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亡国,如何看待蜀国和吴国的不同表现?

莱茵之缨


回答:没有逃出大部分一代艰苦卓绝的开创,二代混沌平稳的守业,三代挎个胳部肘享乐的家族式事业传承发展规律!意思就是大多家族式大事业有一种发展规律,第一代人都是艰苦开掘的创造建立了自己的大事业。第二代人在守护拥有的家业过程中都处于平和的混沌迷雾状态,想要拨云见日不是很简单的事。第三代人基本就是挎着美女,悠闲赏着美景,享着锦衣玉食和驾香车住豪宅,兜里满满晃荡潇子安于享乐主义很快败亡的状态!

《三国演义》里三足鼎立的三个国家起家,守家与败亡整体说都没有逃脱掉上面我说的这个家族传承事业的一种普通规律,虽然历史上有极个别的例外,但大多数都是如此发展的!

蜀吴起家发展:

汉朝末年,朝廷腐败,加上天灾人祸,引发了黄巾军起义,从此战乱不断,朝廷内部外戚专权,董卓借机出兵把持朝廷引起天下英雄起兵征讨!天下大乱,整个社会结构崩盘划分出大大小小的各方势力团体,于是群雄逐鹿中原就此拉开了序幕!乱世群雄之中就有蜀国建立者刘备一伙和打下江东吴国基础的孙坚和孙策一伙。

孙坚算是江东豪强势力,一位英雄人才,讨伐董卓时偶然获得传国玉玺,认为老天让他成就大业,和袁绍闹翻立刻转回江东图谋,不料因轻狂三十七岁时死于和刘表战斗中。其大儿子小霸王孙策十七岁和父亲出战,父亲死后其心大志已存,用父亲得来的传国玉玺换得袁术三千兵马,结交豪杰,聘贤纳士,联络父亲旧部,一翻争斗平定江东打下东吴江山基础。小霸王孙策是虎父无犬子,胸怀大志,礼贤下士接纳英豪,开疆扩土,却和父亲犯一样狂妄的毛病被许贡三门客为主报仇给暗杀了。由此由兄弟孙权继承家业,从此一直是进入守护家业的状态,在天下大势三足鼎立以后建都建业,立国为吴!

号称中山王后裔的刘备却是个卖草鞋出身的贫民,但其有着恢复汉室江山的雄心壮志,三兄弟光杆起兵,兵微将寡,财资鄙薄,资源匮乏。最初是到处投靠躲避在大势力之下,但其心志一如既往,虽然被打的支离破碎如丧家之犬,到处逃窜,却毫不气馁,始终如一。因此有曹操说天下真英雄只有他和刘备一说。刘备最终三顾茅庐寻得诸葛亮全心辅佐,终于有了立足之地,靠诸葛亮谋划策略,靠五虎上将等将团体之力征战南北,又拿下巴蜀西川之富饶险地,实力与日俱增,最后经过汉中之战独立打败势力最强的曹魏,让曹魏损失不小只能退缩待时,由此刘备得偿心愿在成都称帝建国,建立起蜀国王朝!

蜀吴中途境地:

小霸王孙策继承父亲孙坚遗志,东拼西杀快速创立了东吴的地盘和势力范围,还没有进行下一步发展就被许贡门客刺杀挂掉了,由于孙策孩子还很小,东吴势力的掌门人位置就传给了弟弟孙权,轻而易举获得东吴势力的孙权,说实话远没有他哥哥那远大的志向,荣华富贵权力地位得来容易了些,反而没有了那逢危难奋发图强向上的动力源。虽然在哥哥原来一帮老属下的全力帮衬下,却只能偏安一偶,安享太平。即使有点小雄心但魄力不足,信心不足,目标不够伟大。虽然有周瑜等名将辅助,但总局限在占点小便宜,遇阻即缩,所以能守住哥哥传下来的家业那就阿弥陀佛美的很了!虽然建立吴的国号是孙权后来干的事,实际上势力范围地盘都是继承哥哥打下来的那点,只是外表称呼变了一下而已。

刘备建立蜀国以后,势力高涨发展迅猛,让曹魏一时难以致胜,于是挑拨蜀吴联盟。东吴孙权虽然有长江天险做防护屏障,但也限制了其势力发展和影响力。虽然周瑜原本想突出此困境,图谋扩大势力范围,终归能力有限,方向差异。气死在和诸葛亮博弈的过程中,接班人鲁肃根本没有扩大国土的能力,是个典型保守派,再加上没有大志向的孙权,只一味自保安享太平。东吴虽然有一些偷鸡摸狗的小行动,也只是想占点小便宜,但没有长久规划夺天下的志向,没有大谋略大方向大发展。当孙权发现蜀国变强,自己由第二跌落到第三心有不甘,第一怕人家把他吃掉,第二只想保持平衡现状,第三又不想主动出击招惹强敌!成了一个闭关自锁,偷享暂时太平,消磨时日的大混混。

蜀国建立,刘备大半辈子的艰难拼搏夺得如今的三分天下可以说心里挺满足,挺骄傲。实力发展壮大到可以独立抗衡曹魏,由守势可以变成攻击事态,有点狂傲自满了。加上岁数增大,颇有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恢复刘室天下的情景。曹魏的离间计,东吴的害怕让三足鼎立蜀吴联盟出现变化,东吴想拿回荆襄九郡,发生偷袭事件,趁关羽的骄傲狂妄让他走了麦城,消灭了关羽这一部分强兵强将。这让刘备愤怒,也让刘备抓住一个消灭东吴的机会。但他忘了自己表面实力虽然超过了东吴实力,但东吴一直养尊处优,一直处于休养生息的状态,没有伤什么精骨皮,还保留有一定实力。刘备统帅号称百万的全国大军(据说实际是七十万左右),一路高歌猛进,却在夷陵失神被火烧连营,全军覆没自己也大志未成身先死。只能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刘备打乱了诸葛亮整体的长期计划,和多年积累的力量,损失惨重,一下实力跌落很多。让诸葛亮不得不重拾蜀吴联盟才可先保存自己国家。蜀国接班人刘禅就别提了,典型的保育院长大的孩子,没有见识没有主见没有大志,更没有大才,古语说的烂泥扶不上墙说的就是他。再加上诸葛亮掌控所有权力,刘禅也只有待在安乐窝吃喝玩乐悠闲度日了。

蜀吴最终灭亡:

蜀国刘备大败身亡以后实力大损,所有担子都压到诸葛亮一个人身上。诸葛亮除了自己不能亲自上阵杀敌,其他方面对内对外可以说是一个千古奇才,能看清天下大势以及发展趋势,安定国内根本,再怎么去实现自己的计划,不管是长久发展还是近期图谋都算的清楚。可惜刘备违背了他们当初的约定,当上皇帝以后就听不进他一些苦心良言。诸葛亮重整旗鼓持续北伐对曹魏进行攻击,但除了曹魏实力自保有力外,还有小心谨慎的司马懿难以很快取得胜利。加上五虎上将因为各种原因接连离世,禅精竭虑的诸葛亮咬牙要完成主公刘备的大业之志。却没有可用的几个人才大将,最后落得个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虽然六出祁山却都无功而返,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病死五丈原,可以说诸葛亮是活活给累死的。

诸葛亮也全心全意培养了下一代接班人姜维,但毕竟差了很大一截,加上团体力量不足,多年征战国内实力消耗,开始逐步变成守势自保。诸葛亮也可以说以攻代守,算保蜀国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多少攻击,等他一死实力只能自保时,姜维虽有一定才能,却受到听信谗言的后主刘禅的压制,经过内乱调整的曹魏就藤出手开始攻击蜀国了,姜维尽全力守护剑阁抵抗钟会,却不留神让让邓艾偷袭阴平小道,来了个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黑虎掏心,邓艾仅凭本部两千剩兵一路降关收将杀到成都,成都本还有十万以上带甲兵将完全可以一搏,他最起码可以凭借城池兵将拖延时间,以待姜维和东吴救援,可蜀国后主刘禅却吓破胆,立刻开门投降因此败亡!姜维虽有后计却阴差阳错未能成行!

东吴孙权在建国以后基本都在内保和守业的状态里,没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大志,更没有厉兵秣马的积蓄见视。但是总算让东吴在比较太平的状况中生存了很久,老年犯糊涂在继承人上反复无常,加深了群下党争,埋下了祸患,几个儿子死的死贬的贬,废了太子孙和,把帝位最后传给了小儿子年仅十岁的孙亮。孙亮在内部争斗中被贬,孙权六子孙休接位,闻得蜀国被灭,司马炎篡魏建晋朝,知其必伐吴。孙休竟然被吓得忧心重重,在焦虑忧心中一病呜呼。于是传位给孙和儿子孙皓,孙皓凶暴无常,酷溺酒色,听谗言杀忠臣,乱了国度根本,然后被晋帝派兵歼灭,孙皓屈膝投降,吴灭亡。

总结:

在汉末乱世,英雄辈出,逐鹿中原争夺天下中!蜀国第一代开创者刘备可以说是大志在心,成功在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在智商情商得当用运,成功在众人团结一心的辅佐之中。艰苦闯荡征战一生,建立了来自不易的蜀国,也因为最后到达一定的顶峰造成了自我意识的狂妄和骄傲,造成极大的折损。但总得来说刘备是开创者中的英雄明主!东吴第一代开创者应该是孙坚和孙策,也是胸怀大志,用人聪慧谦逊低调,用法措施有良有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打下了东吴江山的基本根本。也是开创者中的英雄人物,可惜英年早逝!这批开创者具有所有开创者的优点,首先是大志向在心胸,其次是聚人才和能力本领强,再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虽然一路艰难曲折,最后却得以成功!

蜀国第二代守业者是后主刘禅,却是无能之辈,虽有亚父诸葛亮全心辅佐,毕竟人单力孤。刘禅不但安于享乐,还干了一些扯后腿的事,虽然惹不起诸葛亮,但能听信宦官谗言压制姜维。不但沉溺酒色享乐,玩物丧志,胆小怕事,还自毁长城根本基石。不得人心的后主刘禅没有什么建树,搞垮了自己的基业,伤了人心,不败亡才怪。他把第二代第三代的坏事都干了,早早灭亡也是预料之中的事。灭亡以后的刘禅自言乐不思蜀也算奇葩了!

吴国第二代人是孙权,他没有刘备和他父兄第一代人那种争霸天下的雄才大略,但在守业保家方面远远强过懦弱小儿刘禅。让东吴能在一种平衡状态中渡过很多年,也算无大功也无大过。但缺乏胸怀整个天下的大气魄,缺乏奋发图强攀越顶峰的志向,缺乏长治久安传承的规划,缺乏识人用人的眼光。安守稳定享太平中没有给继承者打下安稳的基础。到的儿子孙子第三代继承人就更别说了,不是庸者就是损才,吃喝玩乐,恣意妄为,内部争权夺势,混乱不堪,进入一个完全败坏家业的状态,更别说发展了。

古人云成大事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有自我心怀大志,谦逊宽广胸怀,卓越领袖风范,前瞻后主的远大眼光,聚才纳贤吸引力的雄才大略!第一代人首先拥有自我的成事风范特质才能是根本,在谋地利,抓天时,聚人和,坚持不懈艰苦挖掘才成就大业!第二代人就出现分化现象,一种及时享乐拥有的一切极速败亡。一种承受着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局面,需要发展向上的志向,需要自我清醒的认识,需要分辨带着面具的忠奸下属,需要驾驭下属的能力,需要洞察一切的敏锐,需要看清天下大势的发展趋势……难就难在隐蔽性的东西太多,高高在上的位子容易被架空,容易被懵逼,容易自我膨胀,容易得意忘形,容易沉溺荣华富贵,容易沉迷权势的张狂……突上不易,滑坡容易,在比较混沌的迷雾局面里保本确实不易!第三代基本是一种稳定的平和的大局面,拥有的东西太多太容易,沉迷及时享乐就成为一种习惯性拥有。那还有什么奋发图强在谋高峰的志向,再加上一群想分享财富权力的蜜蜂苍蝇扑面聚集,在一片逢迎拍马,高歌吹捧人的包围里,很容易迷失自己!所以第三代是基本滑坡败家的一代。这在历史发展长河里经常出现的例子数不胜数,当然也有极个别的例外,这样的例外是遇到了不一般的优秀人才继承的结果!

老百姓有句俗语叫做富不过三代,和这有着相似的品论。第一代富豪艰难创下很大的富有家业。第二代继承者百分之九十不是庸才就是败家的玩意,到了第三代更是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规律呢,我想朋友们能找出一大推理由原因。不外乎就是自身与天时地利人和四方面的全方位结合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借用)


说客先生dys123


同样是亡国,吴蜀两国实迥然不同。

吴国亡的时候,孙皓调集部队授陶浚节钺,明日当发。其夜众悉逃溃。

西晋王浚《上书 自理》也说:去二月(才过去的二月)武昌失本未冒守,水军行至。(孙)皓案行(观察)石头(城)还,左右人皆跳刀大呼,云:“要当为陛下一死战决之!皓意大喜:意必能然(这样做),”便尽出金宝以赐与之。小人无状。得便驰走(跑掉)。皓惧,乃图降首。

也就是说,西晋伐吴时,吴主孙皓主战,而手下阳奉阴违,表面要战,实际上逮住机会就投降。

蜀汉刘禅降晋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刘禅下诏命令兵士“悉放仗”(全都放下武器)。“将士咸怒。拔刀斫石(恨不能和敌人去拼)”。

同一亡国:蜀亡又在吴亡之前,而两国兵士,在亡国时的表现,却这样不同。

灭蜀的晋朝两路大军统帅钟会和邓艾。因争功而自相火并。姜维加以利用,几乎使蜀国易亡为存。事败之后,姜维被晋兵开膛,“胆如斗大” ! 这显然是民间传说的故意夸张。这种夸张,一方面歌颂了姜维力图恢复蜀国的、忠义,一方面也表现了当时蜀人的自豪感。

然而吴国呢?连姜维这样的人也找不出一个。这就是吴蜀优劣论。主要负责的人应是君主。




周周说古今


吴蜀亡国有不同的表现,和当政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蜀国刘禅:刘备东征西讨时,他还是个孩子,多次遭难,幸得赵云两次相救。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当政四十二年。于263年,被魏国攻占,刘禅投降。

施政方针

  • 蜀国经刘备给二弟报仇的折腾,已经国力大减。刘禅接手后,拜诸葛亮为相父,由其全权处理军国大事。自己则跟从学习,但是学习效果不好。导致诸葛亮去世后,自己无力控制朝局,贪图享乐,宦官弄权。
  • 诸葛亮执政期间,为完成对先帝的承诺,数次北伐,俱收获不佳,反使蜀国积弱。诸葛亮去世后,后继蒋琬、费祎坚持“萧规曹随”,坚定不移的执行诸葛亮交代的政策,团结士大夫阶层,与民休养,使得国力有了一定的回升。其后,姜维执政,又多次对魏国用兵,再次消耗国力,人民生活更加困苦,民心所失,蜀国自此一蹶不振。
  • 当魏国兵临城下时,刘禅不知所措,也没有“君王死社稷”的气魄,召大臣商议后决定降魏。与此鲜明对比的是刘禅的儿子刘谌,在多次进谏无效的情况下,自杀殉国。当然,二者所处位置不同,想法也不一样,刘禅作为统治者,感念百姓生活不易,多年支持,为了百姓免遭生灵涂炭而投降,也无可非议。

吴国孙皓:继位之前,孙家子孙为了权力,争的头破血流,极大的削弱了吴国国力。为稳定形势,经实权派推荐孙皓继位。

施政方针:

  • 孙皓继位之初,施政有方,深得爱戴。短时间取得效果后就开始膨胀了,导致民怨沸腾。幸得朝中陆抗等重臣鼎力支持,才能使东吴不被作死。
  • 孙皓持续向晋朝输出作战,但都是小规模的战争。因西陵之战的胜利,让孙皓以为形势一片大好,继续发动战争,消耗国力,为东吴的加速灭亡提供了条件!
  • 279年,晋朝发兵灭吴,孙吴陆抗等重臣相继去世,君臣离心,没有破敌良策,节节败退。在280年孙皓请降,西晋实现统一。

亡国后的区别

  • 刘禅:封安乐公,善终(投降后开始计算比孙皓活得久)。因“乐不思蜀”而闻于后世。可能刘禅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只能自保,也可能是随遇而安有感而发。更可能是身边人对他的影响,例如诸葛亮,臣强主弱,势必会影响刘禅的性格,导致这样一个结果。
  • 孙皓:封归命侯,四年后去世(可能非正常死亡,也可能接受不了亡国的现实,郁郁而终)。在他继位之前,孙家内乱,人情淡漠,皆为权去。自孙权后,继位者多残暴弑杀,失尽民心。亡国只是时间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