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康复医疗设备厂工人加紧检测电子测温计。乐清市委宣传部供图
疫情期间与企共渡难关政策出台后15天内实现首批兑现,截至目前,累计兑现、减免各类资金约42.85亿元……这是疫情防控“下半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温州速度。惠企政策落地的精准与速度,直接影响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当前,全省着力抓政策帮扶,各地打出“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组合拳,主动加快为企投下“救急钱”。
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文件。精准制定惠企政策,快速落袋、“惠”进企业心里是疫情之下对政府行动力的考验。这道考题如何解答,近日,记者走访温州市“两个健康”(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办和部分企业,一探究竟。
精准减负
给民企温暖管用的“定心丸”
春节期间,疫情告急,湖北员工返岗成难题,乐清五星混凝土公司董事长崔志湘很是犯愁。公司有8名湖北籍员工,好几位都是关键岗位上的人员,稳岗压力让企业复工复产面临很大挑战。在温州,崔志湘的经历不是孤例。温州工业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用工需求大,特别是外地员工占比高达六成。招工难一直是企业每年复工的头等难题,疫情之下,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初步统计,温州全市制造业企业外地员工约135万人,其中湖北地区员工占了10%,“这10%中,温州轻工制造企业的管理干部占了大比重,我们要用政策留岗位、引才归。”参与政策制定的干部说。鉴于这一点考虑,温州在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下称“温28条”)中,专门设立2亿元稳岗资金,为重点疫情地区务工人员“留岗留薪”的企业予以补助。
这几天,湖北人柳庆福回温州了。在他的老家,柳庆福算是最早一批离家返岗的人。“湖北一解封,我就回来了!”这位乐清五星混凝土厂的生产经理说,他一直关注着温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进度,而这也是他迅速返岗的信心来源。几个月来,虽然一直没法返工,但柳庆福每个月都准时收到企业发来的“稳岗工资”,自己心里暖,更让老乡们羡慕。这一回,柳庆福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来了几位老乡。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温州众多民营企业陷入困境。防控救治工作在与病魔赛跑,针对复工复产的准备更是要提前“抢跑”。早在疫情发生之初,温州市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便积极行动,派出10284名助企服务员深入企业开展“三服务”活动,通过电话、网络等渠道广泛征求意见,收集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聚焦企业在复工复产时将面临的返工人员和防疫物资不足、产业链上下游不配套、资金压力大、交通物流不畅等诸多难题,连续出台“温28条”、《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好发展主动仗的实施意见》(下称“温32条”)从金融信贷、就业稳岗、税费宽松、外贸流通、助企帮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和企业家约束等方面,确保经济稳步运行。
管用的政策就是“定心丸”。浙江康力迪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总监黄乐佩对此感受很深。作为温州此前唯一一家医用防护口罩生产企业,“康力迪”从正月初一起,接回外地员工,找来应急原料,开足马力,火线恢复生产,保障口罩供应。然而,黄乐佩当时心里还在打鼓,物流、工资、原料都在涨价,随着疫情趋稳向好,需求减少,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怎么办?就在犹豫要不要上新的生产线时,地方送来了“兜底”政策:为制造疫情防控产品出现的原材料、工资上涨部分,经认定由政府全额补贴,对因产能扩大可能出现的产品过剩,政府收储、统一兜底。
抗疫之初,正值春节,温州医用外科口罩产量基本为零。从医护人员到普通老百姓,一度面临“一罩难求”的困境。精准的政策供给,让整个温州仅用2个多月,从1家口罩生产企业增至138家,日产能从3万只达到2000万只,全市口罩日产量增加了600倍多,扭转了防护物资供应难的局面,如今医护人员、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的同时,部分拥有出口资质的企业已经向国外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政策不仅要有精准度,还要显温度。针对温州小微民企和个体户数量众多,疫情期间,经营者最可能遇到的房租损失、引人留人、贷款融资等问题,温州提出对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承租政府持有及国有资产类生产经营用房,免租3个月,为抗击疫情而关闭的大型商务楼宇、商场综合体、酒店给予租赁费用30%、最高50万元财政补贴;企业出资包车接员工返温的,以“你来温州,我出路费”的模式按政府、企业2:1比例共同分担解决;争取低成本资金支持,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在温落地后,让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低于1.4%……“一个总的原则是,尽可能扩大覆盖面、尽可能体现政府诚意、尽可能刚性操作、尽可能完善。”温州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说。
刚性兑付
大数据让惠企效率提升
资金!资金!资金!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问题林林总总,但是资金缺口,几乎是每一家企业都绕不开的难题。市场竞争中,“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然而,没钱却真正成了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接订单、抢人才、找原料、抓进度,哪个不需要钱?”嘉德电子企业负责人周如勇对此深有感触,“兑现的资金立即补进了企业复工的缺口中。”
推迟复工复产,订单交货推迟,成本消耗不停,这就意味着现金流越来越紧张的危机正在向复工的企业袭来。温州惠企政策一出台,政策咨询平台的电话就爆满了,多是企业咨询什么时候能兑现,如何兑现。为此温州“惠企直通车”平台专门增设了两条热线以及时回应。企业对政策的高关注度,其实就是他们对补助、减免落地的急迫需求。
过去申请政策奖励,要先吃透政策,再准备一大批材料,跑多个部门,接下来还有漫长的等待。疫情下,企业忙着复工复产,精力不能再对付到“申报”上。温州在出台一揽子资金保障政策的同时,将快速兑现、刚性兑付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温州市“两个健康”办梳理制作政策兑现申报指南,温州市大数据管理局紧急组建团队,在原有“惠企直通车”温州产业政策奖励兑现系统平台基础上,火速开设“线上抗疫惠企兑现窗口”。“部门的政策一旦出台,在编制好申报方案后,不管是晚上几点,政策上平台‘不过夜’。”负责为产业政策兑现系统提供技术支撑的黄筱霞说。线下,驻企服务员们将兑现政策汇编送到企业主手上,解读指导兑现,让企业心无旁骛投入生产。
平台还考虑到了申请的便捷性,让企业只需要点点鼠标就可以“零接触”领补贴。记者尝试进入温州产业政策奖励兑现系统平台,在平台首页,“奖励申请”“办理进度”“奖励公示”“申请指南”一目了然,“惠企抗疫”的政策在最显眼的位置不停滚动着,每项奖补都注明了申报起止时间和申请指南。选择“社保费返还补助申请”,进入后企业名称、注册地、归属地、统一信用代码等均通过数据库自动匹配,连申请奖励金额都由系统根据社保提供的“缴费名单”自动核算,只要点击提交便完成了申报。申报材料将交由后台审核,而申报者接下来只需要坐等收款。
让数据跑起来,申领便捷,兑现的速度也提了上来。例如首批抗疫相关政策“温28条”2月10日出台,其包含的53条政策兑现指南于15天内就完成了申报内容细化、后台数据梳理、平台上线设置,启动首批兑现9.78亿元。减租减息等政策也迅速落地,半个月内,全市国资系统完成对13469户民营企业及个人工商户减免租金约4.17亿元,温州银保监分局推动银行机构为实体企业减息1.7亿元全部到位。
同时,系统还自动过滤不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信息,例如社保返还申报中,系统能自动识别“僵尸企业”“严重失信企业”“审计企业”“纳税范围非在辖区内企业”等,对其不予受理。而在过去,这些内容都需要手工逐一排查,工作量大、出错率高。大数据比对后自动剔除不符合条件的申报内容,有效规避“骗报、重报”风险,让“救命钱”准确落袋。
激发动力
把因疫情落下的生产补回来
困难时刻,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迅速落袋的政策,让疫情期间颇受打击的温州企业,重拾了信心。“政府已经那么努力在帮我们,我们自己也要争气点。”浙江万超电器有限公司负责人贾永康说。他的企业,刚刚获得了一笔兑现,包括技改补助200万元、社保返还112万元、贷款利息减免9万元、“一区五园”省级企业研究院认定奖励等财政提前奖励项目200万元。
贾永康收到资金后连呼三个“没想到”,因为政策制定得及时,落地的速度更快。贾永康进一步解释,“一区五园”省级企业研究院认定奖励原本下半年才发放,技改补助也在此前基础上增加了5%,这些兑现意味着非常时期,政府将早晚要奖励的钱提早奖励了,能多补助的钱尽量多补给企业了,确是“共渡难关”。
在万超车间内,工人加班加点生产汽车开关配件,每天产出8万套;车间外,每天晚上7时,物流车将当天的产品运走发货,基本上一件不剩。贾永康一天到晚电话响不停,国内20多家主要汽车生产厂商都是他的客户,纷纷请他“腾库存”支援。
产品供不应求,还能从哪里“腾”?拿到兑现“红包”后,贾永康做了两件事,一是快速“抢人”恢复产能,把疫情落下的订单追回来,“已经把前几个月停工的订单缺口补上了,目前和去年同期持平”,一是将补助“红包”投入企业研究院创建中,“研究院的建设,让我们的团队掌握核心技术,更主动引进优质人才,整合区域优势研发资源,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按照当前复产态势估算,“万超”今年产值能在去年6亿元基础上,再增2亿元。
不单是“万超”一家企业“创新投入,稳步发展”的激情满满。在乐清,复工复产以来,企业技改成井喷式增长,兑现企业智能化技改补助资金2867.3万元。对此,浙江东亚工具有限公司负责人蔡昌洪感受更细致。“这次疫情中,企业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资金回不拢、员工回不来,而补助比重增大,红包落地快速,恰好为我们解了渴,而且还不单是‘近渴’。通过投入智能制造,企业减少了对人的依赖,还提升产能,实现转型。”以东亚工具为例,今年企业投资180万元引入气动钉枪,根据当地技改政策项目预计可获得14.4万元补助,而项目成功投用后,预计可新增年产值1000万元。对企业来说,越早转型,意味着在危机中,能更快甩开对手,收获更多机遇。
电视剧《温州一家人》里,有这么一段台词——“人生就像吃甘蔗,不会从头到尾都甜。青涩的柿子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变甜。”对企业而言,也是如此。政府的贴心政策,就像苦涩中的一颗糖,风雨中的一把伞。诚然,最终的春天,要企业自己去争得,但无论是温州政府还是企业都知道,苦厄时,一颗糖、一把伞,很重要。
【记者手记】
政策要跑在
受困企业前面
特殊时期,需要非同一般的魄力。稳企业,更是刻不容缓。早在2月2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曾明确表示“要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帮扶力度,救助政策要精准落地,政策要跑在受困企业前面”。
自疫情发生以来,浙江正是如此,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多条扶企稳企新政,如2月5日企业复工之前,浙江省制定出台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17条政策意见;2月10日企业复工首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力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三十条”,更加系统全面地为企业破难解困。此外,多个省级部门,全省各地市、县(市、区)也纷纷出台政策,希望在困难时期帮企业一把。
常言道,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政策好不好,政策能否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关键还得看落实。对浙江而言,中小企业多,恰恰它们在此次疫情中受到冲击最大。细看浙江出台的政策,纷纷抓住这个关键点,对中小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最难的“人”和“钱”问题精准施策,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员工尽快返岗、融资信贷快速落实,希望中小企业能够尽快地恢复到好的状态。
政策要着眼当下,也要赢在未来。政策稳企,既要做好“雪中送炭”“雨中送伞”以解当下之困的工作,也要多下“添柴加火”“添砖加瓦”以着眼未来发展的工作。全省各地纷纷推出暖企惠企实举。余姚一家集成电路企业负责人兴奋地告诉笔者,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社保费减免等政策,给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既解了当下之围,又让企业有新的发展。希望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让企业暖心、安心、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