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只有3萬人,假如沒有東南互保,各省軍隊進京勤王,能打得過嗎?

匿名用戶3567721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八國聯軍侵華是中國歷史上的屈辱史,當年慈禧太后不顧大臣的反對與八個西方列強宣戰,並且號召各地勤王。但是人家李鴻章等地方大員根本就不聽召令,而且還簽訂了東南互保,意思是隻要列強不進攻東南地區,東南地區的封疆大吏也不率兵勤王。

最後結果當然是慈禧戰敗倉惶西逃,後來以與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而結束。很多人翻看這段歷史,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假如當年各地的勤王之師能夠按照召令支援北京的話,是不是清朝可以打敗列強呢,畢竟列強沒多少人啊?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有爭議的,有人覺得假如袁世凱的新軍能夠出馬的話,或許可以打敗八國聯軍。但是楚風覺得,以當時清政府的情況,即使各地勤王之師能夠進京勤王,也不可能打敗八國聯軍。

因為當時中國有戰鬥力的部隊就只有武衛軍,其它的地方部隊基本上沒有戰鬥力,可以忽略不計,即使支援京師,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所謂武衛軍是從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拱衛京師所建立的部隊。分別為聶士成的武毅軍、董福祥的甘軍、宋慶的毅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榮祿新募部隊,後來統稱為武衛軍。 這五支部隊裡面,以聶士成的武毅軍和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實力最強。五支部隊只有袁世凱的新軍沒有參加戰鬥,其餘的四個都參加了。


那麼假如袁世凱肯出兵,是否可以力王狂瀾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袁世凱雖然有這樣一支新式陸軍,裝備也很好,訓練也很到位,可是這支部隊並沒有作戰經驗,而且人數比較少,無法與八國聯軍抗衡。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大約有七千部隊,後來去山東當巡撫,又招募了一些人,估計也就一萬多點,要知道聶士成武毅軍兩萬人都不是八國聯軍對手,更何況袁世凱的這點人馬,而且武毅軍比袁世凱的部隊實力還強點。


還有一點就是慈禧太后雖然下令與列強開戰,但是各個部隊沒有一個真正的統帥,所以即使全國各地帥兵勤王,也是各自為戰,一盤散沙,很難對抗聯軍。就像聶士成的部隊竟然和義和團打起來了,他們之間相互的不信任,這樣的軍隊怎麼對抗實力強大的聯軍。由此可見,袁世凱來了,不能和義和團還有武毅軍密切的配合,一樣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失敗也是必然的。

綜上所述,即使各地勤王之師能夠聽從慈禧的命令支援京師,也很難改變失敗的命運。清軍落後的不止是軍事裝備和武器,而是軍事理念和指揮系統。沒有好的戰術和戰略,沒有能夠統一指揮這些勤王之師的統帥,清軍一樣難以取勝。


楚風說歷史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八國聯軍人數不多,區區3萬人,論人數絕對不是大清帝國的對手,論武器也未必比清軍先進多少(當時清軍已經開始大量裝備西方武器)!但是,清軍就是敗了,而且敗得很慘。何故?

人心散了。所謂哀莫大過於心死!清王朝的統治維持兩百多年,期間也有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的時代,但是到了晚期,各種體制僵化、官員腐敗、故步自封,讓人看不到任何希望!失去人心,自然沒有辦法對抗西方哪怕只有幾萬人的部隊。

同樣的對比,抗美援朝時期,敵我的裝備差距更是巨大,為何能創造以弱勝強的軍事奇蹟?人心齊也!所以,人心才是勝敗的核心。



週週說古今


首先要說一下,八國聯軍後來可不止3萬人,而是差不多有5萬人。如果算上入侵東北的俄軍,那麼總數就在20萬左右了。而按照清軍的戰鬥力和調集速度,不可能擊敗八國聯軍。

在庚子事變時,慈禧以光緒名義下詔,對英法美德俄等列強宣戰。而在慈禧對列強宣戰前,由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牽頭搞了一個東南互保,宣佈慈禧的命令是亂命,拒絕服從,實行中立。

此後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廣東巡撫德壽等都紛紛加入。而英國等列強居然認可了參加東南互保各省的中立地位。出現了大清和列強開戰,兩廣、兩江、湖廣、閩浙和山東這10個省卻中立這樣的詭異局面。

出現這種詭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人都深知以清政府的實力無力和列強抗衡,不願意捲入戰爭。而東南各省又大多是英國勢力範圍,英國也不願意出現戰亂,影響自己利益,所以默認了這些省份中立。

東南各省不參戰,確實很大的削弱了清政府的實力。但是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即使東南互保各省都服從命令參戰,清政府也不可能擊敗八國聯軍。

在東南各省地方上的清軍雖然看著數量不少,不過因為列強有海上優勢,因此各省必須留下相當數量的軍隊留守地方,防止列強侵犯地方。這樣一來各省能實際能抽調出來的兵力有限。

此外由於缺乏鐵路,清軍的調動還是靠傳統的方式步行,耗費時久。甲午戰爭期間到簽署《馬關條約》時,很多清軍還在趕往前線的路上,根本沒趕上戰爭。所以這抽調出來的清軍裡實際能參戰的,數量還要少一些。特別是長江以南的各路清軍,想趕上戰鬥有點難度。

而且當時大部分清軍的戰鬥力堪憂。當時清政府裝備最好、訓練最好的是武衛軍,其中又以聶士成的武衛前軍和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戰鬥力最強。而武衛軍中除了在山東的武衛右軍外,其他都參加了戰鬥,結果卻是戰敗。更重要的是在戰鬥中八國聯軍的損失並不大,由此可見清軍和列強軍隊戰鬥力的差距。

武衛右軍就距離來說,確實有可能趕上戰鬥。不過武衛右軍總兵力不過1萬多人,即使參加了戰鬥,最多也就是和武衛前軍的戰績差不多,顯然也不會對結果有太大的改變。

所以即使沒有東南互保,清政府也很難擊敗八國聯軍,最理想的結果是多給對方造成一點損傷,並延長戰爭持續時間。不過最多也就是等到聯軍後續部隊抵達,那麼結果還是會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