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生性涼薄之人,我只是更懂“將心比心,方得人心”


我不是一个生性凉薄之人,我只是更懂“将心比心,方得人心”

文/梓溪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我不喜欢欠别人的,也不喜欢别人欠我的。”这是知乎上的一个高赞回答。它的题目是:你见过的生性凉薄的人是怎么样的?

说实话,我一直都是一个“不喜欢别人欠我任何,但也讨厌别人欠我太多”的人。但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承认我是一个生性凉薄之人。

我为自己找的“借口”就是:我只是更懂“将心比心,方得人心”的道理。我只是不甘也不愿将自己的一片真心真情白白给了“白眼儿狼”。

“将心比心,方得人心”,我坚持以此为本的对人对事态度,这个态度很光明磊落,也不狭隘,但它却可以让人随时保持身心愉悦。不弄虚作假的人生,真的很美。

我自己在做人处事方面一直都是在真真切切的实践着这句话,而且感觉还挺不错。就算有些想拿虚情假意来换我真心以待的人目的没达到而背后说我一些坏话,那我也不介意。不是我心有多大,而是更清楚:我的人生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了他人的或喜或忧。

我不是一个生性凉薄之人,我只是更懂“将心比心,方得人心”

凉薄的定义是:形容一个人又冷漠又刻薄,对谁都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感情真的不浓厚。这么看下来,这原本是个贬义词。可是,有人却偏偏让它当了回“反串”演员,愣是推成了褒义词。

就好比知乎上的另外一个高赞回答:“生性凉薄的人,就是只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看吧,这哪里是凉薄之人干的事儿,分明就是一个专情之人的忠诚。

所以,当有人追捧“余生做个生性凉薄之人”的时候,我却也只能是无奈的摇摇头,不赞成也不反驳。因为“凉薄”的本义我不具备,也不喜欢。但是“凉褒”的褒义却是我赞同的。于是,我只喜欢自己的喜欢,坚持“先取悦自己,才有余力带给别人快乐”的原则为人处事。

我不是一个生性凉薄之人,我只是更懂“将心比心,方得人心”

我们每天忙于工作、学习、聚会等等,这一切不都是为了活得更开心、过得更幸福吗?为什么一定要为了迎合别人而非得把自己委屈的“面目全非”呢?委屈自己的钱包,去请不喜欢的人吃饭;委屈自己的笑容,去对着讨厌的人微笑,心里却是恨死了那个“表里不一”的自己。

更不可原谅的是,委屈自己的时间,去和一些并不能相谈甚欢的人尬聊,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跟这个时代很合拍。但是,心,却是空的,累的。

快乐与幸福是建立在轻松自在的基础之上的,那才是真正的由衷的满足。这时,“余生唯愿做一个生性凉薄之人”的座右铭便应景而生了。

其实大可不必,只要在平常的人际交往中把握好热情的“度”,别让热情过了头就可以。毕竟“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这话大家都有了解。

热情一旦过了那个“度”,不仅不利于为自己维护稳定的社交关系,反而招人讨厌。

我不是一个生性凉薄之人,我只是更懂“将心比心,方得人心”

叔本华说:“人与人之间,就像冬天的刺猬一样,离得太远会感觉寒冷,靠得太近会刺痛对方。”

生活中,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是需要适度的表达爱与关怀的。因为人是感情的“高级动物”,所以,你若真的“凉薄”了,就未必能体会到说上去那么美了。

待人接物,热情一定要有,把握好“度”就可以。因为热情一旦过了“度”,不能说“好心变成驴肝肺”,也会或轻或重的给对方造成一种不适的感觉,你自己累,别人也别扭。何苦呢?

我不是一个生性凉薄之人,我只是更懂“将心比心,方得人心”

过度讨好,其实是一个人没有能力,也不相信靠自己可以变好的人的一种被动社交手段。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也因此更容易招致别人的反感。越是拼命讨好,越是讨人嫌。

就像生活中的某些人,为了赢得别人嘴里的好口碑,得到好评价,不惜将“讨好”升级成“谄媚”。可是到头来,自己的煞费苦心,却只换回一个“马屁精”的头衔,结结实实的拍到了“马蹄子”上。

浪费了那么多脑细胞,赠送了那么多的嘴角上扬的微笑,划算吗?当然不划算,赔大发了。

所以,与其把大把时间浪费在讨好别人身上,干嘛不去多琢磨怎么把自己取悦好,之后别人自然会被你的大放异彩而吸引过来,主动来讨好自己,这才叫真聪明。

我不是一个生性凉薄之人,我只是更懂“将心比心,方得人心”

蒋勋先生说:“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不会慌张。相反的,一个在外面如无头苍蝇乱闯的生命,最怕孤独。”

一直很喜欢这段文字,所以,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什么人身上,更没有想过要把余生的幸福寄予爱情或者婚姻。因为我的幸福,一直都是被我自己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此生最好的修行,就是把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坚定于“将心比心,方得人心”之上的深情相对。全力以赴讨好自己,然后跟彼此欢喜之人分享百味人生的种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