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悟道:王阳明

龙场悟道:王阳明

1508年春到达龙场。高原地带,海拔一千三左右。充满瘴疬之气,荒凉偏僻。苗族与布衣族。语言不通,自然与人文环境艰险。住房是问题。他没地住。亲自动手搭草棚。不到肩膀高。下雨就湿透了。开始工作。得了解这儿的自然与人文概况。一座龙岗上发现山洞,东洞,不错,天然山洞,至少可以遮风。直接住到山洞里。叫阳明小洞天。真的回到了岩居穴处时代了。但心里开心。想起孔子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伟大人格给当地地方带来风气变化,无往而不适。阳明暂时解决了住房,不久,水土不服的问题。三个随从都病了。他反而要看护他们。面对更糟糕的事,是粮食。向当地学习种地。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地居民由不友好逐渐转变成欢迎与接受。他教他们建房。也在汉化。改善当地人居住条件。人们也帮他搭建房屋。命名为龙冈书院。一天来了一位官员,见到他就骂,侮辱他。他没过分计较,是思州太守派来的。到了这儿还不来见上司,为什么?当地群众不干。把这位痛打一顿。报告给了思州太守。再次汇报给贵州按察司,毛科本是他同乡,浙江人,听到这个,不满意。给阳明写信,讲了几点,一是这是不对的,打了人,必须去思州给太守赔罪。阳明收到信,马上回了信。三点,一是这位来人是太守派来的,是来表达问候的,侮辱并不是太守给的,同样,群众打了他也不是我主使的。我与思州太守间没有关系。有什么理由向太守赔罪呢?二是磕头对小吏来说是家常便饭,如果不当磕而磕或者当磕不磕是不对的,我就不应该去向太守磕头。我不自取其辱。三是祸福利害问题,我是贬来的小人物,在这儿,赖以自守的只是礼义廉耻。这个都放弃了,一定是祸,没有福。这里可以体会到节操。不久,龙场来了另一位客人。客气,是水西宣慰司来的。他是世袭的,知道了这些情况,派使者送吃的用的来了。阳明也写了一封信,我只是一个贬来的人,在这儿金银马匹用不着,原数奉还,大米柴火等我收下了。对待不同事物处理不同。能见出他的人格。

龙场悟道:王阳明

京城来的父子与随从客死在龙场,他亲自为他们埋葬。甚至写了文章。面对生死思考得更多。如何活下去,是他面临的最大问题。生死一念,尚觉未化。想生死的关系。他做法特别,用石头做了一个石椁,躺进去,在沉思。体验死亡。更重要的是在琢磨的同时也在提出问题,如果是圣人处在这时会怎么做。圣人处此,当做何道?他当作圣人了。这是心态的切入。正因此,他琢磨,突然感觉得到,一片光明从心中升腾,他感觉到自己全部随着光明与自然融为一体。无限的喜悦涌起,他一声长啸,三位随从早睡着了,从梦中惊醒。他满身大汗,喜悦。这就是龙场悟道。真切地领悟了生命的真相。死亡不是问题了。悟,是一个人对困扰的问题不断地思考沉思达到的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它是精神状态。并不玄乎。像阿基米德在水缸里溢出不来,赶紧跳出来,找到了。这是悟。苹果要掉,但是牛顿就悟出来了万有引力定律。烧水水壶会跳,瓦特才悟出了蒸汽机。死亡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死亡是生命过程的一种构成。死亡也是一种生命事件。阳明更真切地领悟了生命的意义。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之道原来以为只是一种存在,原来在我心中,关键是是否发现了它。显现出来你就是圣人。态度是心灵状态。如果心灵狭隘,自然也会因此狭隘。如果心灵光明,自然也会因此光明。如何实现心灵的转变就重要了。《列子》里有故事,疑人窃斧。看张家儿子都觉得是他偷的。找到后怎么看都不觉得是他偷的了。心灵决定我们与世界交往的方式。杜甫有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情决定眼见。这是他一生中重要事件之一,实现思想飞跃的重要事件。这不是突如其来的,是长久以来立下的圣人之志及其思考的结果。同时,龙场悟道让他标志了他与朱熹分道扬镳。他开始建立心学体系的开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