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還會讓孩子出國留學嗎?

古枯小夕


疫情是面照妖鏡,暴露問題讓人驚!

  1. 疫情之下,一個英國小留學生的問題確實驚了國人的心,開了國人的眼!為什麼送這麼小的孩子去英國讀書?大家都心知肚明!
  2. 除了小留學生的問題,還有很多海外因疫情回國的人士,也給大家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似乎定居國外是應該的,有難回國也是應該的,一副國人都欠他的嘴臉!
  3. 還有不回國的,有為自己是中國人而羞恥的、有輕言辱沒祖國的……他們得多麼後悔自己是中國人,才會說出這樣的話!

薄期說過,因為種種原因,我們遠走海外可能要面臨不公與冷眼!要想走好可能要付出更多!

但是,我們要有我們的立場,站穩我們的根才會讓“外國人”另眼相看,收起他們的優越感!

而不是屈服與服從,甚至反過來與祖國針鋒相對!這只是表演了一個笑話,會更讓人瞧不起!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或因為這一小部分人就拒絕走出去!我們也承認祖國還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夠好!

所以,孩子有機會去得到更好、更深、更專業的發展,那就大力支持,讓他們去吧!

但是,請記住,自己是中國人!不管你願不願意,都要知道一個事實——只有祖國強大了,個人才會站的穩!


薄期


會的,疫情是短暫的,走過至暗時刻,黎明終會到來的。

為什麼很多人選擇出國留學呢?以客觀的判斷就事論事,因為出國留學的好處太多了:提高外語水平、提高交際能力,可以學會很多東西,學會另一種思維方式,獲得更優質的教育,不得不承認國外很多名校,他們的師資力量和教育水平是國內很多學校不可比擬的,更重要的他們是可以看得更廣瞭解更多,會發現原來世界這麼大,原來世界還有這樣的一面。也可以鍛鍊他們的獨立能力,只有跳出舒適區,才會真正看清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

當然留學的弊端就是孤獨,並不是每個留學生都可以適應在一個陌生國家的生活,生活習慣的不同、對家人的思念等等,都會無限的放大這一份孤獨感。還有就是價值觀衝突,出國之後會碰到很多家庭非常富裕的人,你們的世界完全不同,交往時一定會發生很多衝突,每個國家的主流文化各不相同,這也導致了價值觀衝突,如果能在這種壞境下完成留學,那一定是需要一定的本事的。


昇厚數學


對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why not?”

前年,跟學校核心部門一些領導一起吃飯。記得當時飯桌上坐了大約有10個人,期間提起孩子學業問題,驚奇地發現,在坐10來個人,居然有幾乎一半老師的孩子在美國留學,這中間,不乏有反美情結很濃厚的老師。

不僅如此,平時跟同事聊天,問及周圍同事,父母為孩子未來的學業規劃中,出國留學是必然的一環。

總結周圍同事的心理,讓孩子出國,不外乎以下幾種考慮:

第一,對中國應試教育的不認同。在中國的應試教育體系下,孩子為了拿高分,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無意義的刷題上,這種應試性可能會抑制孩子天性以及創造性思維的發揮。

第二,中國應試教育體系內的拼殺過於慘烈,競爭壓力太大。現在,以世界大學排名而論,中國僅有兩所大學能擠進世界百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但在中國,要能擠進這兩所大學,你必須是精英中的精英,人才中的王者才能夠得上這兩所大學的門檻。去年,一個朋友的朋友的孩子,天津高考考了670多分,這個分數,如果上北大,只能選擇他不喜歡的護理專業,而去清華北大之外的學校,這個孩子又不甘心。最後左思右想,這個孩子選擇轉戰英國高考體系,升學目標也從北大清華轉向了世界名校。我還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去年順利入讀牛津大學,這個孩子在中國的教育體系內,算不上頂尖級的,根據他父母的評估,高考的歸宿最好不過就是南開大學。基於此,他父母及早為他設計了另外一條路,可喜的是,這個孩子成功了。

第三,很多家長並不十分認同的中國的高校培養體系,很多高校老師在這點上尤其體會很深。孩子們在大學四年需要上很多與專業關係不大,對於孩子們思維和眼界都提升不大的“水課”。另外,中國大學執行的原則一致是嚴進寬出,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就是在混學歷的狀態。所以,大學四年,孩子們真正學到的東西可能極其有限,這也是導致家長們轉向國外留學的一個原因。

第四,現在中國很多高校,為了提高世界排名,大力吸引“海龜”,在引進人才的時候,非“海龜”不錄,這種招聘條件下,海外留學進行學歷鍍金是必然選擇。另外,中國國家振興戰略,也需要大量高科技創新型人才,而擁有這些先進科學技術優勢的西方國家,無疑是培育這些人才的最好搖籃。

第五,趁著孩子還小,讓孩子出去多走走,多看看,學習深造加開闊眼界,與世界早接軌,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以上,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