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朝你大声的说“不”,不要生气,高兴才是你应有的姿势

一,有一个经常朝你说“不”的孩子,是什么感受?

在什么情况下,家长会气到跳脚?

  • 他正在玩游戏,你叫他帮忙拿个东西,他头也不回的说:不!我正玩呢。
  • 今天天气降温,你给他找出了长袖,他却坚定的拒绝说:不,我就要穿短袖。
  • 你接孩子放学的路上遇见一个不太熟的亲戚,你让孩子叫叔叔,他头扭到一边,小声嘟囔:不叫!我又不认识。

……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我们给这样的孩子以“不听话”、“不懂事”、“叛逆”、“气人”等评价,认为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就是他的不对。

而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是我们太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为了自己的方便或者面子,而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却忽略了孩子本身以及他们拒绝背后的原因。

恰恰是他们坚定的对你说“不”,才表明他们是真实而坦然地表达自我,清晰分明地划清界限:是/不是,要/不要,爱/不爱。

如果孩子朝你大声的说“不”,不要生气,高兴才是你应有的姿势

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的孩子,才不应该被粗暴地冠以“不好”、“不乖”、“不懂事”的罪名,更不该一味的对他们进行否定、打压和纠正。

如果你实在因为孩子对你说“不”而生气,那就去看看那些特别懂事的孩子,看看他们乖巧、顺从、从不说不的样子。

  • 别的小朋友要她的玩具,妈妈教过她:要学会分享,不然不是好孩子。她心里不舍,却还是把玩具给了小朋友;
  • 她一点都不喜欢跳舞,妈妈说:女孩子学跳舞,有气质。妈妈那么辛苦挣钱,都是为了你!她去了;
  • 他正在吃饭,爸爸下班回来,却叫他先把作业做完再回来吃饭,他迟疑了一下,爸爸就说:就你的成绩,回来还不先自觉做作业,还好意思先吃饭。他默默回到作业桌前……

每一个孩子,天生就带有翅膀,本该无拘无束,爱自由,爱飞翔。有些孩子却被大人们剪断翅膀,他们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小心藏起自己的“天性”和“玩心”,变得懂事和顺从,而内心深处却自卑、讨好别人、迎合大人,却唯独压抑了自己。

如果孩子朝你大声的说“不”,不要生气,高兴才是你应有的姿势

会说“不”的孩子,恰恰说明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忠于自己,有选择的权利。他们也可能也怕失去,怕冲突,却始终保有一份拒绝的勇气,这份勇气可以说是“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专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它是说:很多人想做自己,不想迎合他人,但是却会因为拒绝他人而被人讨厌,人都害怕怕被别人讨厌,所以就不太敢拒绝别人。但是,如果有了面对别人的讨厌的勇气,那就可以不用在意别人的反应,自由做自己了。

这是说给大人听的,但是,又有哪个大人能比孩子更有这份勇气呢?如果连孩子时期都不敢,那经过世事挫磨的大人就更不敢了。

二,一旦孩子开始说“不”,不要怕,新的大门将被打开。

敢于说“不”只是这份勇气的开始,却至关重要。

01,说“不”,不是单纯为了反抗,而是拓展自我的边界,探索世界的边界。

每一次拒绝,都是对现有边界的一次打破。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逐渐从“与母亲的融合体”,分离出“自我意识”,然后一步步向外探索,有了自己的小伙伴、同学圈子、朋友圈子、社会圈子,一圈圈的往外拓展着自己的边界。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步步向外尝试和突破。

如果孩子朝你大声的说“不”,不要生气,高兴才是你应有的姿势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父母过度保护,或者用“侵入式”的养育方式,禁止他们去尝试和探索,或者进行过多的限制和干涉,那么孩子要么失去探索的兴趣,或者在你的精神强压下屈服顺从,压抑自己。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是在为孩子以后的发展埋雷。

当他们说“不”的时候,证明你的管制边界已经太紧了,需要往外扩展了。而家长之所以要设置管制边界,只能是为了孩子的安全,而不是为了方便你“好管教”。

他拒绝穿长袖,就随他穿短袖,冷暖他自己承担,下次就会选择了。

在大的安全和规则范围内,他要尝试,又有何不可呢?

02,说“不”,不是不懂事,而是对自我的坚守,对自我的肯定,增加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有时候,孩子对你说“不”,不一定是否定你的话,或者否定你,而是他对自己的坚持和肯定,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更好。

这个时候,你可以问他理由,先肯定他,然后再两相比较一下,给他改进的意见。比各持己见,僵持不下,是不是要好得多?

如果孩子朝你大声的说“不”,不要生气,高兴才是你应有的姿势

比如孩子不愿对陌生人表示亲近,这本来就是孩子的真实感受和反应,你应该尊重。你如果硬为了自己的面子而逼迫他配合着叫“叔叔阿姨”,那会让他不但对自我产生怀疑,更会累积负面情绪。

受到尊重的孩子,才会懂得尊重别人,自尊和自爱。

很多时候,并非我们要求的就是对的。大人考量的东西比较多,反而是孩子,在对自我的坚守上,更加纯粹和真挚。

03,说“不”,是拿回自己的主权,拥有对人生的掌控感。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什么时候最焦虑?

答案是:失控的时候。

当我们失去对自我、对生活、对人生的掌控之后,我们不知自己的人生会滑向何处,自己能做些什么。

当孩子向你说“不”时,是在向你宣示:他的人生由他自己做主!当一个人有掌控感,就意味着他有选择的自由,这种掌控感和笃定会慢慢积累为他人生的底气,让他更有选择的自由,以及坚守自我的信心。

这样的人更不易被外界诱惑。而且,这是一个正向循环,一旦进入这个闭环,各个因素之间也会产生倍数级的影响。

三,孩子敢不敢说“不”,还要看大人敢不敢这么做。

敢于说“不”,是孩子未被驯化过的天性,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影响,这个天性会被逐渐消磨,最终让孩子失去这种勇气。要想保有这份勇气,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最坚实的后盾和支持者呢?

01,三个不。

不用权威打压。

如果孩子的每一次说“不”,都被你给无情“镇压”,而你也并不想理解孩子,不想知道他说“不”的原因,只是因为管教方便而利用你大人的身份,截断你们交流的通道,那孩子还会继续表达自己吗?

每一个不会拒绝的大人,小时候免不了有一个不允许说“不”的养育者。

你的大人身份,本来用来保护孩子,现在却成了打压他们的大石。

如果孩子朝你大声的说“不”,不要生气,高兴才是你应有的姿势

不用外部利诱

成年人都很难抵抗诱惑,更何况是孩子。如果你真的无法同意孩子的观点或作为,可以明确告诉他,而不要用外部诱惑的方式来拐着弯的表达。

因为,那样会很容易混淆孩子的价值观,对他人格的形成也有弊无益。

不用既有要挟。

要挟和利诱是同样的道理。不过,利诱是额外给予,要挟是让你失去。成人的手段自有成人的心智可以承受,用在孩子身上,终究不合适。

你的要挟会让他一直处在失去的恐惧当中,对他心智的稳定有很大影响,比如以后容易偏执或因小失大。

比如,你让孩子去洗澡,她说“不”,你就告诉她:如果你不洗澡,就把你的娃娃拿走,再不给你了。

也许一次两次你胜利了,但是总有一次,当她再想表达自我,说“不”的时候,她就会想起“失去娃娃”的恐惧,你说以后她还敢自由的说“不”吗?

02,定边界。该说NO时,绝不让步。

边界是用来防护安全,而不是用来限制探索的。

所以,父母应该定的边界是足够大,足够孩子在里面任意探索驰骋,而不会受伤。

如果已经到了安全防护的边界,孩子还想往外探索,一定要坚决拒绝,绝不让步。

有的东西不能碰,就一定不能碰,没有余地。特别是一些涉及到道德或生命的红线。比如偷窃,比如闯红灯。因为一旦越界,后果不堪承受。

可以讨论,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让他了解,但是,一旦犯错,必有严惩。

03,无条件的爱。

一个孩子最大的底气是什么?就是父母无条件的爱。

无论是孩子因做的好而被奖励,还是因为做错了而被惩罚,这些外在的惩罚和奖励,针对的都是事情本身而不是对这个孩子进行“好”或“不好”的评价。

比如,孩子不乖乖吃饭,你可以引导他,甚至可以生气骂他,但是,你不能告诉他:你再不好好吃饭,我就不要你了!

如果孩子朝你大声的说“不”,不要生气,高兴才是你应有的姿势

无论什么原因,也无论什么情况,都不收回对孩子的爱,不要在口头上或精神上“遗弃”孩子,只有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敢勇敢向前冲,才能勇敢说“不”,因为他知道父母就在那里。

无条件的爱并不等于溺爱,溺爱是一味的顺从,毫无原则。无条件的爱,分对错,辨是非,有奖惩,无遗弃。

学会说“不”,敢于说“不”,从一个会说“不”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敢说“不”,敢表达,有自我的大人。

愿每一个人都有一张没有被生活欺负过的脸:不讨好,不唯诺,不卑不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