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去哪了?

重楼二两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把子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到建文帝登基时各藩王实力已然非标壮大!所以建文帝和大臣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削藩政策,削藩政策大大触动了藩王的权利,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凭借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和灵活多变的战争策略,燕王最终攻下帝都应天,将皇位取而代之。



事后关于建文帝去向不明,史料也多记载为失踪,我认为其中疑点重重。但是各说各的有理,关键个别人拿出的资料文献更是说的有理有据,反正也没法证实,大家姑且就找个自己愿意相信的信吧!而这些理由里面多见的有两个观点


一:失踪

持这个观点的是大多数人,信的人特别多,反正不管多少人信,我是不会信。因为这个观点的出处,问题就特别大,基本是明成祖朱棣以后的正史都是这么记载的,所以说这个观点的源头很可能就是来源于朱棣本人。这个不用多解释,换做是任何人,我认为这都是最好的结果,失踪了,对吧?是他自己不出来,我还可以跟他商量商量的,不是我非要当这个皇帝,可是您失踪了,我不做谁做😂

二:出家了

这个理由毫不可信,如果让我非要承认这个理由的价值,我认为它充分满足了后世文人和说书人的意淫心理!为他们出书创作增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认为建文帝最有可能的结果是“驾鹤西去”

大家应该很了解明成祖朱棣,他从小到大的个人经历,使他拥有别人不曾有的机谋和权谋,他对人性的认知也是常人达不到的,在他做藩王的时候还常常亲征维护边界。说这么多,只是想表达一点,这是一个有勇有谋的皇帝,他起兵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意思就是说我不是造自家人的反,我要杀的是奸臣,我是帮咱们老朱家的。他攻入应天后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处置建文帝,我认为应该是“秘密处决”,然后把所有知晓这件事的人斩草除根,这件事不难,起码在当时是一点也不难办,当时部队刚攻入应天,可以说是兵荒马乱,为他处理这件事提供了太大的便利条件。当然他也怕有个别的人走漏一点点的风声,所以继位后把建文帝的旧臣杀了个干干净净。有的人说他当时没找到建文帝如何如何,我想说,他找到的可能性比找不到大的多,如果对天下人说“我抓住建文帝了”,这不是一个笑话吗?接下来你怎么处置呢?杀?弑君!放?自己辛辛苦苦起兵造反,历史上起兵造反的不少,能像他这样只差一步的少的可以数一只手的指头!所以,杀了再说找不着!这才是最漂亮的手笔,只要找不着,后面所有的可能性我都可以编的冠冕堂皇,比如“我要找到建文帝马上请他继续当皇帝,我就当个好叔叔”,“我要找到建文帝马上领兵回我燕地,只要他杀了奸臣”,可是这一切的前提假设都有一个硬性要求:“找到建文帝”!可是现在一切麻烦都省了,因为我找不着!找不着太好了,比起找到后再发生的种种可以使他与帝位失之交臂的可能,找不着的理由无可反驳,谁质疑,我就杀谁!后来他也这么干了!朱棣继位,并没有继承建文帝的位,他继承的可是朱元璋的位!

当然,明成祖朱棣一生也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被后人称为“永乐大帝”!


奶牛猫的文史杂谈


朱允炆失踪成千古之谜,到底结局如何呢?有出家为僧,云游四海的说法;有顺江出海,亡命海外的说法;还有举火自焚,以身殉国的说法。但牧渔君认为最大的可能是被朱棣所杀,真相被焚火掩盖而已,故而变成历史悬案。

一、传说中的几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曾经,有人出来说,梅艳芳跟本没死,而是隐居在不丹的一个山村。五台山也有顺治皇帝的传说。建文帝出家一说就是此类传言。人们很难接受一个大人物或名人的生命也会如凡人一般脆弱,总觉得不应该就这么死了,于是后世人们在传说中把他复活,继续讲述他的话题。皇帝出家,不问俗事,恐怕他做不到。人生大起大落,举手投足也更凡人不同,即便遁入红尘,也一样难以把自己演绎成一个和尚。朱棣当年给全国僧人造册登记,不过也是为了追杀原逃亡的旧臣而已。

有人说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其实,不但史料没有记载,恐怕听起来也不合常理。皇帝出逃不是百姓逃荒,出去就要做充分的准备。郑和宝船出海,动辄上万人的情况看,建文帝要是出逃毕竟也要有足够的船、食物、护卫。这种规模燕军没有发现?即便躲着燕军走的,百姓没有发现?如果真的出逃了,民间有这么多议论,朱棣还会把尸首厚葬,不是掩耳盗铃吗?

二、最大可能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当时被燕军所杀,然后放火掩盖真相

靖难之役的起因是因为建文帝削藩引起,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打到南京城下。起初,燕王朱棣势力不大的时候,朱允炆派兵围剿,曾嘱托臣子“勿负朕杀叔之名”。前线打仗的将士就蒙圈了,到底是该杀还是不该杀呢?朱棣在这个时候的性质已经是叛逆之罪了,但毕竟还是人家老朱家的家事。当年汉武帝派兵追杀太子刘据时,君不见太子死后,汉武帝杀光了追杀太子的人。但你打败了他,抓了回去,你让皇帝怎么处理呀?杀了,不就坐实了“杀叔之名”,不杀,根本不是他想要的。正是这个口谕救了朱棣。明军打仗不敢杀,不敢抓,后来等朱棣有了机会,反过来就把明军打得落花流水了。

受益最大的是朱棣自己,他看懂了这个局,燕军的将领很有觉悟。于是反过来兵临南京的时候,属下意会到老大的心里想法。破城之日,宫内斩杀朱允炆,然后放火焚尸,也就看不出是被谁杀了,对外一致说朱允炆放火自焚。朱棣心领神会,面对着烧焦的尸体,掩面而泣,当众说:你叔叔怎么会把你怎么样?何苦如此呢?你看,他不死,燕王朱棣清君侧之后,怎么办呢?还回去做燕王?不可能,朱允炆必须死。你说这攻打内城的将士给朱棣解决了多大的问题呀?明知亦不问,论功行赏。

朱允炆下落成谜,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政治博弈和心术博弈的产物。其实朱家的坟里埋的就是朱允炆,否则,朱棣怎么跟他爹交代。


牧渔子


说起来,朱允炆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很幸运,父亲和大哥都早早死了,所以皇帝的帽子轻而易举地落到了他的头上。他的悲催之处是只当了不到五年的皇帝,就被他的叔父当时的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永乐帝夺去了皇位。

朱允炆出生于公元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马梅殷( 宁国公主之夫)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

1398年末,朱允炆即位刚几个月,他就开始考虑怎样增强自己的权力而同时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并且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一年之内在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之后,燕王便成了下一个目标。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 清君侧”旗号起兵“ 靖难”,史称“ 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 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被攻破。

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

那么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是死是活,如果活着的话他又去了哪里呢?几百年来众说纷纭,留下了各种各样的说法。

1 “自焚而死“说

朱允炆眼看大势已去,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朱允炆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朱允炆下落。宫内侍人都说朱允炆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朱棣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

有人指出,朱允炆自焚身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团团围住,朱允炆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也无路可逃。朱允炆也深知他的四叔燕王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不如以死了之为上策。 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朱允炆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

2 “遁入空门“说

据有学者考证,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云,隐踪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宫观为掩护,巧妙修筑了“ 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关石雕,楹联,三清山石刻260余处,留下了“风流建水翁承赞,樽酒论文千载同 “、”方豪上“、“都俞脱生“、“壶市安井“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隐逸文化密码。

而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朱允炆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不是朱允炆,朱允炆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朱允炆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朱允炆下落。

他还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朱允炆下落。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胡濙访得朱允炆逃离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已无复国之意了。

近年也有人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后指出: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朱允炆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而对于建文帝出家的地方也有多个版本,有的说是重庆的龙行古镇,有的说是云南武定狮子山,有的说是江苏普济寺等。

3 逃亡海外说。

《明史·郑和传》中有记载说,明成祖外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朱棣多次派郑和下西洋,是因为他怀疑朱允炆没有死,而是逃到了海外。在郑和的陪同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士,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查访建文帝的。

4 归来说。

在《英宗实录》中有记载说,英宗年间,有一位90岁的和尚到了北京城中,称自己是建文帝,得到了英宗的厚待,最后终老北京城。有趣的是,史料记载明朝时有不少人冒充自己是建文帝,招摇撞骗。

如今几百年过去了,可是朱允炆的真正下落,仍然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