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打開“貨幣”水龍頭!如何保衛你的財富?

之之爺爺


現在全球經濟受疫情影響,幾乎陷入了停滯甚至是倒退狀態,這個時候各國開始實施更加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釋放流動,旨在促進經濟發展。

流動性增強是好事,但是如果經濟面不支持,放出去的錢利用不起來,就會變得不值錢,這個時候投資風險很大,人們都在焦慮手裡有錢卻不知道做什麼好的境地。所以,現金為王或者流入避險類資產諸如黃金等就會成為一個選項!


蓉城番茄


2006年我國M2為34.6萬億,到了2016年增長到155萬億,10年增長了3.48倍,而同期GDP則只增長了2.4倍,多出部分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貨幣的超發,這也是近幾年我們常說的央行放水貨幣氾濫的根源。

貨幣代表著財富,而央行狂印鈔票實質意味著頂層設計上的社會財富再分配和轉移。作為普通百姓,無力決策國家的大政方針,甚至無法影響,我們所能做的是在既成事實下的自我反應和應對,以期保衛自己的財富。

那如何讓超發的貨幣流入你們家,並能參與這場漫長的財富再分配征程呢?

央行是怎麼放水印鈔的?

在說央行怎麼放水印鈔之前,說說央行為什麼要超發貨幣。

在現代貨幣體系下,尤其是高速發展的新興國家,貨幣超發幾乎很難避免:經濟繁榮期時要超發貨幣,因為經濟活動增加,商品和服務交易增多,自然需要更多的貨幣,否則就會通縮;經濟蕭條期時同樣要超發貨幣,因為這是刺激經濟應對失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米筐之前的文章講過貨幣是怎麼印刷的,這裡不妨再強化一下。簡單的說,貨幣是通過商業銀行系統“印刷”出來的——貸款變存款、存款變貸款、貸款再變存款,如此往復循環印製出來貨幣(我們手裡的紙幣只是整個貨幣總量的極少一部分)。

貨幣印刷的主體有三方——央行、商業銀行和貸款人。央行是政府機關,它管控的是貨幣的發行總量上限,通過管控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的方式實現,市場中貨幣流通最大值=基礎貨幣*貨幣乘數;商業銀行和貸款人具體參與貨幣的印刷,所以在央行確定的貨幣印刷總額的要求下,得有貸款人去銀行借錢,並且銀行也願意放貸才能完成貨幣印刷。

近兩年我們總說錢進不了實體經濟,那是因為商品過剩,利潤微薄,企業不願擴大生產自然也就不願意貸款,銀行業出於風險考慮不想放貸給實體企業,反而地產行業的供需兩旺且有房產抵押看似更安全,買房人願意貸款銀行願意放貸,錢流入地產行業,也因此地產行業被稱為印鈔機。所以,央行放水通過兩個途徑:一是增加基礎貨幣供應,通過抵押國債/金融債(逆回購)/MLF/SLF/外匯佔款等形式投放基礎貨幣,而發行國債/金融債募集的錢很大部分去了基礎建設領域(高鐵/路橋/地鐵/水利/棚戶區改造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財政政策;二是增加貨幣乘數,即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這樣商業銀行就可以放貸更多的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貨幣政策。

知道了錢是怎麼印出來的,我們就可以緊隨著這兩條線去引水入戶。

銀行貸款,槓桿負債借到錢

既然錢是通過商業銀行系統“貸款/存款”往復變換中印製出來的,所以你引流央行放水的一個渠道是借錢——去銀行貸款,以槓桿負債的形式拿到錢,包括但不限於房貸、抵押貸、車貸、消費貸、信用卡等等,原則就是錢來自於銀行。

當然,並不是你想借就能借到的,銀行還得願意借給你,是要考察你的資信和還款能力的。如果你不符合銀行的貸款條件,那央行放再多的水,通過銀行渠道你也分不到一杯,由此可見你的資信證明是多麼重要,而資信證明的來源就是你要跟銀行產生聯繫(貸款/存款/理財/信用卡記錄等),以及有一些資產(房產/汽車/金融資產/廠房等)。

問題來了,從銀行借的錢幹什麼呢?答案是投資或消費。

這是很多人在做的事情,生意小的就從銀行借的少,生意越大就會從銀行借的錢越多,對於普通小老百姓也就是辦張信用卡或買房按揭貸款罷了,也因此造成了他們之間的財富區別——不僅在於能否從銀行貸到錢,貸更多的錢,更重要的是能否管控運用好錢。

有商業頭腦的人總能發現高收益的投資項目或資產,借錢投入獲取的收益只要大於債務的利息成本就是划算的,財富就會越來越多。如果你缺乏商業意識,就不要借錢投資了——投得多賠得多,債務的負擔會讓你破產,但是你可以適當負債提前消費。

如果央行放水必然,那貨幣貶值就必然,錢只會越來越毛——同樣的錢今後只會買到更少的商品,那提前借貸出來去消費——一次久違的旅行/一場提升的培訓/甚至一頓美食或一身衣服等都是合適的。

負債消費不像投資,能帶來直接的現金收益(以後可用來還債),它的收益是緩慢而持久的,更多的是提高個人的生活體驗感受(或許會有助於個人工作效率提高並能加薪),所以負債消費要適度而不能過度,關鍵是要看自己的債務承受能力。

不管是投資還是消費,如果你對負債天然牴觸,並覺得自己缺乏對債務的掌控能力的話,你還可以嘗試以下方式獲得央行超發的貨幣。相關行業,工資收入賺取錢

央行放水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動經濟增長,個人貸款佔的比例實際上比較小,更多的錢是被企業貸走用於投資——購買原料、僱傭工人、加工生產、銷售服務及各環節的其他消耗,而如果你在更易獲得貸款的行業工作或與這類行業發生經濟往來,當然也就順便的分到資金。近兩年,財政政策推動的基礎設施建設就帶動了一批受益行業和群體——鋼鐵/水泥/玻璃等過剩產能行業(得以維持生存)、規劃設計服務行業、農民工群體等。

在最近各省披露的2017年經濟規劃時,都把基建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預計規模達16萬億,這也是面對經濟下行和經濟轉型的無奈之舉:因缺乏創新,還未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產能過剩讓實體經濟又不景氣,國家通過限購限貸又打壓房地產,那銀行的資金確實無處可去,橋樑/鐵路/高鐵等基建就會成為資金流入地。所以,今後幾年基建及其相關上下游行業會有更多的機會,也就能分到更多央行放的水。

如何發現尋找到央行放水流向的行業,就需要我們關注時政財經新聞,也得有一定的經濟/金融/貨幣/財政學等知識,掌握大的趨勢和方向,才能在實踐操作中有意識有目的的去靠近,真正做到落地生根。

在經濟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發現許多不錯的行業——俗稱風口上的行業,每年都是風雲變幻,各領風騷一兩年。有這樣的機會當然不錯,可以嘗試一下,本文暫不多說,因為這是存量資金的流動,而今天我們講的是增量資金的流動——央行新發的/多發的貨幣會流向哪裡,我們該如何應對。

負債去銀行貸款或跟隨貸款去向的行業發生經濟上往來,是最直接最快速引流央行貨幣的渠道了,我們要做的就是發現這種流向軌跡或尋找到高收益的投資項目及資產,能否做到這些也就造就了人與人之間財富的差距。錢終會流入你家,或早或晚

即使你沒有通過以上兩種渠道分流到銀行的貨幣,最終超發的貨幣還是會流入你的手裡,只是早晚的問題,越早越有利,越晚越受損——越早的錢其購買力越強,越晚的錢其購買力越弱,錢的數量等量多,但能購買的東西變少了。是的,應對央行放水的最好措施是:獲取更早的錢,更多的錢。

假設一個菜攤小販,我們就可以把他放在資金流動鏈條的最末一端:銀行貸款給了城建公司,城建公司用貸到的款購買鋼鐵,鋼貿公司把收到的款支付給了鋼廠,鋼廠把收到的錢去購買鐵礦石,鐵礦石廠把收到貨款用來發工資,工人拿到工資去菜攤買菜,錢終於流到小販手裡了,可中間已經過了千山萬水,此時市場上已湧現了大量的錢,小販手裡的錢也貶的不像樣了。

另外還要明白,央行放水並不是像撒胡椒麵一面雨露均攤,是有重點有層次的,一是看國家鼓勵那些行業、哪些地區、甚至哪些群體,二是考慮到銀行的風險把控要求,即有資產有還款能力的更易獲得貸款。所以央行放的水很大部分去了東南沿海區域、一二線城市、上市公司/央企/國企等大型企業、有錢人手裡……而中西部地區、四五六線縣城、貧困落後地區等是較難分流到央行放的水。貨幣超發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讓財富更加聚集。

如果你瞭解了央行放水對個人財富的影響,也就知道所謂有錢,並不僅僅指錢多,是指你所擁有的錢佔社會中全部錢的比重,比重多才是錢多,直接說錢的數量多少意義不大,就像日元/韓元一樣,數額挺多,可購買力較低。

當我們瞭解到在現代主權純信用貨幣體系下,央行放水是必然的時,就要積極主動應對,避免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侵蝕我們的財富,通過跟隨錢的流向儘量能享受貨幣超發的紅利——是的,遺憾的說這種紅利是以損失一部分人的財富為代價的。


吳映明


近期,隨著全球新冠疫情的肆虐,全世界的經濟進入了消退期,美國,歐洲以及國內都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全球放水的力度前所未有。在這種情況下,要保持自己的資產不貶值,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房產做為中國近二十年的快速發展,目前進入了泡沫時代,不建議將手中的現金轉換為地產;

其次,中國的股市從08年大牛下來後,十幾年基本上沒有牛市特徵,未來幾年隨著房產熱的退潮,應該是有一定的投資機機會,建議可將資產的三分之一用來投資股票市場,選擇金融資產(主要是銀行和保險)以及成長資產(主要科技創新)類股票持有。

再次,可將三分之一資金配置為傳統的保值產品黃金。黃金保值是對付紙幣氾濫的傳統有效的方法,至今仍是。

最後,可以把部分閒置資金配置為有儲存價值和升值空間的產品,如白酒,特別是一線品牌名酒,每年都有幅度不小的漲幅,隨著糧食作物的升值,估計酒類價格長期是上漲的。

最最後,少量資金配置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