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共贏”助力春耕大有可為

□南官平

春耕不等人,農時貴如金。新冠肺炎疫情沒有阻礙勤勞的人們開展春耕生產的腳步,“人勤春來早,田間耕作忙”的生動畫卷正在商都大地鋪展開來。

在路橋的農田裡,“共享共贏”作為一種新型的合作方式正在迅速普及,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施肥機播撒種子,變以往的插秧為播種,農民們再也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地插秧。“精耕細作”的內涵從以前的“人力密集型”轉向“科技密集型”,這凸顯著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更彰顯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這一變化還顯著地體現在防治病蟲害上,以往靠農民揹著噴霧器深一腳淺一腳地在田地裡噴灑,現在用“無人機”噴灑,讓農民告別了“泥腿子”的形象。

改變的生產方式遠不止這些,收割機讓稻田裡的“打穀”不見了蹤影,烘乾機讓原本在道路上烘曬的稻穀不見了。稻米還是原來的稻米,但熟悉的農村景象已經完全變了模樣。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合作社自發成立,聯合起來的農戶一起購買各種農機,共享使用,既符合防疫“不聚集、少走動”的要求,保障春耕生產安全,也解決了農業生產用工不足的問題,提高生產效率,把因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共享共贏”帶來的甜頭不僅體現在農機互助上,在種子和化肥等農資採購上,在其他涉農專業服務的購買上,農戶們聯合採購,提升了一次性的採購量,既能夠增加價格談判的籌碼,又能夠滿足政府農業補貼政策的條件,可謂是“一箭雙鵰”。更重要的是,在農產品銷售領域,隨著網絡直播等新型銷售模式的興起,農戶們相互組團、集體亮相,直接向網民推銷價廉物美的優質農產品,也獲得了顯著成效。

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之路正在生產和銷售兩端發生,隨之而來的便是組織形態的升級。越來越多的農戶組成合作社,合作社再組建聯合合作社,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這也體現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政府部門在這中間起到的橋樑角色,至關重要。如果說,我們把農業生產的這一環節視為“後臺”,把銷售這一環節視為“前臺”,那麼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就需要一個強大的“中臺”,把前端的銷售數據和預測的變化趨勢,同後臺的生產能力匹配起來,由此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的時效性,減少盲目性,提高抗風險能力。

“共享共贏”吹綠了江南岸,帶來了新動力。希望新一輪的轉型升級將在這片綠油油的田野上徐徐展開,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新引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