實踐證明: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唯有求真務實,真抓實幹,才是實現振興中華民族偉大事業的必由之路。

不慕虛榮,“清心為本”

“世間大有虛榮貴,百歲無君一日歡”。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一句詩作,也是他仕途的寫照。他曾因才華橫溢得到唐憲宗賞識提拔,又因直言極諫遭貶職,5年後再次被召回京任職,卻再度因不滿朝中朋黨傾軋,請求外放。在出任杭州、蘇州刺史期間,不僅實現了青少年的理想,實現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價值,更是得到當地百姓的信服。以至於他北上赴任時,便有了“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的不捨和眷戀。“俯首甘為孺子牛”,為官當如斯,官職再大,也是人民的勤務員;官職再小,也要有為一方百姓排憂造福的公僕心。

不務虛功,“創業要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關鍵在一個“實”字。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祖祖輩輩一貧如洗到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這些歷史性成就的取得,靠的正是黨帶領人民務實奮鬥,苦幹實幹。領導幹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種紅薯”。為官者,當有鄧小平同志“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那樣的情懷,真心實意地投入為人民服務的偉大實踐中。要“心”入群眾,深深植根群眾,心裡始終裝著群眾,時時處處維護群眾利益,踏踏實實為群眾做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事好事;要“情”入群眾,真心實意地同群眾交朋友,生活上與群眾走近,感情上與群眾拉近,作風上與群眾靠近,把群眾當成家人,把群眾的事當成家事,帶著感情謀實利。放眼當下,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區,在抓“六穩”促“六保”的第一線,都需要我們堅持幹實事求實效,用行動、用實績來書寫“初心和使命”。

不圖虛名,淡泊名利

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而不是輕飄飄的浮名。毛澤東有名言:“我們的共產黨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他還要求幹部下去的時候不要學“巡按出朝,地動山搖”那一套,“決不許擺架子”。為此,筆者想到了宋朝王曾的故事。王好學上進,第一次進京趕考,就一舉奪得狀元。在他返鄉之時,故鄉的郡守得知此事,非常重視,便組織了家鄉父老,敲鑼打鼓,在郊外隆重地迎接他。大家都認為,衣錦還鄉的他,一定很開心,沒想到王曾是一個凡事不願張揚的人,在心裡,他一點兒也不想麻煩鄉鄰。於是,他跳下高頭大馬,改騎一頭不起眼的小毛驢,並將身上穿的華麗衣服脫下,換上一件不起眼的普通百姓衣服,然後繞道進城。這下子,他就悄悄地返回家中,等到晚上,他才趁著夜色去拜訪郡守。郡守一見就埋怨他:“我一片好心,帶了那麼多鄉鄰去迎接你。這麼大的面子,要是換了別人,都不知道要怎麼張揚才好呢!”王曾說:“不才有幸考中狀元,哪敢驚動鄉鄰?如果麻煩父老鄉親去迎接,這是給我加重罪過啊!”郡守聽後連聲讚歎:“你真是一位不圖虛名的真誠狀元啊!”

王曾在京為官,一生清廉自守,深得百姓擁戴。年老之時,他告老還鄉,離京之前,百姓相約,在他離開之時一起前去送別。王曾知道後,連夜踏著月光悄悄離去。天亮之時,聚集在城門口想要送他一程的百姓,才知道他昨夜已悄然離去。來時一身正氣,走時兩袖清風,王曾的處事之道堪稱官之典範,今天仍不失其借鑑意義。

古語曰:“事業重如山,名利淡如水。”事實勝於雄辯,作秀、取寵、討巧換來的只會是徒有虛名,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建功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多做暖人心、穩人心、得人心的實事,才能贏得老百姓的由衷誇讚和信任支持,黨才會有力量。

擊楫中流顯本色。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不慕虛榮、不務虛功、不圖虛名,苦幹實幹、奮勇爭先,努力創造無愧於黨和人民的實績。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