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如何挖掘,體現在哪些方面?

筆耕三農


男耕女織之說是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穀物化石則說明我們的先民已經在耕種土地了。人們的活動主要以男耕女織為中心。隨著時間推移,長期沉澱形成的文化內涵及外延及各種表現形式;如語言,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發展起來了。這些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文化類型是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

農耕文化的興起於發展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耕作技術改進,農用工具改革與發明。裴李崗文化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精製的石磨盤,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

農耕文明決定了中國文化的特徵。是有別於歐洲遊牧文化的一種文化類型。歐洲文明具有掠奪式特徵,誕生於此前的狩獵文化。與中國的文明存在明顯的區別。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孕育了內斂式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而其延伸出來的文化傳統、農耕思想、鄉村宗祠管理制度等等,與今天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理念不謀而合。

我們普遍用茅坑也是農耕文化的特徵,把糞便集中在一起。包括飼養牲畜的糞肥。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茅坑與馬桶的起源在於糞肥還田。而西方基本上是廢棄糞肥的。

大家知道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穫,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

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而洛陽,開封作為遠古帝都也就不奇怪了。

與歐洲的遠古文明的比較

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是千百年來漢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華夏兒女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並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順應節氣,按時收種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所體現的哲學精髓正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

從思想觀念方面來看,農耕文明所蘊含的精華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優秀的,維持幾千年的重農輕商對農耕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讀傳家,男耕女織來維持家庭生活,農閒時讀書來來提高文化水平。這種自給自足的培養式的農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諧,順天應勢。符合中國文化對於人生最高修養的樂天知命原則,樂天是知曉宇宙的法則和規律,知命則是懂得生命的價值和真諦。而這些是儒家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崇尚耕讀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奪式利用自然資源,這符合今天的和諧發展理念。

在西方傳統中,人們習慣稱西方文化為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這是因為西方文化有著三大源頭; 分別是:古希臘文明;古希伯來文明;古羅馬文明。這些文明是依附在遊牧文化與狩獵文化上,靠著戰爭開拓疆土,從別國那裡掠奪財富。也曾經創造國燦爛的文化。包括成吉思汗。他們主要依靠戰爭,這個過程中他們並不創造財富,而是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他們加強對人的控制,對別人進行剝削奴役。但是一旦走了下坡路就會無可挽回的滅亡。因為他們的文明沒有堅實的基礎。沒有像中國的農耕文化有強大的再生能力。

農耕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農耕歷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訣從遠古吟詠而來。

先秦時期的《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就描述了鄉村閭里人們擊打土壤,歌頌太平盛世的情景。

北周庾信詩:"興文盛禮樂,偃武息民黎。"體現了農耕文化在解決衣食溫飽解的重要作用。

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辛勤勞作。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畫了耕讀世家的讀書人對生活積極向上的理想與追求。

在有文字記載的幾千年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雖經無數次大大小小天災人禍的磨難,仍然一直蓬勃興旺,綿延不斷。事實證明農耕文化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徵。開發利用好豐富多彩的農耕文明與自然遺產資源,作為我國"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建設美好家園、激發愛國熱情和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重要作用,而且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維護和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世界經濟安全穩定增長、協調平衡增長、持續包容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聿遠


既然稱之為文化,必須要體現歷史的積澱。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農耕文化,農業在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農耕文化輝煌燦爛。

挖掘農耕文化,個人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一、要體現歷史性。農耕文化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提現利歷史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因此,農耕文化要體現從原始農業的刀耕火種轉變到耒耜等低級工具的使用,發展到人畜耕種,再發展到農業機械的普及,最後發展到今天的現代農業。

二、要體現文化性,農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農業工具的變革上,而每一次生產工具的變革必然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夜必然帶來社會文化的發展繁榮。而文化作為社會發展進步的歷史符號,必然從社會制度、生產方式、衣食住行、民俗藝術,甚至朝代更替等方面表現出來。因此,農耕文化必須通過這些方面的典型來襯托。

三、要體現時代性。文化是為社會發展進步服務的,是為了進一步推進當前的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而進行蒐集整理的。知古鑑今,從農業的發展歷程中,感悟今天的巨大成就,激發民族自豪感,更加堅定現代農業的發展信心。


騷文客話


厚道,抱團,重名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