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这部著作,寄托了作者路遥怎样的情怀?

微雨简记


我深切地感到,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摘自《早晨从中午开始》

《平凡的世界》在《人生》之后创作,当时的《人生》已经发表,且被拍成了电影,这时的路遥已经成名,许多人把路遥当做人生导师,纷纷向他求教。陌生的拜访者、电视、杂志等要求采访的电话不断。也许很多人羡慕路遥的风光,但是,路遥在书中说,自己恨不能地上裂开一条缝赶快钻进去。

成名后的巨大光环笼罩着他,也许对于其他人来说,遭受了几十年的饥寒交迫、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此刻就是享受成名的时刻,但是对于路遥来说,需要将自己从成名的罗网中解脱出来。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他来说至关重要。他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的更为充实。

于是,在这个时刻,他希望自己跨过《人生》这个高度,再创作一个长篇著作。在2年的时间里,路遥阅览了1975-1985年10年间几乎全部重要的文学杂志,梳理这期间的重要事件,并阅读了近百部长篇小说。另外还专门找了其他的一些著作,涉及农业、商业、工业等各方面。有了理论知识积累后,路遥提着自己装满书籍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只要能触及到的,他都去感受体验。于是一个大箱子变成了两个大箱子,在过程中,《平凡的世界》中的部分人物轮廓已经渐渐出现。


玮琰298


作家在塑造文学形象和编织故事情节的过程中,都会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来寻找可供使用的艺术原型,目的是为了让艺术形象更饱满、更鲜活、更感人。

向外部寻找时,作家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人物和事件,从它们中间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的素材进行加工,最后再用文学语言呈现出来。

向内部寻找时,作家会自然而然地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跟自己的心灵对话。在把思维转化成文字的过程中,作家会多多少少带上自己的主观情感,如果把主观情感寄托在小说主人公身上,那么,主人公的性格、气质、思想、精神等方面,肯定会带上作家的影子。

实际上,每个作家在创作长篇小说时,都会以理想化的色彩,个性化的言说方式,给小说主人公身上凝注自己的思想情怀,把自己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想法和愿望,通过主人公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来。

当代著名作家路遥(1949年——1992年)先生在百万字著作《平凡的世界》里,寄托的思想情怀和生命情结同样非常突出,这些感悟都是通过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的奋斗史来实现的。

从宏观层面讲,任何小说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背景、时代意识和人文观念,从小处说,一部小说就是一个时代的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景式反映,这在现实主义小说里表现得更为明显。

《平凡的世界》恰恰是当代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之初,广大农村青年不甘心“平凡的人生”,走进城市,依靠坚韧不拔的毅力,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

从1975年开始构思到1988年完成,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前后总共花费13年光阴,路遥若没有顽强毅力,显然无法如愿,从侧面能看出,路遥确实是一名硬汉。

其实,路遥真正用在写作上的时间是最后4年,即1984年——1988年,这4年笔耕100万字,更能证明路遥的硬汉性格。

前9年路遥一直在酝酿、构思和积累。因为在此时期,30岁左右的路遥对创作长篇小说没有经验,也没有信心,于是,他就在1982年创作了14万字的中篇《人生》来试水,被《收获》杂志发表后,一炮打响。

《人生》的成功,无疑给路遥在接下来创作《平凡的世界》给予了极大信心。

可以看出,《人生》的主人公是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则是孙少平、孙少安,这三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后两人无疑是前一人的进一步深化。

通过分析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三人身上共同的性格特征,就完全能看出路遥所寄托的情怀。

他们的共同点体现在:

其一,都是有知识、有抱负的农村青年,不甘心像父辈那样做农民。

其二,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较高追求。

其三,思想觉悟较高,对新事物很敏感,能较快融入新时代的潮流。

其四,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走出农村在外面的世界打拼,希望通过努力奋斗来改变个人命运。

三人的结局也许不是完美的,但他们走进城市,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顽强毅力和不屈性格,跟命运抗争的过程,以及他们不断追求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足以感动一个又一个读者。这些正是这部小说带给读者的共鸣,也是路遥通过塑造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最直观的展现。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对广大农村青年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融入这个时代潮流,活出精彩的自我,体现一种壮美的生命赞歌,正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所要表现的主题。

而这些主题跟时代主旋律高度吻合,也跟路遥的生活经历和生命意识高度吻合,因为路遥本身就是从底层奋斗出来的著名作家,他自带励志作用。因此,这两部小说注定不会被那些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读者所遗忘,对当代青年同样具有十分突出的励志意义。


鸿鹄迎罡


《平凡的世界》,单是看题目,或许并不能勾起你多少的好奇心,也勾不起你的胃口。甚至,你会觉得这是一种很普通的事物,也或者是一部很平凡的小说。就如同《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刚刚出版时,其实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甚至可以很现实的说一句,当时市场销量不佳。认识路遥本人的都知道,这本书刚出版时入不敷出,卖的不好。路遥背负着几万元的欠债(这都是后话),直到后来路遥去世,这位伟大的作家的欠债都没有还清。因为在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部小说的真实内涵,还没有认识到它真正的伟大。故而,他太平凡了,太不起眼了,很容易被人们忽略。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相比较于《人生》,《平凡的世界》所塑造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主题诠释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塑造。但如果用形象的话来描述二者的联系,那么我想说。如果说《人生》是路遥写作道路上所取得的一枚皇冠;那么,《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枚皇冠最亮的那颗珍珠。

《平凡的世界》取材时间相对《人生》稍微晚点。主要记述了从上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农村人民在面对改革开放的潮流下,所追求的、所付出的、所沉淀的心酸血泪史。以孙家两兄弟为中心,分别从两个侧面、两种角度刻画了在大时代的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他们是平凡的,是农村致富青年的一个化身,一个缩影。他贫穷,自卑。追求爱情,却无法获得幸福。在面对自然灾害前,在面对形势改革前,他们一次次的抉择,一次次的经历挑战,一次次的苦苦挣扎。虽然生活本质未能得到改变,但是却又满怀期待。然而,他们并不屈服于现实,努力的改变着现实。最终,润生和红梅的婚姻得到父母的认可,孙少平从医院出来之后,满怀信心的投入到矿山,开启了新的里程。

在《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里,路遥所呈现出的人文情怀相较于《人生》,则更显得多层次、多角度、多面性。

看完那部小说,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孙少平和田晓霞在杜梨树下近乎《山楂树之恋》式的恋爱。这与西方所常说的“柏拉图式性爱”异曲同工。语言极其清纯、质朴,人物形象、心理描写也近乎透明,给人一种清澈无暇、甜美可人的唯美感。不仅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在农村之中所存在的纯洁爱情,也让人真真实实的感受到黄土地上最为感人的人文情怀。这是全书之中的一个插曲,却也彰显出路遥对婚姻自由、独立平等的现代爱情观念的一种无声的支持与肯定,同时也为这部作品赋予了一层极其纯洁的色调。

再者,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路遥所呈现出的挚爱亲情,也彰显出其仁爱存善的人文情怀。首先,便是孙家上下的相互关爱,尤其是人物内心描写、以及语言描写,都充分的塑造出一种相敬相爱的温馨画面。其次,一是作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认同。不要说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作品中的一些消极人物,如乡土哲学家田福堂,游手好闲的王满银,善于见风使舵的孙玉亭,甚至傻子田二的身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人性的光彩。心存善念,互敬互爱。这是黄土地上千千万万普通劳动人民身上所彰显出的人性的光辉,也是路遥所赋予的极高的人文情怀。

最后,《平凡的世界》里所彰显出来的“中华女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也是一大亮点。最典型的莫过于孙玉厚一家了——孙玉厚勤劳朴素、忍辱负重;他的儿女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等自强自立、善解人意、善于帮助别人。还有孙少平在经历过多番磨难之后,依旧满怀信心的投入到矿山工作,以及村民在面对旱灾、面对贫穷,面对失败,面对苦难等方面的描写,也都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上显示出黄土地上的民族生生不息、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如同他们那不屈的脊梁,矗立成最永恒的丰碑。

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路遥作品的人文情怀在不断的突显。如果说,《人生》之中的种种人文情怀都还只是“若隐若现”,那么《平凡的世界》里所彰显出来的则是铮铮铁骨、轮廓分明。不仅旗帜鲜明的表现出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下平凡人民的奋斗史,也更突显出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下的艰苦探索、铿然前行。

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心路历程在不断的变化着。从这两本书的问世到被市场认可到最终成为永恒的经典,这其实也是一种轮回。从最初的发掘,到淡忘,到再度深层次发掘,再到最后的立碑。我想,这不仅是路遥作品被世人认可程度的不断变化,也是人类认知角度的不断改进。   

伟大,源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从路遥的《人生》到《平凡的世界》,旗帜鲜明的表现出了这一论点,也旗帜鲜明的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认知层次上的转变。当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刚刚出版时,并未得到市场的一致认可。但是到现在,当人们的认知发生了转变时,路遥作品的内涵与深度被重新认识、重新发掘,这其中的过程,不也是一次艰难的心路历程么?当初,路遥看到自己的作品无人问津时,其实内心是落寞的。而今,当《平凡的世界》响彻神州大地时,远在天国的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路遥与贾平凹、陈忠实并称“陕西三杰”。然而,在他们之中,我最欣赏的便是路遥。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那个“无性不成书”的年代,在那个言情小说与“泡沫体”充斥市场的年代,路遥能坚守清贫十三年,不媚俗、不迎合的撰写这部史诗级别的小说,这本身不就是一种人文情怀的体现么?一个作家,不迎合市场,不以赚钱为目的,安贫乐道的撰写具有灵魂高度的文章,不也是一种极高的人文情怀的体现么?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灵魂。平凡的是现实生活,不平凡的是作家强大的内心世界。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让我看了路遥那不一样的人文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