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还会让孩子出国留学吗?

古枯小夕


疫情是面照妖镜,暴露问题让人惊!

  1. 疫情之下,一个英国小留学生的问题确实惊了国人的心,开了国人的眼!为什么送这么小的孩子去英国读书?大家都心知肚明!
  2. 除了小留学生的问题,还有很多海外因疫情回国的人士,也给大家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似乎定居国外是应该的,有难回国也是应该的,一副国人都欠他的嘴脸!
  3. 还有不回国的,有为自己是中国人而羞耻的、有轻言辱没祖国的……他们得多么后悔自己是中国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薄期说过,因为种种原因,我们远走海外可能要面临不公与冷眼!要想走好可能要付出更多!

但是,我们要有我们的立场,站稳我们的根才会让“外国人”另眼相看,收起他们的优越感!

而不是屈服与服从,甚至反过来与祖国针锋相对!这只是表演了一个笑话,会更让人瞧不起!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或因为这一小部分人就拒绝走出去!我们也承认祖国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好!

所以,孩子有机会去得到更好、更深、更专业的发展,那就大力支持,让他们去吧!

但是,请记住,自己是中国人!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知道一个事实——只有祖国强大了,个人才会站的稳!


薄期


会的,疫情是短暂的,走过至暗时刻,黎明终会到来的。

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出国留学呢?以客观的判断就事论事,因为出国留学的好处太多了:提高外语水平、提高交际能力,可以学会很多东西,学会另一种思维方式,获得更优质的教育,不得不承认国外很多名校,他们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是国内很多学校不可比拟的,更重要的他们是可以看得更广了解更多,会发现原来世界这么大,原来世界还有这样的一面。也可以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只有跳出舒适区,才会真正看清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当然留学的弊端就是孤独,并不是每个留学生都可以适应在一个陌生国家的生活,生活习惯的不同、对家人的思念等等,都会无限的放大这一份孤独感。还有就是价值观冲突,出国之后会碰到很多家庭非常富裕的人,你们的世界完全不同,交往时一定会发生很多冲突,每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各不相同,这也导致了价值观冲突,如果能在这种坏境下完成留学,那一定是需要一定的本事的。


昇厚数学


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why not?”

前年,跟学校核心部门一些领导一起吃饭。记得当时饭桌上坐了大约有10个人,期间提起孩子学业问题,惊奇地发现,在坐10来个人,居然有几乎一半老师的孩子在美国留学,这中间,不乏有反美情结很浓厚的老师。

不仅如此,平时跟同事聊天,问及周围同事,父母为孩子未来的学业规划中,出国留学是必然的一环。

总结周围同事的心理,让孩子出国,不外乎以下几种考虑:

第一,对中国应试教育的不认同。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孩子为了拿高分,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无意义的刷题上,这种应试性可能会抑制孩子天性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第二,中国应试教育体系内的拼杀过于惨烈,竞争压力太大。现在,以世界大学排名而论,中国仅有两所大学能挤进世界百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但在中国,要能挤进这两所大学,你必须是精英中的精英,人才中的王者才能够得上这两所大学的门槛。去年,一个朋友的朋友的孩子,天津高考考了670多分,这个分数,如果上北大,只能选择他不喜欢的护理专业,而去清华北大之外的学校,这个孩子又不甘心。最后左思右想,这个孩子选择转战英国高考体系,升学目标也从北大清华转向了世界名校。我还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去年顺利入读牛津大学,这个孩子在中国的教育体系内,算不上顶尖级的,根据他父母的评估,高考的归宿最好不过就是南开大学。基于此,他父母及早为他设计了另外一条路,可喜的是,这个孩子成功了。

第三,很多家长并不十分认同的中国的高校培养体系,很多高校老师在这点上尤其体会很深。孩子们在大学四年需要上很多与专业关系不大,对于孩子们思维和眼界都提升不大的“水课”。另外,中国大学执行的原则一致是严进宽出,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就是在混学历的状态。所以,大学四年,孩子们真正学到的东西可能极其有限,这也是导致家长们转向国外留学的一个原因。

第四,现在中国很多高校,为了提高世界排名,大力吸引“海龟”,在引进人才的时候,非“海龟”不录,这种招聘条件下,海外留学进行学历镀金是必然选择。另外,中国国家振兴战略,也需要大量高科技创新型人才,而拥有这些先进科学技术优势的西方国家,无疑是培育这些人才的最好摇篮。

第五,趁着孩子还小,让孩子出去多走走,多看看,学习深造加开阔眼界,与世界早接轨,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以上,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