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東營·最美東營人︱張憲賓的人生“相對論”

選擇一份職業,有的人是因為心生歡喜,有的人是因為家有傳承。

對於東營市實驗中學教師張憲賓來說,選擇教師作為自己一生職業的原因,兩者皆有。

i東營·最美東營人︱張憲賓的人生“相對論”

今年9月,張憲賓到錦華中學開啟為期兩年的支教之路。

從小時起,他眼中見多了作為教師的父親在鄉間所受的尊敬,大一些後,大姐選擇三尺講臺的舉動讓他心有觸動。高中畢業後,他毅然選擇師範類學校,畢業時選擇到東營市實驗中學任教。

18年的教壇耕耘,18年的日夜兼程,人生的諸多滋味與從教的苦樂甘甜交融。他的“外號”多,學生們的問題少,他愛生如子也從嚴要求,他收穫良多卻也捨棄許多……或許,正是這些多與少、愛與嚴、得與舍,讓他在人生的“相對論”裡書寫著無悔的心得。

多與少:

豁達隨意的他從被學生起的多個“外號”裡能瞥見時光的蹤跡,師生間的隔膜少了,他誓做學生內心潛能的“喚醒者”

1976年出生的張憲賓已過不惑之年,但他仍然記得2002年初到東營市實驗中學迎接的第一批學生。一群青蔥的少年與一位青春勃發的老師在課餘的相處中能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答案是:“外號”。

那時候,初為人師的張憲賓任教住宿班並擔任班主任,學生來自縣區,吃住在學校,同樣新入職的張憲賓有了與這群少年朝夕相處的機會。小小年紀就離開父母住校學習,張憲賓對他們格外關心。大清早,張憲賓的腳步伴著起床的叫聲就回響在宿舍走廊上了,時間一長,腳步聲和喊聲就成了學生們口中“張哥的鈴聲”,早上“鈴聲”一響,孩子們就條件反射式地從床上蹦起來,投入到一天的學習和生活中。

學生們的一天從早讀開始。每天早讀時,即使任課教師能及時趕到,張憲賓也會早早來到教室,早讀間隙,他還會跟學生們針對各學科的知識點來一番“華山論劍”,在融洽的師生“論戰”氛圍裡,他喜獲一個“插班生”的美稱。

青蔥少年們活力十足,每天的午休、晚休時間仍精神頭十足,可為了應對值班老師的監督,“假寐”就是他們矇混過關的“利器”,對於這樣的“小心思”,張憲賓總能一眼看透,每次佯走而折返時,總能“揪”出幾個“造假者”,提醒、溝通、說教等措施輪番使用,才能讓動力十足的“馬達”們正常休息,確保全天精神飽滿。

除此之外,有些週末不回家的學生會去他的宿舍蹭飯,他因此被學生稱為“室友”,學生生病時他陪伴始終、照顧周全,因而得了個“保姆哥”的稱謂。

一個個極具個人特色的“外號”在學生們口中流轉,張憲賓身上那些屬於老師的嚴厲少了,與同學們之間的隔膜少了,他們似乎成了無話不談的“老友”,成了互相調侃的“哥們兒”。正是有了這樣的親近,張憲賓的叮囑和規矩一直被學生們謹記、篤行,師生相互之間的信任讓交流更暢通,讓張憲賓能夠從一個教師和知心人的角度更加深入地瞭解學生,從而發現每一位學生的不一樣,再有的放矢地深挖潛能。“優秀的教師就像喚醒靈魂的鋼琴師,只要喚醒了學生生命的‘音符’,他們每個人都能彈奏出屬於自己的天籟之音。”張憲賓說。

愛與嚴:

他把每一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愛,同時在對學生們嚴格規範中培植他們的能力;他把每一位家長的後盾力量充分激發,形成家校共育的穩固方陣

做班主任就像挑擔,一頭挑著向學生的學業傳授成長指引,一頭挑著與家長的順暢溝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逐漸顯現的獨立意識急需突圍出家長設置的條條框框,溝通不暢的情況時而有之。張憲賓始終本著“兩不說”的原則:學生面前不說家長的不足,家長面前不說學生的欠缺。若遇到家長向他抱怨孩子的不聽話,他每次都先為學生“爭理”,他這個親老師簡直要比親父母還疼孩子。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我能給予他們的,首先是慈父般的關愛和理解,其次才是作為老師的嚴要求。”張憲賓說,每個孩子從踏進校門開始,個性、脾氣、行為和習慣都各不相同,教師的作用不是將他們打磨成一模一樣的人,而是要用師愛去感染、去潤澤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所以,無條件接納是他送給學生們的第一份禮物,嚴格的邊界與負責任的擔當是他培植學生的方式。

在張憲賓看來,教育不僅要教,更要育,給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角,喚醒學生的內在潛能是他的教育堅持,所以他的班裡持續推出“日常小組管理”“班委獨立負責制”等明確的管理制度和“學生小老師”“班級特事宣講”“小小廚師”“健身小達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鍛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了班級的自主管理,也讓家長看到了孩子在學校的改變和成長。

“教育的場所不能僅限於學校,不是隻有學習和個人事務,還需要投身實踐和公益,服務回報於社會。”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張憲賓在授課之餘,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活動,讓學生們在觀察、實踐中做出人生觀、價值觀的取捨與樹立,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

張憲賓深知,教育不是教師一個人唱的獨角戲,而是教師和家長的共建共育。他所教過的每一屆班級,都會成立家長工作小組,共同謀劃班級事務和組織活動。“家長進課堂”“學生生日party”“迎新年晚會”“迷你馬拉松”“親子運動會”“班級自編書籍《飛翔》”等多樣活動,搭建起家庭與學校、家長與教師、孩子與父母交互融合的平臺,既融洽了家庭關係,又增強了班級凝聚力,讓學生、家長、教師穩固成同心協力、步調一致的前行團隊。

得與舍:

18年的教壇耕耘累積成一摞摞榮譽證書和升學季學生們的一聲聲報喜,親情的陪伴和休閒的樂趣成為可以暫緩的章節

每年暑假,張憲賓都會迎來一撥“豐碩”,那是他往屆的學生送給他的一張張升學“喜報”;每個教師節,張憲賓總會收穫滿滿的祝福,這是天南地北的學生髮給他的節日心語。

從教18年來,張憲賓把市實驗中學優秀教師、功勳教師、十佳教師、教學能手、學生最喜歡的教師、優秀指導教師、德育科研先進實驗教師等榮譽稱號一一攬入懷中;東營市教師創新能力大賽二等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優質課市二等獎、省電化教學優質課一等獎、市優質課一等獎、一師一優課一等獎、省級優課、課例獲選“學習強國全國平臺優秀課例”等一個個獎項鑑證著他的水平;他不僅發表了多篇論文並獲獎,還主持了“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多媒體和數學軟件對數學教學的有效輔助作用探究》等多項課題,編著了校本課程《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指導課程》,參編小升初數學銜接教材和練習冊等;通過導師制、成長沙龍、課例展示、演講比賽等活動脫穎而出並迅速成長的青年教師成長路上,也留下了他扶正引領的影子……

張憲賓忙碌著也幸福著,耕耘著也收穫著,這也驗證了他“教育教學教研是教師成長的主陣地,辛勤的耕耘才會結出碩果”的教育思想。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專注於一類事情的同時,必然會或多或少地捨棄掉另外一些。“工作和家庭都需兼顧,如果一定要捨棄一些,就把自己的業餘愛好捨棄掉吧。”工作中盡責、家庭中盡孝的張憲賓無力彈好更多的生活鋪陳給他的“琴鍵”,於是,酷愛打籃球、踢足球的他從“戒球”已十年有餘,只為把主要精力給學生,把次要精力給家庭。

今年暑假前,張憲賓的老父親做了全胃切除手術,手術時他匆匆趕到濟南,因為惦記著班裡即將參加考試的學生們又急急地趕回,幾位姐姐輪流在病床前服侍更是讓他心生愧疚。於是,父親出院前,他主張把父親接到東營的家中。雖然知道生完二孩剛出滿月的妻兒同樣需要他投入很大精力照護,但他更知道,事分輕重緩急,緊急時分可分一時緩急,但長遠來看,人生每一個時段的義務他必不能缺席,父親、孩子、學生,在他心裡沒有所謂的輕與重,“都是手心裡的肉……”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