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明朝最终放弃安南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谷原明


安南为越南古名,其名来自于唐代,从秦朝时期便纳入中原版图,但在五代十国割据自立,成为藩属国。直至明朝又被明成祖朱棣并入领土。


自明朝建立以来,安南的陈氏政权逐渐衰弱,一直内乱不断,陈氏朝臣胡季犛谋朝篡位,后来陈氏子孙陈天平越南史籍写作“陈添平”)请求明朝派军平乱,复立陈氏子孙为安南国王。陈天平在回安南途中,被胡氏截杀,朱棣非常愤怒,便派军南下。因胡氏政权多行苛政、民心不附,明军很顺利的平定安南。但明朝在平定之后称陈氏已无后代继承,便派入军队及官吏直接管辖,并改安南为交阯,设交阯布政使司。


由于安南独立成国很久了,一旦直属中国管理,必然遭到安南各阶层人民的反抗,安南可谓从此进入多事之秋地方叛军不断。朱棣先后派张辅帅军多次南下镇压平乱。且在此期间又派大军北征蒙古军。1416年,朱棣迁都北京,明朝的经营重点逐渐北移,安南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1418年,安南黎利发动起义,由于地方政府镇压不力,明军处于总溃败状态。


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考虑到多年讨伐镇压,劳民伤财,且安南地方叛军不断,国家已处于衰退状态,便决定撤军。黎利见机便建立了后黎朝,因不愿与明朝为敌,特向明朝进贡讨封,明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从此安南独立,脱离了明朝统治。


古早的事


安南本来是明朝的附属国,到了明成祖永乐皇帝时期出现了一件事情。当时的安南国国王陈氏被胡氏追杀,皇子跑到南京来告状,当时的皇帝觉得这个事情很简单,派人护送国君前去即可。当时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固守北方,防止北元残余势力的侵扰。可没想到当时的胡氏竟然把陈氏杀死不说,朝廷护送的卫队一网打尽。朱棣十分恼怒,于是派大将张玉之子张辅前去评判。朝廷天兵一到,他们也只能束手就擒。胡氏凌迟处死,然后本来陈氏没有后代,无奈之下只好成立交趾布政使司。把安南划分到大明疆土,朱棣虽然英明一世,在这件事情做的并不高明。本来每年安南定时向明朝进贡,现在朝廷每年还要花钱养他不说。时不时总是由于各种不和发动叛乱,让当时的皇帝很头疼。二十多年后朱瞻基继位,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宣布安南再次独立,不过每年要定时进贡。


小殷说历史


近期在写一部小说,刚好有关于南疆的。手头上也有些资料。就当是小说的部分纲要来叙述一下吧,码的字有些长,需要些耐心。

古代中原王朝对南疆的影响:

秦征百越之君,占据岭南,设三郡,分别为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遣伏波将军(今钦州还有伏波庙),发楼船十万攻南越赵氏,元鼎六年平南越,将岭南分设九郡,分别为: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儋耳郡、珠崖郡,隶属交趾刺史部。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设置在越南北部和中部,即:北越区域的红河河谷平原区域。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岭南苍梧世家大族士燮,率领本族全面控制合浦、九真和南海三郡,而曹操为了能制约孙吴、刘表等地方政权,也在法理给予了士氏很大的权利,任命士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事。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 年),孙吴命大将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夺取交州,虽然步骘突袭杀了吴巨,一直逼迫岭南世家大族投附东吴政权,但事实上,东吴用了20年的时间才清除掉士氏在岭南的影响力。

根据《三国志 吴书》、以及现代考古、现代古丝绸之路考究等等,三国吴时,岭南成为了东吴的财赋、兵员的供应地,特别是岭南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东吴和印度等地的海上贸易一直都未曾中断。

但是为了能更为有效控制岭南,东吴将州治从广信东(今苍梧)迁移到番禺(今广州):

"交州治赢娄县,元封五年移治苍梧广信县,建安十五年移治番禺县,诏书以州边远,使持节并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镇。”——西晋王范《交广春秋》

唐初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后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将五府升由岭南节度使。

唐末大乱,岭南节度使刘岩发动兵变,建立南汉,辖60州、214县。公元937年,南汉的交州兵变,地方吴姓大族叛乱自立,刘岩(已改名为刘龑)遣子刘洪操平叛,结果刘洪操战死,刘岩迷信,认为交州安南诸郡不详,亦撤军放弃安南。

两宋时期,虽亦发动征讨之战,但规模都很小,且岭南地区的地理、政治格局复杂,均无法收复安南,反倒是北越李朝连连攻伐北宋境内,公元1174年,李朝国王李天祚遣使入贡,南宋孝宗始“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据此安南就脱离了中原王朝,直至明。

元朝建立,三征安南皆败。但也为明朝永乐复征安南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元世祖忽必烈遣军占据吕宋各地岛屿的措施。(根据现代对古海上丝绸之路的探究,发现元朝至覆灭,其均有军队驻扎在南海某些岛屿)。

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遣军护送陈朝“前国王孙”陈天平回越南,并于次年攻破兴龙府,郡县安南,改名为交趾郡,设置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三司”。越南称之为“第四次北属时期”(1407年—1427年)。

永乐“郡县安南”的战略格局

在很多史书上,大都是指责永乐大帝草率、不顾军士生死、民生、祖训等等。

但是在现代的历史领域中,亦有不同的声音,就连越南的学者都认为:永乐大帝,郡县安南的措施,是和设旧港宣慰司(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巨港)形成全面控制南海的措施,是配合了郑和下西洋的行为,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即:交趾郡、与旧港宣慰司的陆地基地,辅于郑和舰队的海上力量,完全占据南洋。

越南学者认为:“郡县安南”后,明朝可以更容易地控制中南半岛,近可制占城、暹罗、真腊诸国,远可控满刺加及半岛附近的苏门答刺、旧港、瓜哇、泞泥等国。郑和船队的存在是暂时的,明朝交趾省的存在是长期的。另外,安南作为南洋地区强盛势力,又肆无忌惮挑战中原王朝。郡县安南,可以震慑整个南洋、西洋各国、各地区,起到警示作用。

一、岭南的地理环境

清代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有一段文字来描述“钦廉四府”(现北部湾)和岭南区域,总结下来即为:

1、岭南为瘴疫之地,唯有钦廉四府地处海边,海风作用之下,瘴疫相对较少,可为中原人迁徙聚居之地。

2、明代以前,钦廉四府虽设郡县,但夷獠众多,郡、县以外之地,均无王法。

3、运输困难!秦设三郡以来,“钦廉四府”的优越水路运输,就成为了中原王朝进入交趾的必经之道。“钦廉四府”中的三条水道,并非是向东入海,而是南向入海,只要保证秦修灵渠不断航,就能源源不断输送军粮、兵员,赶往钦廉四府。

但钦廉四府与交趾之间,崇山峻岭(十万大山和昆仑山山脉),唯有海路能通。

因此南宋时期,安南独立后,南宋降合浦郡为太平军(南宋时期钦廉四府的名称,不是清末时期的那个),直接军管,监视安南,以保南疆安防。

二、岭南及安南区域,乱如麻的政治格局

很多史书一讲到岭南区域,大都会述说:“汉夷杂乱”,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句话很是经典:“郡县之外,无王法”。

每每中原大乱,岭南、安南区域就是避难之所。因此这里有苗、僮、侗等少数民族,亦有历代迁徙至此的新旧客家人。

在《旧唐书》记载了一件事:武德元年,萧铣叛乱称帝,钦廉刺史宁长真附铣;汉阳太守冯盎附林士弘。唐朝覆灭了萧铣叛乱后,将世家大族宁氏、冯氏连根拔起,迁徙山东等地。

但是,很快这些区域的权利空隙,就被来自西南十万大山和安南北部山区的蛮獠,所替代了,如西原蛮,就快速填补了钦廉至苍梧区域;安南北部的昆仑山脉中的黎氏、阮氏、都氏等氏族部落,快速崛起,并将其势力扩张到钦廉区域。

另外,最为典型的是:岭南和安南区域的地理环境,促进了安南的独立意识!

正如前面所述的:“瘴疫之地,唯有钦廉四府地处海边,海风作用之下,瘴疫相对较少”。同样,汉唐时期,中原政权在安南区域内的郡、府、州、县,多是围绕海边、或是红河河谷而建。

因此当唐朝无法控制彩云之南时(南诏国),红河、湄公河这些可以从云南到安南的河流,就必然成为阻隔当地政权与中原政权的交流。

所以唐以前,每每安南叛乱,都能平息。宋朝无法占据大理的情况之下,就只能将合浦郡改为军管——太平军,以太平军(钦廉四府)来防备安南。

1407年—1427年。再次弃守安南

前面提及了地理和政治,此处讲明朝的措施

一、郡县之外,无王法

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及洪武大帝朱元璋,在攻取大理后的毁文灭史的措施,摧毁了南诏、大理的僰文文化,迁徙山东富户到云南,迁徙云南大族到山东等等。使得云南至此成为南隅最为坚挺的边陲重镇。

可从明成祖“郡县安南”的动作来看,湄公河、红河等河流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高度怀疑,主要是瘴疫之地的原因。从“黎利——阮薦抗明”的战线来看,也确实如此。明朝的军队根本无法占据山区、或者根本无法深入到现奠边府或老挝一带。明军被地理环境限制在了红河河谷。即城外无王法。

这也就意味着,叛乱者只要扎进深山之中,就可保存实力。而且确实也是,当黎利发动“蓝山起义”后,就不断整合各地的世家大族、土著蛮族。

开始时,明朝大将张辅是秉承了“猛追猛打”,杜绝叛乱者有机会坐大。可当张辅被调回国后,并陷入谋反案中,明朝的军将就出现了怠慢行为,只保证城池的安全即可,这给予了“黎利—阮薦”机会,也让之前观望的世家大族、土著蛮族纷纷转向叛乱者。

也就是现代游击战的精髓——“农村包围城市”。

二、明朝的官员“推波助澜”

在网络上有一种言论,“岭南瘴疫之地,古代到此为官,不是被贬,就是不起眼”。

从张辅、黄福之后,明朝派遣到安南的官,都可谓是“鼠目寸光”、“安身立命”、“贪婪无度”。另外从越南方面的考究来看,明朝派遣的文官达到安南后,都需要与当地的豪强合作,才能治理地方。

所以当永乐二十一年时,已经把黎利打的只剩400余人逃遁蓝山了。主帅张智、中官马琪、监军山寿等人,竟然选择招抚黎利。

同样,像阮薦这些已经汉化的当地读书人、豪强大族,本来就在明朝的软禁之中,却能通过贿赂等手段逃了出来,纷纷加入黎利的队伍之中,并为黎利制定了政策,使得叛乱者不断壮大。

三、明朝皇帝不想再打了……

张智等人的招抚行为,给了黎利喘息的时间,但最为重要的是,给了黎利获得当地豪强参与的机遇;以及明成祖朱棣的死。

明仁宗在位时,张智见到招抚时间拖延太长,想继续进军歼灭黎利,但是山寿却给明仁宗写信说必能招抚。明仁宗的指示使得前线军事将领更加犹豫不决,错失战机。

黎利突袭多矜堡合围茶笼,守将琴彭战死,随后黎利就如同后来的李自成,一边谈判拖延,一边快速进攻茶笼。一时间竟然破了局,使得交趾郡局势瞬时糜烂了起来。

但最为关键的是,明仁宗在位八个月就死了,明宣宗即位。

明宣宗所要面对的局面,使得他不得不将精力转向他的二叔汉王。成山侯王通率大军征讨安南,前脚刚走出京城,第二天明宣宗就召开廷议,如何放弃安南。

因此,边打边谈就成为了后面的主要局面。故而,当皇帝都不想再打下去的时候,换谁上都是背锅侠。


另:成化时期,越南动荡,西厂厂公汪直,欲乘间取之;言于帝,索永乐间讨安南故牍。大夏匿弗予,密告尚书余子俊曰:‘兵衅一开,西南立糜烂矣。’子俊悟,事得寝。


图片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