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對雍正和乾隆誰的評價更高一些?

風輕雲淡品趣史


大家好,請讓我給大家最正確答案,

大多數人心中,雍正勤勉,比那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乾隆強。因為我們影視劇不能拍乾隆一些功績。大家請看數據。

乾隆元年(1736年)\t鎮壓古州苗亂

乾隆十年(1745年)\t瞻對之役[129][130]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t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十五年(1750年)\t平定西藏之役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t平定準噶爾之役

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t平定天山南路之役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t平定臺灣林爽文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t平定蘇四十三起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t平定田五起義

乾隆六十年(1795年)\t平定湘黔苗民起義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t清緬戰爭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t廓爾喀之役

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t清越戰爭

乾隆經營國土增加多少,這裡不做評論,因為中外文獻有爭議地方,另外國內文獻也不同地方太多。

比如說天子守國門,現在很多地圖國門已經不是在北京八達嶺長城了,國門在貝加爾湖,東邊國門也不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而是霍克次海。

另外廣西,寧夏,雲南,貴州,四川,古代明朝代時期,是否土司牽絆,這裡也不做任何評論。明朝只有兩京十三布政司。是否一個布政司管理全世界也不做評論。

在這樣不停用兵,執政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據統計乾隆時期蠲免了正額賦銀兩億兩,加上歷年“災蠲”等的一億多兩,共計三億兩以上。

朝貢體系

乾隆時期清朝的藩屬國擴充到東南亞地區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老撾)、暹羅(今泰國)、緬甸以及南洋群島的蘭芳共和國;西南喜馬拉雅山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等國;中亞地區有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愛烏罕(今阿富汗)、巴達克山、乾竺特與拉達克等國。

文采

乾隆皇帝保留至今的詩歌作品,共計 43584 首。這是什麼概念呢?大家很熟悉的《全唐詩》,裡面收錄了2873名唐朝詩人、共計49403首詩歌。乾隆皇帝一人就差不多寫出了一部《全唐詩》

數據來自

《樂善堂全集》\t乾隆帝在藩邸時期詩文作品的集結。

《御製詩初集》\t收錄御製詩4150餘首,系乾隆帝於乾隆元年至十二年(1736—1747年)所作,按年編次。

《御製詩集》\t收錄的是乾隆帝所有的詩作,共計42,000餘首。

武功

乾隆學射於貝勒允禧,學火器於莊親王允祿。武功師傅是張黑五。張黑五號稱神拳無敵,這裡不多說。其人傳記詳查《山西票號史》

《清史稿·高宗本紀》記載,

木蘭從獮,命侍衛引射熊。甫上馬,熊突起。上控轡自若。聖祖御槍殪熊。入武帳,

善射。每年夏天弘曆接見武官後就在宮門外比試射箭。賽三次,每次射三箭。弘曆九箭一般中六七箭。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月,他在大西門射九箭,箭箭中的。

博學

弘曆語言能力超群,精通滿語(包括老滿文和新滿文)、漢語和蒙古語,藏語和維吾爾語也達到了“能之”的程度,這在古代帝王中是絕無僅有的。

勤政

乾隆帝總是卯時(早上五時至七時)起床。要是夏天,這時天已亮了;要是冬天,五更才盡。從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後,弘曆從他寢室出來,每過一門,必響鞭炮一聲,憑此就知道乾隆聖駕已到乾清宮了。這個時候,要燃一寸長的蠟燭天才亮。軍機處的十多人,過五六天才輪上一個早班,已覺辛苦,但弘曆則是天天這麼早就上朝了。

七下江南

康熙時期主要是治理黃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視察黃河大壩,還視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弘曆自己說:“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

下令完成的水利工程,較大的有:河南至商丘黃河河堤新築170餘里,清口及江南運河疏浚,江南淮陽運河挑浚,清河千里堤岸培築。此外,在他關心下,修了江蘇寶山至金山242里長的塊石簍塘和浙江金山至杭縣500裡海塘。

文字獄

對於文字獄我們以日本紀錄片,以國外文獻講述一下。簡單來說,文字獄是乾隆時期無論如何抹不去的黑點。是封建專制的提現。是封建王朝對人民殘酷鎮壓的封建恐怖。

禁止使用蠻夷,東狄,西酋,胡人,化外之民等等稱呼。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國已開墾土地達七億八千萬畝;全國人口也從乾隆初年的一億四千多萬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億人。(因為美洲馬鈴薯,跟玉米番茄,到來造成畝產增加,人口才突破限制)

最後以乾隆《十全記》說的話結尾:“乃知守中國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棄其故有而不能守。


閉上嘴看世間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很多皇帝,對於這些皇帝人們都褒貶不一,有的可以被讚揚為千古明君,有的被後人謾罵為昏庸暴君。雍正和乾隆總體上都算得上是個好帝王,那麼後人對雍正和乾隆誰的評價更高一些呢?後人評價一個皇帝是否是好帝王通常要看其治國才能和智慧、政務處理數量。

先來看雍正,他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清朝第五位皇帝。是一個卓越的實用主義政治家,在位期間做了一系列實用的改革措施。列如,改土歸流、廢除賤籍制度、整頓吏治等措施都發揮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很多後人都認為這一系列的措施增強了康乾盛世的連續性,這絕對可以看出他本人極高的治國才能和智慧。接下來看看乾隆的治國才能和智慧,乾隆帝是最長壽的皇帝,實際掌握國家最高權力長達63年,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他的帝王智慧非一般人可比擬,沒有人能夠從他手中竊取到權力。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多位傀儡皇帝,他們沒有實權,整天受別人擺佈,實在可憐。


自古高位者一向有能者居之,乾隆帝能夠穩坐帝椅60多年,肯定是具有極高的治國才能和智慧。看來在2個帝王在治國才能這方面不分伯仲,都是有謀略、有手段的王。接下來看看政務處理數量,先說雍正,他可是以勤於政事出名的一個皇帝。在其執政的13年間,每天大都瘋狂處理政務和批閱奏摺,他不巡幸,也不出遊,據可靠歷史記載,在很多件奏摺上的批語約有1000萬字,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帝王。後人對其高度評價道,“他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傑出的帝王之一”。

乾隆帝在處理政事方面的態度和能力肯定是不如雍正的,乾隆皇帝一生多次南巡,對繪畫、書法、作文吟詩頗感興趣,擁有多個愛妃。是個風流帝王。因此挺多人就覺得乾隆皇帝有些不務正業。總體上,後人對雍正的評價要高些。其實從廟號這個細節上也可看出誰更受後人偏愛,雍正是“世宗”乾隆是“高宗”。歷史上廟號為“世宗”的皇帝有漢武帝、柴榮等,廟號為“高宗”的有李治,趙構等。當把乾隆和趙構、李治放一起時,就該明白後人並不怎麼待見他。


尚武菌


先說答案,後人對雍正和乾隆,肯定是對雍正的評價更高,原因咱下面慢慢說。

先說雍正,康熙後期,大清的江山和玄燁的身體一樣,一天不如一天了,朝廷的吏治開始腐敗,八旗軍隊也開始荒廢享樂,整個大清瀰漫著一股子腐敗的味道,終於,某天康熙興起,到北京南海子打獵行圍,結果不慎感染傷寒,沒過幾天便在北京的暢春園去世,死前,他把大清朝的權柄放在了皇四子胤禛的手上,胤禛就是日後的雍正皇帝。

在接過皇父的千金重擔後,雍正便開始了沒白天沒黑夜的體制大整頓,上到朝堂人事任免,下到百姓的飯碗賦稅,他幾乎事事親力親為,據史載,雍正皇帝幾乎每天就睡4個小時,早早的便起來早朝,開會議事,每天批閱各種奏摺無數,對前朝的各種弊病,各種不良體制,一一指正革新,實行改土歸流。廢除賤籍制度,實行攤丁入畝,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賦稅。整頓吏治,創立密摺,幾乎靠一人之力將大清朝大換血,大革新,並且一干就是13年,這一切的終止於雍正猝死在圓明園的辦公桌上。。。雍正的親政曠古罕有,也正是他的努力,讓垂垂老矣的大清重新煥發了生機,給乾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下面說乾隆,可以這樣講,乾隆等於是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正是他老爹雍正這般玩命的工作,讓他在繼位後輕鬆了很多,很多政治他沿用前朝的慣例即可,雍正的政策紅利在乾隆朝大大的發揮出來,乾隆每天做的事兒幾乎就是,“這麼多銀子,我是怎麼花掉。”,從經濟上,乾隆朝達到了清朝的頂峰,領土上也創造了王朝的極盛,這一切都歸功於他有個好爹-雍正。在乾隆執政的同期,西方發生的工業革命,這讓中國全面落後西方,盛世之下開始埋藏下了日後危機的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