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人大谈什么清朝篡改《明史》,那么为何历史界不予以澄清?

沙里金64197031


清朝三百多年统冶,可以说杀尽了汉人的骨气!!!!

从进入北京城里那一天就开始篡改历史,而且由洪承畴来主刀,其目的掩盖自己汉奸的名实!!!!也要剩下的汉人像狗一样生存!!!


szliu911


《明史》在二十四史中显然算是一部大书了,全书在规模上仅次于《宋史》,而在修纂时间上也是二十四史最长的一部,从顺治二年(1645)下诏编修开始,到乾隆四年(1739)刊刻进呈,历经95年时间,但考虑清廷在顺治年间和康熙二十年前战火纷飞、政局未稳,自下诏编修后的前35年根本无暇修史,正式的修史工程是在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被平定后才正式展开,雍正十三年(1735)全书完成,实际编修时间为50余年。这就是《明史》的一个基本情况。

针对沙里金同志的问题,其实我想说《明史》本身的编修是有一些不足存在的,其实最大的问题不是“改”,而是“删”,就是在材料取舍上下功夫,在一些事情上有意脱漏,就比如清朝皇帝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为了表明自己没有接受过明朝封号,有意回避建州女真的问题,再如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性,对南明之事绝不轻易涉及,这是其明显的不足之处。

还有在技术性失误上也不少,最让我感到失望的就是《鞑靼传》,就连蒙古大汗的名字都没搞清楚,蒙古本部历代大汗如马尔古尔吉思、脱古斯蒙克、巴图蒙克、博迪、达赍逊库登等一律名之为“小王子”,对明朝的老对手如此不上心,真是一大遗憾(我常想清朝在当时已然将漠南蒙古并入治下,就不能找个蒙古族顾问来参与编修),当然由于技术性失误比较多,我就不一一举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黄云眉先生的《明史考证》,里面解剖的很详细。

但是,《明史》尽管有故意隐瞒和错误的地方,但总体上在整个二十四史中是较为严谨的,更不存在当今一些人所说《明史》这部书对前朝疯狂抹黑的情况,尤其是清朝的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就是两个典型的明粉,顺治皇帝就曾经声称“历代贤君,莫如洪武”,康熙皇帝对前朝礼敬有加,在第三次南巡的时候,声称“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并亲为致祭,并在明太祖陵悬挂“治隆唐宋”的匾额,以表达对明太祖的敬意,在《明史》上狂黑前朝他们第一个不答应。

我们来看《明史》编修最卓有成效的时间段就是在康熙年间,事实上在康熙这位“资深明吹”的严厉督察下,极其严格,甚至达到了不允许随便议论明朝君王过失的地步(毕竟做为皇帝,为明朝皇帝说两句话,也是为自己留个余地),其本人更是频频指导《明史》的编修工作,指示纂修大臣应该严格掌握写史分寸,这在其《清圣祖实录》和《康熙朝起居注》中已经数次提到。

康熙二十六年四月,康熙皇帝在议论《明史》编修问题上公然怒怼某些键盘侠议论别人而不反省自己。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从来论人甚易,自处甚难,若不审己之所行而徒轻议古人,虽文词可观,亦何足道。


康熙四十三年,康熙皇帝要求修史要据实秉公,要实事求是。

《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十八》:《明史》不可不成!公论不可不采!是非不可不明!人心不可不服!


康熙六十年,康熙皇帝再怼键盘侠狂黑明朝帝王,并进行批判。

《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九十二》:朕披览史册,于前代帝王每加留意,书生辈但知讥评往事,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短长,全无公是公非。


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三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康熙在完成史官所修本纪、列传书稿后,相当不满意,内容是“洪武、永乐本纪多有驳论”,遂提出训诫,先为明朝开国诸君洗了一番地,“明洪武为开创之君,功德甚盛。如宣德则为守成令主。虽时殊事异,皆能于一代之中奋发有为,功德垂后,各尽为君之道”,随后,发表最高指示,命令史官在写论赞的时候不应该苛刻诛求,该留面子的还是要留面子。

《康熙起居注》三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如欲撰洪武、宣德诸论赞,朕当指示词臣重加称美。倘使苛谪贬刺,非朕所忍为也。


在同月二十九日,康熙皇帝在乾清门听政过程中,要求在编修《明史》的过程中,仔细辨析《明实录》中一些不合常理的地方,顺便为明武宗洗一下地,并在话语后指示明朝皇帝的过错尽量甩锅给太监、大臣。

《康熙起居注》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九日:又正德实录午朝罢后于御道得匿名文簿一卷,传旨诘问,百官皆跪于丹墀时,仆而暴死者数人,暍而病死者尤众。虽夏月天时炎热,何至人多暴卒?此皆当时之臣,言其主太甚耳。


在康熙的指示干预下,清修《明史》的修纂情况可想而知,对明朝历史,尤其是明朝皇帝那是加以美化的。

就比如说明太祖朱元璋,在野史中真也好、假也罢,多多少少记载着对朱元璋正面形象不利的事情,如在《明兴野记》上居然还记载着明太祖朱元璋与部将韦德成妻子私通生子的事,“故元帅韦德成妻美,上令移居后庭,通而生子,名曰朱生”。


在明人吕毖写的《明朝小史》中还有关于“铲头会”的记载,就是将僧人埋入土中,露出脑袋,以大斧削去(场面削去,自己脑补)。


还有在《翦胜纪闻》中,徐达被朱元璋所赐蒸鹅毒死。


对上述捕风捉影,影响“圣德”之事,《明史》没有一星半点的记载。而在记载傅友德之死的事情上,《明史》是使用了材料拼接的手段,将锅巧妙的甩给了傅友德。《国榷》的记载很显然傅友德是被逼迫致死。

《国榷·卷十》:乙丑,太子太师颖国公傅友德自杀。……,以蓝玉诛,内惧。定远侯王弼谓上春秋高,行旦夕尽我辈,宜自图。上闻之。会冬宴,撤馔未尽,友德起。上责友德不敬,且曰:“召尔二子来。”友德出,卫士传语以首入,顷之,友德提二首至,上惊曰:“何忍也?”友德出匕首袖中曰:“不过欲吾父子头耳!”遂自刎。上怒,分徙其家属于辽东、云南。

而在《明史》的《傅友德传》和《太祖本纪》里都没有相关记载,傅友德的传记就写了“又明年赐死”,赐死原因没说,而前面记载着傅友德请求明太祖赐其田地千亩,被被明太祖回绝一事,乍一看以为是傅友德贪得无厌而被朱元璋赐死。




而对明成祖的美化也是不遗余力,为了维护明成祖的光辉形象,在记录其靖难之役后戕害建文朝遗臣之事多有曲笔,如方孝孺被诛杀十族一事,明人之著作《罪惟录》、《皇明通纪》就有记载,而《国榷》引用明朝天启年间礼部尚书李维桢的评论,上面亦写道“诛十族”之事,“文帝之兴也,盖类唐、宋两太宗,至诛夷死事臣及于十族”。






但是,在清修《明史》中则将诛“十族”一事删去,不管在《成祖本纪》还是《方孝孺传》中均未提及,我非常确定编修《明史》之人将诛“十族”之说故意删去,《明史》编修者之一,三度担任《明史》总裁官的王鸿绪从教化角度给出了解释。

《明史例案·卷三》:夫开基之英主,毅然为之,以快其愤,卒能传祚久远,后之暴君何所畏而不可?此言不辨,流毒万世,有心斯道者,所大惧也。

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明成祖真的屠戮过方孝孺的十族,那不就是一个暴君吗?而明朝皇权久远,如果这样的事写上去,岂不是说明暴行有好报,所以从教化角度上讲,绝对不能在《明史》上写上诛十族的事情。


不仅,方孝孺被诛杀“十族”的事不能写,就是那些建文遗臣所遭受的悲惨遭遇也必须弱化。

《明史例案·卷三》:成祖诛戮建文死事诸臣,湛宗籍家,备极刑酷,当日妻女之发教坊司,浣衣局,配象奴及习匠功臣家,不一而足,野史每逐一详载,盖以著成祖之残忍,余皆删去。


就比如说建文朝的礼部尚书陈迪,《明史》在记载陈迪一家殉难之时,进寥寥数语,“命与子丹山、凤山等六人磔于市”,但实际上陈迪一家之死据谈迁的《国榷》记载过程更加残酷,明成祖朱棣在行刑过程中竟然割下陈迪儿子们的肉让陈迪吃下去,陈迪将肉吐去,不屈而死,这段情节《明史》均删去不录。

《国榷·卷十二》:闻变赴京,召问,并收其子凤山、丹山等六人,同磔于市,骂加甚,割凤山等鼻舌,醢以食迪,迪吐去,大肆诟詈,比死不辍声。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有谢升、董镛之妻女被发配教坊司,礼部侍郎黄观之妻女被发配于象奴为妻,《明史》亦皆不录。




而《明史》中之论赞相对于私修历史给了明朝君主很大的颜面,哪怕是坑爹的导致土木堡之变致使明朝中衰明英宗,《明史》给出的评价居然是“无甚稗政”,就是没有什么过失。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位弘治皇帝,将《明史》的对他的论赞和《罪惟录》对比一下,《罪惟录》的论赞对弘治皇帝的过失进行了指责,如宠幸外戚,还讽刺弘治皇帝修仙之想,“夫果深有得于《太极》、《西铭》诸图书,即何难骑龙而上仙哉”,查继佐坏的可以,最后还不忘调侃一把。而《明史》就绝无半句坏话,称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至于史学家对《明史》的优缺点固然很清楚,总体上看对《明史》的评价还是不错的,而书写关于明史的著作也必然会引用清修《明史》,这就无疑突出了了明史的价值,至于真正如戴逸、何炳棣一样的历史学者,忙着做学术还来不及,岂能天天和别人上网争论《明史》对错真假之理。

综上所述,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明史》、《罪惟录》、《国榷》、《纪事录笺证》、《明史纪事本末》、《明朝小史》、《翦胜纪闻》、《明史例案》


论史


《明史》是清朝所修,其掩盖的是清朝祖上的历史,尤其与明朝的关系;但对明朝本身则与网上想象的不同,不是丑化而主要是美化!

我们看一下《明史》中对大明诸位皇帝的评价:

1、太祖朱元璋

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

汉唐宋的皇帝都不及朱元璋,你没有看错,这确实是清朝人说的!

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朱元璋聪明神武,济世安民,以布衣统一天下,刘邦之后仅此一例,我实在看不出《明史》丑化了朱元璋。

2、成祖朱棣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文皇便是朱棣,而“远迈汉唐”之语,便出自这里。成祖之时扫平漠北,四方宾服,朝贡三十国,丑化了吗?

而最后一句,也不过是说朱棣毕竟是造反起家,后来的雄才伟略也不能掩盖。

3、仁宗朱高炽

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朱高炽可为万世太子所效法,在位一年,便善不胜书,如果再多活几年,一定可以超过汉朝文景二帝,如此美誉,何来丑化?

4、宣宗朱瞻基

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籓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朱瞻基在位之时,大明已现太平盛世之相,同时朱瞻基扫荡边尘,其英姿睿略,几乎可以与爷爷朱棣相提并论。

··· ···

5、崇祯

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崇祯即位后想要天下太平,可惜积习难返。他在位十七年,殚精竭虑,一心想要中兴大明,然而大明气数已尽,非人力可为,而最后崇祯蒙难,是亡国之义烈!

《明史》对亡国之君的评价也并不偏颇,也没有丑化。


《明史》中赞美大明的话比比皆是,我不知道说清朝抹黑明朝、篡改明史的谣言是如何流传出来的,但不看史书的人的确很容易相信,因为这确实符合“反清”的心理暗示。

如果想真正了解清朝眼中的明朝,不妨读一下原文吧,相信你一定能做出自己的正确的判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