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時候取消作為普及科目學習了嗎?應該改為選修對不?

蘇頌之


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我認為英語還是應該繼續保持必修的狀態。

首先,英語現在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並且應用的國家廣泛,比如美洲大多數國家,印度等國,由於英國在新航路開闢階段,在世界各地擁有殖民地,導致現在使用的國家很多。儘管我國近幾年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政策實行,但不出現大動盪,英語將很長時間內不會被取消必修地位,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根深蒂固了,英語無論是在外交還是日常生活中還是會用到好多。

其次,關於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遠,並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受環境、國際形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漢語雖然已經逐漸國際化,但英語在世界上的使用範圍並沒有大幅度縮小,多數發達國家使用英語,我國的發展還需多向發達國家借鑑,無論集體還是個人都應繼續重視英譯的學習。如果有朝一日,中國絕大多數領域長時間處於世界頂端,實現了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的教育改革說不定就會有更大的變動了。

我們應做的就是遵循歷史發展的規律,遵守國家教育政策的指示,在不同的文化中博採眾長為我所用。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大家批評指正,如有補充,歡迎關注作者 深入探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私信聯繫作者刪除。





無事也登三寶殿丫


關於英語改革問題,已經被沸沸揚揚地討論了很長一段時間。之所以沒有最終拍板定案,是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無論如何,英語都不會取消作為普及科目學習;改為選修是不對的。

一,知己也要知彼。

每個個體都融於社會。中國社會也要融於世界大家庭當中。靠什麼融於世界大家庭當中?英語!英語!!

英語作為一種國際語言,被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所認可。在學好母語,傳承中國文化的同時,也需要了解世界各國的發展動態。取長補短,長足進步。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志則國志。祖國的未來全寄託在青少年身上。如果把英語由普及科目改為選修科目,那麼就會有很大一部分祖國的接班人不再學習英語。那將是一種歷史的倒退!

二,知彼方能弘己。

只有精通英語,才能更好的把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先進科技生產力,豐富的物質資源向世界各國加以宣傳和弘揚。從方方面面吸引世界友人來中國進行投資、學習,加強經貿往來與政治合作。

目前,精通英語並能把中國文化向世界傳播這樣的人才還遠遠不夠。所以說,不但不應該取消英語為普及科目學習,而是更應該加大英語學科在選拔人才方面所佔比重。

最好由以前的英語筆試選拔人才加以調整和改革。首先,重視英語人才的思想道德考量。有家國情懷,願意為了弘揚中國文化而學英語。學英語是為了把中國介紹給全世界。然後,加大英語面試、口試的比分。學語言是為了交流的,只會在卷面上答題是遠遠不夠的。最後,最好把聽力測試也加以調整。由原來的聽錄音,從三個選項中選出一個最佳答案改為人機對話。這樣不但直接考察出考生的聽力水平,也能夠考查考生的反應能力和語音語調。

三,弘己為了超彼。

目前漢語是位於英語之後第二大被世界人們所使用的語言。全球約有27%的人講英語,約有24%的人講漢語。通過培養精通英語的人才向世界各地傳播漢語言文化,讓世界各地的人都喜歡中國文化、喜歡漢語言,從而喜歡中國。最終達到“超越英語,使漢語成為世界通用語言”這一終極目標。

如果現在把“英語學科由普及學科改為選修學科”,那麼這個宏偉目標將半途而廢。

綜上所述,學英語是為了“知己也要知彼、知彼方能弘己、弘己為了超彼。”這個終極目的。可以考慮:逐步改進和完善英語考試製度。但決不能因為有些學生不喜歡學英語或不擅長學英語而把英語改為選修科目。


鄔老師英語視角


不對

小學背英語單詞是我的噩夢

初中聽寫在黑板抽查每次被留堂

高中放飛自我只看美劇不背單詞

高考考了68分

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英語學渣,在考研階段學習到了英語的重要性

我是學美術的,你或許覺得這學不學英語有什麼關係。很可能你的超級新奇想法,幾十年前就有人做過,因為語言不通,你的發現早是舊聞

我在考研期間感觸很深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學歷,看外文文獻是必備技能。或許你會說,有谷歌翻譯/大不了花錢請人翻譯。是翻譯就有偏差,越專業越需要專業人員來翻譯。例如

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是清華大學本科生贈書。其翻譯是美術史教授範景中。作為“美術史入門到精通”書籍,其前後對比,語言邏輯,詼諧幽默的詞語讓人流連忘返,甚至我都產生了“幻覺”,美術史書籍原來這麼有趣,比磚頭還厚的書也可以比《故事會》有趣。

直到我因為寫論文需要查某德國藝術家,查到了一本90年代,由老師指導本科生翻譯的書籍,邏輯不通順,詞語搭配奇怪,語言膚淺甚至意思錯誤。

我才知道,原來,自己能讀懂原論文的重要性。

說回《藝術的故事》,範景中老師是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範圍內美術史教育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自己理解上寫的《藝術的故事箋註》是幫助讀懂大頭部的好助手。

比心範教授

關注新人“考試資料乾貨戳我”更多考研考建資料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