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视剧《清平乐》中,喻恩泰饰演的晏殊?

三国逐鹿


题主您好,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个人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如果有不同的观点,也非常欢迎下发评论留言,共同探讨。

《清平乐》是由江疏影、王楚然、叶祖新、王凯、喻恩泰、任敏、杨玏、边程、刘钧等知名演员主演的古代传奇剧。

其中,喻恩泰作为晏殊的饰演者,给我们带来了一场体验感十足观影体验。众所周知,晏殊作为一个思维敏锐、泰山崩于前而不色变,谈吐间具有大将气质的一个文人。

因此,作为晏殊的饰演者,毫无疑问喻恩泰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因为这对个人的演技要求极高。

根据观众对喻恩泰的演技进行客观评价,确实能将这个能言善辩、巧言令色的角色饰演的如我们心中所想的那样。喻恩泰饰演的晏殊,与原角色的匹配度很高 。因此,作为观众,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角色。

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德馨影视


仁宗盛治是一个文化繁盛的朝代,涌现了许多的文人。追《清平乐》的网友调侃从前“熟读并背诵课文”的那些大佬们组团来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第一位登场的文豪大佬就是陪伴仁宗皇帝一路成长的“太平宰相”晏殊。

对于这个人物,印象最深的就是以下这三件事。

①自请贬谪

在《清平乐》的前两集中,喻恩泰饰演的晏殊一角占了很重的戏份,甚至要比少年仁宗的戏份还要多一点点,从这里就能够看得出来晏殊在那个时代的举足轻重。

仁宗敬重他,信任他,称他“先生”,而晏殊则自谦说自己不过是皇帝身边的陪读,担不起“先生”二字。但是从点点滴滴中,这个不敢以“先生”自诩的晏殊一直对仁宗言传身教,是宋仁宗当之无愧的老师。

两人道别时互拜的那个场景,与《鹤唳华亭》里太子萧定权和老师卢世瑜拜别时一样真挚感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自古尊师重道,天子也不例外。

仁宗少年初继位时,太后垂帘听政。如今少年皇帝逐渐长大,大宋江山不能总把持在一后个宫妇人手中,官家想夺权,大娘娘不肯放权,于是出现了官家和太后政权的局面。

晏殊身为一介人臣,为大宋江山考虑,为天下百姓考虑,尽管权柄终要回到官家手中,但太后把持朝政已久,皇帝不过刚刚成年,贸贸然地提出要太后放权恐怕会激起太后心中的愤懑,还会让百姓看到了皇室子不孝、母不慈的丑闻。

聪明的晏殊则在朝堂大殿上把太后和皇帝争执的矛盾引到了自己身上,用自己的御前失仪让皇帝明白一些道理,而他这样做的代价就是被遭到太后的打压。早已看透一切的他选择自请贬谪,既是保全自己的颜面,也是缓和太后和官家的矛盾,不致官家的处境更为难。

仁宗送晏殊出京时,晏殊说自己是因为御前失仪而被贬,而不是因为与太后一派争执而被贬,其实是在教皇帝如何在朝堂之中把握权势。

②自认欺君重罪

看过周杰版《少年包青天1》的观众,最后“狸猫换太子”的案件一定还历历在目。《清平乐》中刘太后,李修容,仁宗皇帝赵祯就是“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的主角。只不过那部电视剧太过夸张,扭曲了事实。

历史的真相如同《清平乐》中演的那样,是先帝赵恒把李修容刚生下孩子送到了刘妃身边养着,还特地嘱咐宫人不许泄露孩子的出身,只为防止他驾崩后,两宫并立,江山不稳。刘后并不是一个杀母夺子,心肠歹毒的女人,相反对于大宋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仁宗是怎么知道事情真相的呢?是众人眼中得了阳狂病的八大王透露出来的。虽然不知道,八大王和太后之间有什么过节,或是和李修容之间有什么交情,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不容置喙。

知道真相的仁宗,虽然满心愧疚,却并没有在刚刚得知真相时就迎回自己的生身母亲,弥补这些年欠她的孝顺。因为即使他是大宋的官家,也有着诸多的牵绊,所以才有了剧中仁宗奋笔一掷“君临天下,原来不是开疆扩土,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何不干脆改成个忍”这样的自嘲。

这件真相爆出来后被改编成戏本在民间流传,为了平息谣言,为了维护仁宗和太后的母慈子孝,总需要人来为大宋的官家挡枪,而这一次,坚定不移站出来的,还是晏殊。

八大王气急败坏时谩骂以晏殊为首的大臣明知真相,刻意隐瞒,有欺君大罪。实则是晏殊那时也是听命先帝嘱托,维护大宋江山稳固不得已隐藏真相。这次事情真相被揭露,他真的就认了这欺君的首罪和重罪,理由一样,以一己承担罪责,保大宋安稳,解仁宗困局。

③一举四得,化解衮服祭祀的难题

晏殊有才,能随意做出惊世绝诗;晏殊有能,能够在朝堂之上为官家争到退路。

朝堂之上,太后公然提出要穿衮服祭祀先祖之时,晏殊立刻提出异议觉得尤为礼制。后来听官家说太后不过在弥留之际,让先帝和祖宗认可自己这些年的付出,于是他提议修改衮服,既圆了太后的心愿,又不至于违背礼制,让官家处于被动软弱的地位,相反,大宋子民只会觉得官家仁孝至性。

赵祯之所以能够被后世尊称为宋仁宗,晏殊绝对功不可没的那一位。即使是太后坚持穿衮服祭祖这样先朝从未有过的大事,他也能够一举四得的帮皇帝处理的妥妥帖帖。为人臣者,不止是忠心不二,更要有经世之才,能为官家分忧解难。晏殊就做到了!

另外,晏殊随性洒脱、豪放自如。

他雨中漫步,两句成诗;亭下抚琴,一番话让官家醍醐灌耳,恍然大悟;坚持做忠贞之士,举荐忠贞之臣,不为一己之私让大宋痛失人才。仁宗有此良师、良臣,实乃他的福气。喻恩泰一身的文人气质,恰恰将晏殊的好衬托到了极致。

追剧三天,宏大的场景,精致的服道化,平稳的构图,半文言式的台词,无不透露着这部剧的精良与细致。然而却有部分观众吐槽进度太慢,7集,三件事,就把晏殊这个立体多面的人设立住了,你还要吐槽《清平乐》进度慢吗?恐怕众口难调,观众太挑剔也是真!


丫丫侃神剧


本剧演绎的是北宋仁宗时期,北宋是为祥和、繁荣的一个时段。

这个时段出现了许多文化大咖,以婉约词闻名于世的晏殊就是这个历史时期的。所幸,《清平乐》也提到这个人物,并且还请来了学霸型演员喻恩泰来出演。

喻恩泰人品、学识、演技俱佳,演晏殊再合适不过。不过,令人捧腹的是,真实的晏殊其实并非人如其辞那般婉约,而是相当暴力。

暴力型选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这首《浣溪沙》相信许多读者在中小学的时候读过,就是晏殊所作。

从这首词的风格来看属于婉约秀丽类型,而这首词的作者晏殊晏殊以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出名。

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属于典型的小清新。

但是他本人和他写的词却是两种风格。

在昨天上映的电视剧《清平乐》里晏殊的扮演者是喻恩泰,在电视剧的开头喻恩泰饰演的晏殊给人一副敦厚文字的儒者形象,结果就因为一件事被贬官了,从穿紫袍带金带的京官结果被外放了。

因为啥呢?打人。

许多人看到这不敢相信这样的人竟然喜欢动手,不会是虚构的吧,但是却是真事。

《宋史 晏殊传》是这样说的:

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当时晏殊因为忤逆刘太后的意愿,刘太后找了个借口,说晏殊拿笏板打人被,于是外放贬官。

当时晏殊是什么级别的官员呢?当时晏殊的职位是枢密副使。

北宋最高军事机构是枢密院和中书门下,并称东西二府。

做到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级别不可谓不低,结果因为这事出知宣州,从顶级干部变成一般地方干部。

这不可谓不悲催。

当时就因为从者来晚了,就拿笏板打人还是往脸上打,还把人牙打掉了。

这玩意儿看起来单薄,其实特结实,打瓷实了干掉门牙一点不夸张

这绝对下狠手而且也说明晏殊是个暴脾气。

要知道,做到高官,多少人都盯着你的位子。多少人巴不得你出岔子好抓你的小辫子,这下倒好,晏殊自己作死,就不能不怪别人弹劾了。

特殊的经历造就暴脾气

脾气再爆也得注意场合分寸,但是晏殊显然有点随心所欲,典型的我想咋地就咋地。为啥脾气这样呢?除了性格还可能和经历有关。

我们看看晏殊的经历;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 ),字同叔,江西抚州临川人。他生于淳化二年,天资聪慧,从小被人称作神童。

因为聪明读书好,在十四岁的时候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获得进士出身许多人从青春到白发比如范进,而晏殊14岁就有这样成就。许多人那真是羡慕嫉妒恨。因为他有才华连给父母守孝皇帝都不舍。

然后不到20岁就做了同判太常礼院。之后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了升王府记室参军,掌书写笺。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诰、判集贤院。可以说官运亨通,最后做官做到什么地步了呢?

当时宋仁宗刚继位,晏殊也不过31岁,因为支持刘太后垂帘听政就被提拔为右谏议大夫(寄禄官只体现工资级别和行政级别)相当于正四品级别,这同样很快。

晏殊被不断提拔,之后在寄禄官上升为礼部侍郎,在级别上做到从三品,在职务上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最后又升为迁枢密副使(国防部副部长)。

做到枢密副使的晏殊当时多大岁数呢?天圣五年(1027年)晏殊被贬官的时候,才36岁。说明当枢密副使的时候才多大。

不少人混到四五十岁才混到的级别他三十多岁就混到了。所以在贬官之前晏殊是穿紫袍陪金带的。

像这样从小被提拔而且顺风顺水的自然有些傲气,因为升迁看上面,时时刻刻要顶着压力,而他自己不少亲人也先后离他而去,他却没有刻意表现出来,他的诗词中也很少看到类似题材作品。这说明,他一直刻意压抑着自己。

周围没有父母妻子和亲朋好友和他交心,所以他的手下人,有时可能会成为他的发泄情绪工具。

一生放飞自我 的暴力男

晏殊在物质上,享受到了许多同龄人享受不到的荣耀,但有得必有失,他在精神上却似乎不怎么如意。加上他本人性格所以有时候会突然暴走。所以自然也会被一些人妒忌弹劾,就像他把人牙打掉那次。

虽然保留了正三品待遇然后没几个月职务从知宣州变知应天府,虽然还是高官,但是从京官做到地方官也不好听。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次贬官经历也没有真正使他吸取教训,反而是变本加厉。

类似的事还有不少,他做地方官的时候手下的人都害怕。因为他的急性子,生怕他一发火一板子下去门牙没了。

所以他后来返京,成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仍然不改老毛病。

刘太后穿衮服拜谒太庙违背了礼仪。晏殊看不惯,于是上书反对。

刘太后那是谁,宋仁宗都得老老实听他的,她会惯你晏殊的毛病?结果不出意外,晏大炮筒又被贬出京师,当了个地方官。

直到刘太后去世后,在宋仁宗的关照下,才又回到京城。

这次好不容易成为真宰相,但又被人攻击。

这次攻击借口是让士兵给他干私活。其实这根本算不上什么罪名,宋朝的厢军基本上就是地方官员奴役的工作,京师的一些禁军,有时也被一些大官征用干点私活。宋朝奉行以文驭武,这算得了什么以。

所以说,这种常规操作也被人攻击,只能说明晏殊的暴脾气实在得罪人太多。

正因为经常被人攻击,晏殊在京城始终待不住。他晚年大部分时间在外地做官,直到病重才留在京城,为皇帝讲授经史。

因为级别高外加是老臣,所以皇帝给他的其礼仪、随从均与宰相待遇相同。

至和二年(1055),这位火爆了一生的炮筒直男,病卒于开封。

仁宗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

虽然晏殊有才华,也被称为太平宰相但是因为他个人的原因容易被攻击。虽然一生高官厚禄但是却始终没有完全做到他心中想要的。

这对我们今天的职场中人也是个启示,无论你再有才,官再大,都要管住自己的心魔,别让小节毁了大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