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战场”守卫靖江——“外防输入”下的特殊“战”疫

□全媒体记者朱娜

“你们太辛苦了,总觉得没法感谢你们。”“职责所在,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欢迎海外游子回家。”“国家真好。”这是一位刚刚结束隔离观察返回家中的海外留学生,与靖江驻昆山工作专班成员的微信对话。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升级,境外输入的风险不断加大,入境口岸成为疫情防控的最前线。3月6日,省涉外防控协调组成立驻上海和昆山工作组,负责由上海入境的赴苏人员的接收转运工作。3月7日,泰州市组建驻昆山工作专班,我市根据部署要求,由市政府办(外办)牵头卫生健康委、公安局、公车办等,抽调精干力量组成首批工作组,紧急奔赴江苏设在昆山花桥的接驳点,参加入境来泰人员转接工作。

他们是不被大多数靖江人“看见”的特殊“战”疫人,18个日夜的坚守和奔波,构建起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的关键一环。

紧急组建后连续突击作战

3月8日凌晨1:30,市政府办外事工作科科长杨任飞接到值班室紧急电话——泰州通知要求立即组建工作组,上午10点前赶到昆山花桥报到。向领导作汇报后,杨任飞睡意全消。作为服务联系卫生口的政府办工作人员,他全程参与了我市疫情防控工作,深知在国内疫情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做好防境外输入工作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从接到电话到天亮,他根据前期工作的体会,草拟了一份工作方案。上午8:00,市卫生健康委医生沈艳彬、市公安局民警周佳意、市公车办驾驶员黄军3人接通知与杨任飞会合,靖江工作组完成组建,当即出发前往昆山,来不及跟家里人郑重告别,也不知道任务会持续多久。

时间仓促、任务紧急,在前往昆山的路上,大家进行了第一次碰头会,组长杨任飞传达了临行前领导的两点叮嘱:确保自身安全,圆满完成任务。小组4个人根据专业和职责,各负其责,互相配合。

抵达昆山后,大家就地取材,用找到的塑料布、双面胶和透明胶等材料,对车辆驾驶室做了隔离防护。每次出任务,杨任飞和周佳意负责进接驳点接收人员,一人用中文,一人用英文,介绍政策、疏导情绪;沈艳彬负责小组成员和入境人员的安全防护以及健康检查;驾驶员黄军每次任务至少有6个小时在高速上行驶,时间常常是半夜凌晨。连续18天,他们一共出了21次任务,将52名入境人员安全地接回,入住隔离观察点,确保被转运人员从“出机舱”到“进家门”始终处于闭环运行。

让被转运人员感受“回家”温情

入境人员中,最多的是从各个国家和地区回来的留学生,他们大多只有20岁左右,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他们大多费尽周折从境外返回,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和等待,劳累、焦虑、恐惧……种种情绪交织。

为了让他们感受回家的温暖,靖江工作组成员在自己的防护服上,写上了“靖江等你回家”的字样。每次发车前,他们总要说一句“走吧,回家!”第一次说的时候,完全是下意识的,后来成了习惯。

从英国回家的留学生小陈因步履匆忙,丢了一副耳机,向靖江工作组求助。周佳意接到求助后,不顾疲累,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将小陈的行走路线、车座下面,都检视了一遍,最终帮他找回。小陈感动万分,为表达谢意,他给周佳意发去微信红包,周佳意婉言谢绝。18天里,光是为旅客找回手机、背包等各种丢失的物品,就上演了4次。

温暖的服务,也换来了温情的回馈。3月14日,在接驳点值班的时候,大家正聚精会神地商量事情,一名留学生突然递过来一盒点心,大家正不知所措的时候,那名男生将点心放到杨任飞手中,郑重地说:“谢谢你们。”

在一次接驳点值班的时候,一批二十多名入境苏州的境外旅客正从接驳点离开,为了清点人数,他们让4名中国籍人员排在最前面,其中一名年轻的爸爸,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经过他们身边时,激动地喊了一声:“中国加油!”这发自心底的声音让他们一下子热泪盈眶。

都说别人“苦”的专班四人组

白色防护服、护目镜、一次性手套、医用口罩,一层层的防护措施,靖江专班的成员们必须花10分钟,才能规范地穿着完毕。3小时接驳点等待、3小时转运路途,加上半小时的交接流程,超6小时的时间里,他们必须裹在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里。

三月春寒料峭,每个人在脱下防护服时,已是全身湿透。更让人煎熬的是,他们在6个多小时里,不能喝水,不能上洗手间。让杨任飞最佩服的是驾驶员黄军,组里人都唤黄军“老大哥”。黄军原本可以轮换回家,但他毅然决定坚守,他说:“我回去要被隔离14天,再派一位驾驶员来接替,单位人手就不够了,我可以坚持到最后。”

周佳意是泰州驻昆山专班中最年轻的一位。3月18日,他迎来了23岁生日。大家在完成一趟接驳任务后,为他过了一次简单而温馨的生日。“我们为佳意准备的蛋糕,他其实没能吃上几口,因为连日高强度工作,他患上严重的口腔溃疡。”杨任飞说。

沈艳彬是靖江专班组的“保护神”,每天尽职尽责为大家测量两次体温,催着大家抓紧时间休息,小组成员一有咳嗽、打喷嚏,他就及时给大家诊断,第一时间给出用药建议。而在沈艳彬看来,杨任飞比他要辛苦得多。“作为组长,他每天要对接省市下发的各项任务,要负责完成旅客的转运交接手续,每天要接几十个电话,都是企业、留学生父母打来的咨询电话,还要为我们做好后勤保障,每天只睡到四五个小时。”沈艳彬说。

采访中,这支专班的四名成员都说,虽然感染风险高、防护服经常湿透、护目镜常常雾化、脸上被口罩压出一道又一道的印子,但当旅客对他们说“谢谢”和“中国加油”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的辛苦很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