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古代统治者为何喜欢任用贫寒子弟?

用户98778094421


不能说有的统治者喜欢,应该说大多数统治者喜欢!也许大家会觉得,平民子弟得到重用是从科举制度施行开始的。但我觉得,这个时间可能更早。

为什么这样说?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另一个问题:在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秦始皇为什么要废诸侯而设郡县?当然是为了破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如果统一之后还设立诸侯国,那秦朝早晚会重蹈东周的覆辙。

所以秦朝不可能立诸侯国。那为什么郡县制可以代替分封制呢?原因就在于这些郡县的长官由中央统一任命,且其后代不享有继承官位的权利。这样就能有效抑制门阀的产生。

虽然这些被任命的地方长官大都不是出身贫寒。但这件事说明统治者不希望有人在某个地方形成割据一方的势力,所以,如果那个时候,有出身寒门且能力出众的士子,统治者肯定也是愿意任用的。

所以,这之后的统治者一直致力于创设一种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可以选出一些出身贫寒的士子,为自己所用。直到最后,出现了科举制。


建文录


封建统治者都是家天下,每一个朝代都是一姓人的天下,不是老百姓的天下!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每一个皇帝坐上皇位之后,想的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利,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享受荣华富贵,江山流传千古!

于是帝王心术,类似于功高震主,飞鸟尽、良弓藏,杯酒释兵权的事层出不穷,皇帝想各种各样的办法防止他人站出来反对自己,而不断想办法建立自己的亲信势力!

中国古代一直讲天地君亲师,不断教化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好卖于帝王家,效忠帝王!而这之中皇帝尤为喜欢启用贫苦人家的读书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是这些人没有任何有势力的背景,与王公贵族没有牵连,皇帝启用他们不会担心这些人势力壮大后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第二是贫苦读书人从小历经磨难就梦想着一朝成名天知,他们能考上科举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有的读书人辛辛苦苦一辈子都无法高中,这个时候如果皇帝看上谁,钦点任命一个一官半职的,读书人还不感激涕零自称天子门生,肝脑涂地报销帝王!

第三就是封建帝王的愚民政策,给底层老百姓一个希望,一个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机会,只要老百姓能好好安心读书,不要想着反抗不公平的命运,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景!





蓝领笑笑生活


古代统治者喜欢任用贫寒子弟的原因,与古代的教育模式和人才选拔方式有关。

这种教育模式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而人才选拔方式则是科举制度。

一、儒家思想

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是执政者维持其统治的有效工具。

儒家思想所研究的内容非常注重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地位以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比如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更加注重通过固化这种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来维护政治组织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宁,所以汉武帝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其外部的军事行动提供了稳定的后方环境。

到了宋代,经过程颐、程颢、朱熹三人发展起来的“程朱理学”,则创造性的通过“天理”的终极概念,将儒家思想推崇的三纲五常,解释为人类社会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的本源,是所有人不容置疑、都应遵守的客观规律。

明朝时又把朱明理学作为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所选拔的人才是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忠君爱国之人。

二、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任用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一系列演变。

世袭制:顾名思义就是一些贵族或者开国功臣的后代继承先辈的爵位并取得官位;

察举制:汉代时由贵族、地方官举荐人才的制;

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由中央政府派遣中正官员驻扎地方,按照家世、道德、才能三个维度举荐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自隋朝开始的一种考试取官的制度。

以上的几种制度中,除了世袭制、九品中正制(考虑家世背景)之外,其他的人才选拔都把儒家思想放在核心的因素考量。

比如察举制,所谓的“孝廉”考试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而科举制度更是把儒家的三纲五常放在首要位置考核。

三、贫寒子弟更有优势

第一,由于科举制度给大量的贫寒子弟提供了上升途径,所以通过前文所提及的教育模式和选拔方式所选拔出来的人才大部分都是贫寒子弟,他们思想过关、深受国恩,忠君爱国思想根深蒂固,自然能取得统治者的信任,比如著名的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都是农家子弟。

第二,这类人从基层一步步摸爬滚打起家,深知百姓疾苦,在治国理政方面,较之那些那些高高在上的世袭贵族、望族门阀出身的人更有优势。

第三,贫寒子弟成长环境恶劣,一般比富贵人家子弟更加孝顺,而孝顺为“三纲”之一,所以这一方面给贫寒子弟加了很多分。

第四,任用贫寒子弟,也能体现执政者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标志着阶级之间渠道的畅通,打破阶级固化的局面,给大量穷人家庭以希望,对维护社会稳定也有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