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的小朋友不敢和其他人打交道怎麼辦呢?

七媽談家庭教育


任何一種恐懼都不是沒有理由的,我們首先要承認和接納孩子的恐懼,不要否定和盲目的鼓勵孩子大膽。

然後,我們需要去了解孩子產生恐懼的原因,然後嘗試去理解孩子。五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和大人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有時候無法很好的組織自己的想法和語言,不能系統和很有邏輯的表達,一次兩次可能也表達不清楚,我們要善於收集孩子點滴表達中透露的信息,有足夠的耐心鼓勵孩子全部表達完畢之後,再思考解決辦法。

一旦孩子表達出來之後,我們就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例如擔心受欺負,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擔心被搶玩具等等,都有具體的解決辦法。對於可以解決的同伴之間的誤會和矛盾,我們可以和孩子討論解決辦法,鼓勵孩子去解決,在這個過程中耐心也是不可少的。

還有一部分恐懼就是不喜歡,不接受,不願意,那我們也要接納孩子的意願,不強迫孩子一定去改變。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時間,相信孩子會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所轉變的。


空行母1016


首先,鼓勵寶寶與小朋友一起分享、交換玩具

這可以慢慢引導寶寶體驗與小朋友相處和交往的過程。當他感受到與小夥伴玩耍帶來的快樂之後,會變得越來越渴望與其他小朋友互動。



其次,父母檢討有沒有打擊孩子交往興趣的事情

1、寶寶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大聲訓斥寶寶:“你怎麼打人,趕緊給小朋友道歉!”這樣做,寶寶往往會被嚇住,但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心理容易留下陰影,懼怕與小夥伴交往。其實,有些寶寶的攻擊性行為不是惡意的,而是一種正常的人際交往探索,爸爸媽媽要區別對待。


2、經常笑話寶寶,讓寶寶變得消極

當寶寶在與大人交往,說出忍俊不禁的童言稚語時,大人卻會鬨堂大笑。比如寶寶說:“我要與媽媽結婚。”大人聽完後會大笑,還會說:“寶寶,羞羞!”這樣做,寶寶會被弄得不知所措,失去了交往的積極性,變得謹慎小心。


3、要求太高,嚴苛對待來訪的小夥伴

有的家庭特別愛乾淨,家裡收拾得整整齊齊,井然有序。當小夥伴來玩耍時,難免會弄髒,還會把家裡弄亂。大人就不高興了,會指責小夥伴,這樣傷害了寶寶的自尊,影響了友誼,小夥伴下次就不會來玩了。


希望以上內容可以幫到你。

懇請大家關注,謝謝!


龍鳳胎爸爸聊育兒


5歲的小朋友是不敢和其他人打招呼,還是不喜歡和別人打交道,喜歡一個人玩。這是兩回事。

小孩不敢和其他人打交道應該是性格內向,好在孩子還小,還有機會改變。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創造適合的環境,幫助孩子成長、轉變。

1、營造和睦的氛圍

家長們要為內向的孩子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孩子感覺到被愛、被尊重,在這樣的環境中

才會心情輕鬆愉快,言語無拘無束,有什麼想法都敢於、樂於同父母交流、也就容易形成大膽、活潑開朗的性格。

2、多與同齡人交往

小孩自己不敢和其他人打交道,那麼爸爸媽媽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帶孩子多到同齡小朋友家做

客,或者邀請他們來家裡陪孩子玩,當孩子嚐到小主人的滋味,一般都會興奮、喜悅、忙裡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這樣不知不覺中他們就增強了自信心,塑造了開朗的性格。


3、保護孩子自尊

父母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關心他們的行為,鼓勵孩子多發言,切勿採取粗暴簡單的教育方式,剝奪孩子發言的權利。父母還要有意地培養孩子應對困境的能力,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不要因為孩子膽小、內向就指責孩子,更不要在人多的場合批評孩子,這樣孩子會越來越自卑膽小。5歲的小朋友是非常敏感的,大人說的話無形中都會傷害到孩子,打擊孩子的信心,所以我們大人一定要注意言行。

4、主動與孩子交流

性格內問的孩子一般都是少發言,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多與孩子交流,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和

需要,正確引導孩子談談自己對事物的看法,鼓勵孩子通過語言來與小夥伴進行溝通交流。


5、多參加戶外活動

多去公園遊玩,遊樂場玩。晚飯過後可以去廣場散步,那裡的人多,但是大家都互不認識,這時我們可以告訴他沒事兒,去和大家一起玩吧,爸爸媽媽就在你旁邊。給給孩子鼓勵,你會發現,孩子會越來越開朗。

6、多參加集體活動

一般的集體活動,參加的人很多,讓孩子參加這樣的活動也能受到鍛鍊。在活動中,和大家打交道,學習怎麼和小朋友相處怎麼和小朋友溝通,時間長了,小朋友膽子就越來越大了。


7、鍛鍊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的獨立性表現出了孩子內心對自己和世界關係的理解,越自信並且越能夠適應外界社會的孩

子,越發容易產生強烈的獨立性。多讓孩子去自己決定自己的穿扮、菜譜、房間的佈置、週末的遊戲等等。

針對內向、膽子小、不敢和其他人打交道的小朋友父母可以參考上面的方法來教孩子。如果是孩子本身喜歡安靜,喜歡一個人玩,也不用勉強。有的小孩就是特別聰明,喜歡一個人玩一個人思考。


最後,提酲爸爸媽媽們,內向孩子性格的糾正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不要期望一蹴而就。內向性格

不是自閉症,本身無害,父母有足夠耐心和細心去糾正,相信孩子就會得到更好的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