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6歲前的心理營養?父母該注意什麼?

解憂心理醫生


你好,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怎麼理解6歲前的心理營養?父母該注意什麼?

在心理學界,“心理營養”這個名詞是由馬來西亞林文采博士在2008年提出的概念。我是這樣理解6歲前的心理營養的:

1、無條件的接納;

2、做孩子生命當中的“重要他人”。

3、給足孩子安全感;

4、語言上多肯定、鼓勵、讚賞孩子;

5、做孩子正面的榜樣力量

父母該注意什麼呢?

1、在任何時候,做父母的都能無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為和情緒。這個過程在越小的孩子中越重要;當然,不是說孩子犯法了我們也要無條件接納,而是在孩子做錯事後,我們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上,讓孩子知道,我對你的行為很生氣,但父母對你這個人是非常愛和關心的。

2、孩子出生後的撫養人最好是父母,這樣孩子和媽媽的親子依戀關係建立的越牢靠孩子的安全感就越足。

3、在孩子能自己動手做人事情時,父母要學會放手和鼓勵、支持孩子獨立。

4、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平時父母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

以上是我的回答,更多的育兒資訊,歡迎關注“康睿媽育兒”。


康睿媽育兒


這個問題面太大了,實在是不好回答。

簡單來說,6歲前的心理營養,其實用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樣的措詞更為好理解。

這些東西不能一概而論,每一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300萬分之一,無法做到一種方法應用到所有孩子身上。這也是很多父母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課,依然無法教育好自己孩子的主要原因。

從方向上來說,父母應該注意的事項:

1、是培養孩子還是培養自己?這是個邏輯問題,答案肯定是後者,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改變原件才能改變複印件。所以,培養孩子的根本,是不斷提高父母自己的認知水平。

2、放下控制慾,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幾乎所有的關係都是為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只有親子關係,是漸行漸遠。培養孩子,是為了讓他能在成年後獨立生活,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放下父母自身的控制慾望,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用成人化的標準要求兒童。

3、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而又特殊的個體。怎麼理解呢?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媽媽冷,會認為孩子也冷,然後給孩子穿了很多衣服,而孩子不願意穿,認為自己不需要,因此產生母子矛盾。這個例子裡的媽媽,沒有考慮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自己是不同的。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養育者都沒有考慮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再來舉個例子:日常要求孩子要聽話,聽話的潛臺詞是,你要聽我的,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有不同意見,經常被視為不聽話的表現,而從來沒有探究過孩子為什麼會這麼想。

或許,孩子的做法不一定正確,但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搞清楚孩子為什麼這麼想遠比要求孩子聽話重要的多。

4、處理好情緒,別讓孩子認為有些情緒是可恥的、不被允許的。例如:難過、悲傷等。

5、清楚的意識到邊界感,簡單來說,就是能區分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泛指事和物)。我講個故事來說明:老師曾處理過一起幼兒園虐童的案例,可笑的是,這些遭受到虐待的兒童沒有一個回家和父母說的,只是某位媽媽給孩子洗澡時發現了淤青,詢問後才明白是老師打的。隨後和班裡其他同學聯繫,超過半數的孩子身上都有傷。

老師虐童是可恥的,可問題是:為什麼孩子沒有第一時間告訴父母?原因很簡單:處理現場的調查中發現,這些父母都或多或少的在家打過孩子。父母和老師都代表著權威,孩子會認為,老師打自己是沒錯的,錯的是我。其實,是父母的打孩子行為,造成了孩子的邊界感模糊,以致於遭受到身體創傷之後都不敢和父母提起。


題主的題面太過於寬泛,另外還要考慮到孩子的個體差異,暫時回答這麼多吧。如有疑問,歡迎用具體問題私信。


百變爸媽


我們可以把孩子比喻成是一粒種子,這粒種子已經具有其本身的生命力以及與其生長的所有的資源,但是它只有具備生理營養

才能生根發芽,具有心理營養才能有更好的長勢長得粗壯茂盛。生理營養,我相信各位家長應該沒有問題,但你們瞭解孩子需要什麼心理營養嗎?是如何需要的?什

麼時間需要?所有的孩子的營養一樣的?我們如何給?我們自己具有這種營養嗎?如果沒有怎麼辦?。。。。。。。

如果心理營養不充分,孩子表現出來的現象是什麼?主要有以下三種:

1、情緒不穩定。

2、人際關係不良。

3、行為偏差。在中國13—15歲孩子的自殺和自殘率偏高。

如果一個孩子有足夠的心理營養去滋養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力就會自然而然的綻放,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能夠有力量去追隨自己的夢想!生物本性就是向上向善,努力展現自我的過程,更何況人!

一、不同年齡階段孩子所需要的心理營養

1、0—3個月

此階段的孩子,更多是用感官感覺來生活的。我餓了,就需要吃到奶水;我渴了,就需要喝到水;我拉了尿了,不舒服了,其他人就需要幫我整理;我冷了熱了,就需要幫我加減衣服和被子。呵呵,我才不管其他人怎麼樣,他們要以我的需要為己任,全面呵護我的需要。

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營養是:(1)無條件接納。(2)NO.1 in

life(生命中至重)。此階段的心理營養更多是媽媽給予的。在生養孩子後,媽媽體內就分泌兩種物質,一種是荷爾蒙,在奶水中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另一種

是本體荌,會讓媽媽有滿足感:怎麼看自己的孩子都是最美最偉大的,這種物質三個月後就會消失,這樣來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因為不是所有的媽媽都分泌這兩種物質,如果孩子得不到,他就會用一生的時間,去尋覓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來滿足自己的

這個需求,也許一生未果,也許很幸運能找到。有更多的人會利用良好的婚姻來滿足自己的這個需要:碰見一個愛自己接納自己寬容自己的人,婚姻除了滿足性和生

命延續的過程,更多也在尋找自己一直缺失的感覺。您可以想想我們當初戀愛時的感覺就可以,那一定是這個人就是無條件的滿足我的人。如果滿足不了,可能會出

現離婚或婚外情,呵呵。。。。。。我們都在尋覓一種感覺。

2、4個月—10個月

在生理上,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慢慢要學會爬行。爬出去爬回來---主動選擇離開,需要安全時自己就會爬回來。此時心理

營養是媽媽要允許他爬出去爬回來,很自然的離開,很自然的回來。如果媽媽自己沒有安全感,她在此時期最恐懼。如果這個階段的心理營養沒有被滿足,就會導致

孩子有分離焦慮,例如進入幼兒園或者新環境,有異常表現;談戀愛失戀,情緒反應大甚至自殺。

3、10個月—16個月

孩子在生理上開始會走,父母要支持他去冒險,如果此時得到媽媽支持和照顧,孩子就會獲得實際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孩子將來不會怕陌生人,並且願意去探險、膽子大,但不是不要命的那種!因為他知道哪裡安全哪裡危險。

4、16個月—2歲

“可怕的兩歲”,這個年齡階段最難教養:一面是非常的依賴,一面又非常的獨立,經常說不要。這是鍛鍊孩子對自己負責任

的時候,不要的時候要為自己的決定去承擔後果。例如不吃飯,好,就餓你一頓,呵呵,孩子可能不會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我們該怎麼做?心疼孩子就放棄自己

當時的決定,這就是溺愛,我們的做法是:溫柔的堅持!這個需要力量和決心,所以這個階段的媽媽會覺得自己特別的累,這就需要爸爸的支持!

5、2歲—3歲

穩定自我的建立。這個階段的孩子要形成這種認識:我有時看不到媽媽在,但我知道媽媽的愛在。玩的遊戲是:捉迷藏。這個

時期需要一個過渡性的重要他人出現,要求是溫暖的,安全的,有毛的,柔軟的,比如毛絨玩具、抱枕、小被子、衣服都可以。這是健康心理的表現。如果一直依賴

媽媽,不分床才可怕,孩子永遠在心理上長不大!

0歲—3歲這個階段,如果孩子獲得了被充分接納,學會安全,懂得該分開就分開、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有穩定自我形象的

心理營養,他們就很快適應新環境,社會化速度快!這個階段的孩子更需要媽媽的照顧支持和幫助。如果缺乏心理營養,一遇到給他心理營養(也許有意也許無意)

的人,他會立即被吸引,比如早戀。這和如果三天沒喝水,見到水不管髒不髒就喝;如果七天沒喝水,見到水不管有毒沒毒就喝一樣的道理。

(1)爸爸媽媽夫妻關係穩定。即便有爭吵,有衝突,要讓孩子意識到父母自己有能力去解決的。

(2)媽媽的情緒穩定,越穩定越安全。媽媽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有的媽媽會認為孩子是惹你有情緒的人,其實這不是真相,也許是其他原因(夫妻等問題),孩子沒有能力和責任幫助媽媽解決情緒問題!

其實人有情緒時一定是找安全的人發的,孩子在承受著社會最底層的情緒垃圾,爸爸在單位,媽媽在單位,甚至夫妻關係問題產生的情緒,如不及時疏導處理,孩子是最終的出氣筒!尤其是媽媽的情緒,孩子吸收更多,不忍心不吸收啊。也許媽媽的焦慮成為孩子的焦慮。

6、4歲—5歲

有了“我”的記憶,人一般有四歲以後的記憶,真正的人類出現,新我:我是誰?我有價值嗎?我可愛嗎?

此時的孩子需要從爸爸身上獲取這些心理營養,所以變得跟爸爸親近,喜歡爸爸。現在的媽媽就很落寞,感覺自己的孩子很陌生,曾經粘成一個人似的,現在陌生了,有的媽媽就罵自己的孩子沒良心,可能在心裡上不適應很寂寞。

此時需要的心理營養是肯定、讚美、鼓勵、認同。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變得有底氣,遇到挫折時有力量去面對,是孩子心理上是守護神!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是:(1)人生價值觀,(2)自我概念,(3)性別認同。前兩項媽媽也可以代替爸爸做,但需要更多的

時間,同時需要一致性表達。性別認同只有爸爸可以做。要對女兒表達:我很高興你是我的女兒(女性認同)女兒16歲之前稱呼女兒為女兒;要對兒子表達:你是

我的好兒子,你真像我啊(男性認同)。同性戀的出現固然有社會因素,但我們的家庭似乎有更大的責任啊。

爸爸對孩子的承諾是:(1)孩子,需要我時,我就在你的身邊,不要怕。(2)孩子,我允許你犯錯!

最傷害人的兩個場所:一個是戰爭,一個是家庭。讓孩子成為一個人,安全感的來源,媽媽很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價值感自信心的來源,爸爸很重要!

孩子如果容易發火、行為偏差,原因大部分來源於夫妻關係惡劣,親子關係問題包括母子、父子關係!情緒在孩子內心深處難於消化,積累了很多情緒,也可能導致晚上睡眠不好,失眠夢多。

中國的爸爸是愛孩子的,但不一定和孩子親近。沒有時間交流溝通,但一見面就教導!此時關係比教導更加的重要!

孩子如果和爸爸的關係差的話,導致孩子的自我感不強!

如果處理了孩子的情緒問題,孩子的學習力、記憶力、注意力會提升20%。

孩子出了問題,也是家庭關係出了問題:也許是夫妻關係疏遠,也許是父子關係和母子關係出了問題,也許都有!

如果孩子出了問題,什麼是最好的藥?-----個人時間,父母要有時間去給孩子心理營養。

7、5歲---6歲

這個階段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相處,起到家庭模範作用,具體包括:①如何處理生活上的難題,方法及態度。②如何處理人

際關係。③如何處理情緒。這個模範可以幫助他解決:當我碰到問題時,我怎麼辦?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麼辦?我與別人的意見不同,我怎麼辦?告訴他如何管理

他的情緒,如何處理他的生活中的問題,他需要學習,而這份學習來源於一個模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