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荷密度波與自旋密度波

电荷密度波(charge density wave->CDW)不稳定性最早是由Frohlich和Peierls在1954,1955年提出的。

一、一维CDW: Peierls instability

之前已经多次提到过一维自由电子气的Peierls distortion,把奇数位或偶数位的原子整体相对偏移一点点,原来晶胞的晶格常数会由a变成2a,它会在布里渊区边界处±π/2a打开一个gap, 且具有更低的能量,意味着低温下一维的金属由于这种distortion总是不稳定的,伴随着metal–insulator transition (MIT)。

电荷密度波与自旋密度波

从线性响应理论去看,给定一个微扰的外场,可以导致电荷的重新分布

电荷密度波与自旋密度波
电荷密度波与自旋密度波电荷密度波与自旋密度波

这个系数Lindhard susceptibility.

这个公式表明只有电子-空穴pair有贡献,即

电荷密度波与自旋密度波

这和BCS超导不同,它是电子-电子pair。同时当二者能量接近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峰值,所以它的贡献主要来自费米能级附近

q ~2kF,把这种现象也称作Fermi surface (FS) nesting

电荷密度波与自旋密度波

对于二维和三维的自由电子气没有这么完美的nesting,

电荷密度波与自旋密度波电荷密度波与自旋密度波

不同维度的响应函数以及声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色散关系,一维的Lindhard response function在q =2kF有一个发散的点,因此这样的一维电子气是不稳的。Kohn在1959年也指出了这种电子的excitation会有效的屏蔽某些波矢phonon mode(2kF). 这被称作phonon softening.

电荷密度波与自旋密度波

二、二维CDW: electron–phonon coupling

二维、三维的CDW体系不能由Peierls的图像解释,比如六方的NbSe2就没有Fermi surface nesting (FSN). 显然CDW的起源并不来自于FSN,所以提出了电声耦合electron–phonon coupling (EPC)的机制,它们都是电子和晶格的作用,FSN是弹性散射,EPC是非弹性散射。EPC的Hamiltonian最先由Frohlich给出,这也是BCS超导的理论基础

电荷密度波与自旋密度波

第一项是自由电子的能量,第二项是phonon的能量,第三项就是EPC,它满足动量守恒。EPC对声子能量的renormalization可得

电荷密度波与自旋密度波

对Lindhard response function取一个static limit ω=0

电荷密度波与自旋密度波

可以看到不论维度是多少声子频率都会减小,在q =2kF处可以存在很大的异常,这种反常的声子色散关系就是Kohn anomaly。利用和BCS理论同样的处理方法即平均场近似便可以求出CDW转变温度(略)。

三、CDW: Electron correlations

在一些经典的CDW体系中,其转变机制依然存在激烈的争论。这是个全新的观点,CDW和电子关联有关,有待考察。。。

四、Spin Density Wave (SDW)

SDW和CDW很类似,不同的是CDW来自electron-phonon interaction而SDW起源于electron-electron interaction, 需要用到之前讲的Hubbard model (略)。粗糙的来讲,SDW可以看作两个自旋相反的CDW

电荷密度波与自旋密度波电荷密度波与自旋密度波

五、最后: Anderson-Higgs mechanism

二者都要破坏平移对称性,这和超导el-el不一样(gauge symmet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