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怎么去理解?

封护胜463


要想理解一首诗,首先我们要清楚该诗的创作背景。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一句出自杜甫的五言律诗《楼上》,全诗如下: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当时杜甫正在长沙漂泊。那时,虽然安史之乱已平,然唐帝国却再无昔日太平盛世。

唐朝的东西川、荆南等地,诸将拥兵自重,内乱不断;河北也被安史之乱余党控制,河湟仍被吐蕃占领着,京师备受威胁。

杜甫虽身在朝野之外,无官无职,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这样的情势,他情不自禁,有感而发创作出这首诗。

大历四年正月中旬,杜甫自岳州南行,经青草湖,潭州去衡州投奔老友韦之晋,而那时韦之晋已经到了潭州成了潭州刺吏,于是杜甫不得不返回潭州。

同年四月,韦之晋因病去世,长沙发生战乱,杜甫连夜逃难,夏秋时节他又在湘潭度过。那时的杜甫已经是年纪老迈、体弱多病,处境困难。

他登楼远望,想到国家内忧外患,于是创作了这首悲怆的五言律诗《楼上》。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一句:战乱不断的年代里,杜甫如乱世浮萍,自救不暇,不能辅佐君王拯救苍生,只能在湘潭之地终老一生。

只能带着愤恨离世的杜甫,感叹颇深,心中越发苍凉,结尾这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杜甫沉痛悲凉的离愁。

天地山河,满目疮痍,忧国忧民的杜甫却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杜甫漂泊天涯,生计都要依靠朋友,自顾尚且不暇,又能为国为民做什么?

因此他时常愁苦不已,往往频抽玉簪空搔首。心中的寄托在北方,指自己却漂流南方,距离遥远。然而自己却愧疚缺乏经世大才,因此,他伤肝劳肺,结果只能老死湘潭之地。

全诗感情深婉悲切,是杜甫忧国忧民胸怀的真实反映。不知大家怎么看?


南枫希


英雄末路,一筹莫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怜战乱,离乡背井,自顾不暇,还谈何报国济民,不过是痴人说梦,(我的)结局不过就是死在这湖南而已,也无他想了。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杜甫一生漂泊,居无定所,食难果腹,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空有一腔报国之心,但终无用武之地。

安史之乱,短暂入仕,随后隐身成都,潦倒不堪,艰难度日。

虽然战乱平复,但依靠的成都尹严武病死,只好另寻他处,于是舟车劳顿,自湘江,一路飘到湖南。

到长沙时,写下这首《楼上》,时年54岁。

楼上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可怜杜甫

看山河破碎,天地悠悠,想要为国效力,却无可奈何,只能抚首长叹。与皇帝相隔万里,只恨自己不是栋梁之才,连自己都照顾不了,还谈什么其他的呢?不过是老死在这异乡湖南。

杜甫一语成谶,他真的就死在了湖南。5年之后,在一条小船上过完了59年的人生。

因为贫穷,死后也只能就地入土,难回家乡。


疯哥哥l


杜甫自蜀中出发,漂泊到湖南。数月后,杜甫抵达此行目的地衡阳,短暂停留后便折返,思归之情异常浓烈。行至潭州,遇上兵荒马乱,杜甫自觉大限将至,悲从心来,做诗:

《楼上》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这句诗反映了杜甫当时那种孤苦无依、四处飘流的伤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