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灵,迎接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文/乔平

人的年龄越来越大就意味着身体一定会同步衰老吗?一个人开始衰老,是用岁数来衡量?还是用身体机能来衡量?我们从婴儿变成老人,身体经历的上升期和下降期,其分水岭到底在哪里呢?细想这些问题,是不是越想越不明白?如果有人告诉你,人的衰老是从他这一生最风光的时刻开始的,你相信吗?

《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这本书认为:人这一辈子,什么时候最风光,那此后的生活就是衰老,因为人是靠期望和成就的反馈活着的。你最风光的时刻,就是期望得到满足,成就奖赏获得最强的时刻。如果此后再没有更高的期望和更大的成就奖赏刺激,那他的衰老就开始了。

《生命的另一种可能》的副标题是关于健康、疾病和衰老,你必须知道的真相。这本书基于诸多独创性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可能心理学”的全新理念,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身、心关系的狭隘认知。认为:一个人内心的期望和信仰,所接受的心理暗示,以及固有的刻板印象和医学标签等等,会影响他的身体机能正常发挥,以及自身疗愈和衰老。

这本书的作者埃伦.兰格,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哈佛大学终身教职的女性。因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主持过众多具有开创性的实验, 《纽约时报》曾将她的经历载入“年度思想”特刊,她的个人经历已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逆时针》,由知名影星詹妮弗安妮斯顿主演。

打开心灵,迎接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01 面对岁月匆匆,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

将一个人的心理时钟倒拨20年,有可能吗?带着这个问题,兰格教授在1979年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正是好莱坞电影《倒时钟》中的一个片段:

在匹兹堡的老修道院里,有一个“时空胶囊”,这个地方完全是20年前的模样。16位老人应邀参加实验,年龄都在七八十岁,他们将在这里生活一个星期。他们被分成二组,每组8人,分别叫做实验组和控制组。

这一周,两组老人都沉浸在20年前的环境里,听的音乐、看的电影、读的报纸和杂志、讨论的事情都是那个时候的。所有老人都要一起布置餐桌,收拾碗筷等,没有人帮他们穿衣服,或者扶着走路。

二组之间唯一的区别是:实验组的言行举止要遵循现在时,即他们必须努力让自己生活在二十年前。而控制组用的是过去时,即用怀旧的方式谈论和回忆二十年前发生的事情。

一周后,两组老人的身体都有了明显改善。他们刚来时,老态龙钟,步履蹒跚,都是有家人陪着的。这一周下来,他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平均体重增加了3磅,步态、体力和握力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进一步比较,实验组的老人进步更加惊人,他们的关节更加柔韧,手脚更加敏捷,在智力测试中得分更高,有几个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榄球。局外人被请来看他们实验前后的照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连兰格教授都难以解释,那一个星期,这些老人的大脑和身体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交互。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老人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轻了20岁,于是身体做出了相应的配合。

那些活在二十年前的老人,必须付出更多的专注力,有意识地让自己活在当下,因此他们的改善更明显。虽然不至于返老还童,但这个实验至少证明了,在岁月面前,我们的生命并非是不可逆转的。

02 明天未知,一切皆有可能。

每个人的脑海里都积累着无数的规则与分类知识,即使情境变了,还会坚持那些规则和分类,并运用它们来解决问题。因为人是遵循习惯的动物,很容易被僵硬的世界观、惯例、偏见或者刻板印象所麻痹,很多行为往往是先入为主、不假思索,或者想当然的结果,并没有经过任何思考或认知过程。

常听朋友说自己老了,记忆力不行了,做事丢三落四的。其实,人的记忆力并不是绝对受年龄影响,而主要是取决于事件的意义。你认为这件事重要,就不容易忘,这个现象我们都有体会。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说自己老了,记性差了,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是为了安慰自己或避免被责备。但是,如果总这样说,就真的会记忆力越来越差。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短时记忆会随年龄的增加有所下降,但长时记忆基本不受年龄影响。所以,年龄真的不是老化的关键,来自自己和环境的消极暗示才是老化的元凶。

心理学家赫伯特做过一项治疗心绞痛的安慰剂疗法,他们发现被试病人对疗法持坚信态度时,治疗效果可达70-90%,病人对疗法持怀疑态度时,其效果只有30-40%。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认定自己老了,就会老的更快;如果你认定自己没用了,就真的什么都不会做了;如果你相信自己得了不治之症,那就会死得更快。

“可能性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假设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或者能变成什么,一切皆有可能。

03 选择主动的人生,做自己的主人

关于如何利用自己的信念和各种信息主宰自己的健康,作者在书中鼓励我们要成为健康的学习者,时刻关注自己和周围的变化,启动积极效应,做自己身体的主人。

第一点:要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觉察生活中每一处细微的变化,要根据观察到的变化去思考,才能找出正确的对策。在没有得到结论之前,永远不要对自己说:那绝不可能!

第二点:不要太过相信专家的论断。过了50岁,耐力和感知力就下降了;60岁就不能工作了;80岁就会出现老年痴呆了……常见的养生知识,很容易让我们把疾病和变老联系起来。根据大数据出来的普遍规律,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不要太盲从权威,要相信,任何时候都可以凭着自己的力量去追求更快乐的生活。

第三点:不要把相关关系当作因果关系。健康与疾病的分界线,其实没那么明显。老人不要过多的自我归因,妄下结论,提不动重物可以买个手推车,走不了路还可以买个轮椅出去。只要还有一口气,就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千万不要放弃自己。

第四点:要尊重老人的自主选择。总是被帮助的老人,会越发感觉无能。把他们当正常人,给他们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的能力会退化得慢些。老年人自己也要积极响应,用好安慰剂效应,别人的帮助可能就是一种消极暗示。

第五点:拒绝刻板,启动积极效应。都说体育锻炼有益身心健康,是不是不锻炼就不健康呢?其实也未必,也许锻炼的真正好处,在于我们认为锻炼有益于健康的心理暗示发挥了作用。当你认为打扫房间也是一种锻炼的时候,做起来不但不累还会有益于健康。所以,拒绝刻板结论,给自己更多的积极暗示才好。

从不同的角度,努力去看清自己是如何被自我意识束缚在文化、范畴、语言和思维模式的陷阱里的。一旦看清这些,就会发现我们一生中可以控制的部分,包括健康、快乐和成就,其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这本书的理论基础是可能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对身体的影响。在探讨身心关系的奇妙旅途中,作者做了大量实验研究,也给出了大胆的推理假设。无论是严谨的实验还是大胆的推理,我们都应该怀着一种大胆假设、谨慎求证的态度去学习领会,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另一种可能,但也不能望断或空想。

也许,这本书给我们的启发,除了对健康的思考,还应该有对自身的内醒:有意识的关注自己,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人生抉择,无论是已经发生的还是即将来临的,都用积极的心理来应对。打开心灵,抱着开放的心态,敢于追求不可能,才能赢得更大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