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朝代不斷更迭,您認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亙古聞今


這個問題現在有個專業的說法,我們叫做“歷史週期律”,也就是政權出現興盛衰退、循環往復的一種週期現象。

01.歷史週期律的表現方式

中國自夏商周開始到清朝為止,任何一個朝代都誕生於舊時代無法調和的社會矛盾中,他們通過強硬的軍事或者政治手段,對國家的資源進行再分配從而緩解舊的社會矛盾並建立新的政權。

在新政權建立伊始,由於舊的社會矛盾得到緩解,國家財富得到重新分配,人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生活穩定富足,社會出現興盛的良好局面。

但是社會在發展的同時,以土地為代表的生產資料再次進入兼併狀態,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激化。

在這個過程中,政權通過政治力量對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的能力逐漸下降,社會矛盾向不可逆轉的方向發展;或者政權的政治力量無法再平衡其他集團的利益,各既得利益集團的矛盾激化,這個矛盾在某一天因某個具體事件爆發,社會開始進入動盪衰退的局面。

最終,經過各種力量的鬥爭,社會財富得以再次進行分配,舊的政權被推翻,新的政權被建立,一個輪迴完成。

02.歷史週期律的內在原因

出現歷史週期律的原因,一般不外乎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政策問題。

1.瘋狂的土地兼併無法得到遏制

▲明朝地圖

土地兼併問題在歷朝各代都是一個嚴肅的客觀存在的問題,也是古代中國各王朝滅亡最深刻、最根本的原因,在此,我只拿明朝舉例。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下令,大明諸侯王不事生產,不從政,一切供養由朝廷負擔。而王族所佔的土地比例,又遠遠高出國家稅收來源的自耕農。

天下之人,佔天下之田不及一半,卻要納天下之糧。作為國家稅基最基本單位的自耕農,承擔著整個國家的稅收,但是他們手中的土地,還不及王族、地主階級手中的土地多。這就是當時的殘酷現狀。

以至於明末發生天災的時候,百姓死傷無數,被斷絕活路的流民最終走上了武裝起義的道路,並喊出了“吃他娘、喝他娘、打開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

明朝末年只是古代中國曆朝各代的一個縮影而已。之所以拿明朝舉例子,是因為明朝不但有傳統意義上的地主階級,更有人數龐大的皇權貴族凌駕於人民之上。

這些得利階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進行著土地兼併,導致整個社會上大量的自耕農淪為佃戶,再淪為流民,判後落草為寇,最後直接武裝起義。

所以,我個人認為,在私有制下土地兼併無法得到控制,迫使整個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最終導致自耕農和佃戶紛紛破產是古代王朝覆滅最根本的原因。

土地兼併是經濟問題中最根本的因素,並且在普遍的土地兼併下,自耕農的減少會逐步導致國家財政的崩潰,國家需要稅收,就需要加大對剩餘自耕農的徵稅力度,這會加劇自耕農的破產速度,加速王朝的衰敗。

2.政權執政能力的落後

▲元朝地圖

歷朝各代,社會財富的再分配都要依靠政權強大的執政能力和再分配製度作為保障。政權通過調整社會財富的分配,使其達到一個合理的水平,保障各方面的基本利益,那麼就不會爆發尖銳的社會矛盾。這裡我拿元朝舉例。

元朝建立以後,統治者著手重新調整社會財富,把全國人口劃分四等,以等級確定各自的利益。由於這種分配方式在國家建立伊始就使社會財富出現了巨大的傾斜,所以,元朝只經過了短短的幾十年時間,社會矛盾就已經激化到無法協調的地步。

繼而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人揭竿而起,開始反抗元朝的統治,經過軍事鬥爭,把元朝趕回漠北,重新建立了政權。

政權能夠建立的基礎就是依靠自己強大、獨斷的執政能力重新分配社會資源,改革舊時代的弊端,將社會資源的分配經過調整使其進入一個合理的狀態。如果這個政權無法處理這個問題,直接在資源分配方面激化了這個矛盾,那麼這個朝代註定是一個短命的朝代。

用現在時髦的話講,這叫做:執政能力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在私有制下資源兼併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如果政權的執政能力跟不上,無法通過調整和分配資源緩解社會矛盾,那麼不等土地兼併逐步顯現危力,社會矛盾就會提前爆發。

3.激進的政策

▲秦朝地圖

最後我再講著名的短命王朝,比如秦朝和隋朝,他們在更加短的三二十年間就走完了從建立到滅亡的過程。社會資源的分配剛進入一個新的輪迴,生產發展尚未開始就滅亡了,這是由於王朝政策過於激進,短時期內的政策壓力已經超出了人民的生存極限。

秦朝建立以後,紛亂的戰國局面結束,人民終於有了一個統一的、和平的、穩定的生產生活環境,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局。但是秦朝為了抵禦邊境的軍事威脅,在同時期內修築長城、增建馳道、修建皇陵以及大量的宮殿。

原本人民以為戰爭結束,能夠過好日子了,結果等來的是朝廷對百姓更加無度的所求,等來的是更加嚴酷的苛政。

隋朝也類似,隋朝滅陳以後,中國動盪分裂的局面結束,經過開皇年間的恢復,人民終於對生活又有了美好的希望。結果到了大業年間,挖運河、徵高麗,徵調民夫、盤剝稅收的事情層出不窮。

一天一碗飯能吃飽餓不死,百姓都不起來鬧事,結果現在是三天都不見得有一碗飯。雖然運河修了有好處,高麗打了有好處,但是你總不能讓我餓死在黎明時刻吧。

於是,面對這些短期內竭盡民力的激進政策,人民選擇了起義,選擇了推翻暴政。

這是王朝滅亡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政策過於激進,雖然這個政策的前景可能是好的,但是由於脫離了實際,對百姓的剝削已經使得他們無法活到明天。那麼,這個前景遠大的政策跟他們就沒有關係了。

03.綜述

古代王朝的覆滅,歸根到底還是經濟矛盾、政治矛盾、短期內的政策壓力得不到緩解引起的。

在經濟上,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私有制下的土地兼併是合法的,但是國家的納稅單位卻得不到土地兼帶來的好處,反而在土地兼併中失去生產資料,加劇社會矛盾的銳化。而自耕農的大量破產又嚴重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因財政收入惡化再引發下一輪加稅週期,進入惡性循環。

在政治上,王朝對社會資源支配的能力和慾望,影響著王朝的經濟決策和執政能力。當王朝不願意再調整資源分配的時候,就意味著王朝應對社會發展的執政能力的退化,這無疑會加劇社會的撕裂。

在政策上,如果短期內的政策是竭澤而漁式的,直接瓦解了當下人民的生產生活能力,那麼就不需要等到經濟、政治出問題,一定會有人出來反抗暴政。

古代朝代更迭的原因,一般都跑不出以上三個原因。

但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南宋,不同於同樣偏安的東晉,南宋相對來說國內矛盾激化的情況並不像其他朝代末期那樣厲害。

但是長久重文輕武的政策,偏安一隅的心態,加上元朝強大的騎兵作戰能力,雖然在百姓的支持之下,最終也落得個亡國的下場。這雖然有政策方向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軍事的原因,所以,沒有列入第二部分單獨討論。


風陵流度


利益分配不均,貧富兩極分化。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王朝變更,朝代變更,最終的受益人終究只是那一小撮人,而從者則是數以萬計。相較於封侯拜相的帶頭大哥們,人數眾多的勞苦大眾換來的那點可憐的微末改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那為什麼還要參與,要“抗爭”呢?不過是討個吃食,混個飽死。世人皆貪生,沒什麼理由能讓一個人放棄生,而去赴死。如果不是被逼無奈,走投無路,是決然不會走上滅九族的造反之路。

想當年,洪武皇帝未發跡之時,只是於寺廟中做個掛單的行腳僧,能混口飽飯便以心滿意足,更無它求。某日接到舊時好友湯和邀約一同造反的信件後猶豫再三,終究拿不定主意。如果不是知道有人要揭發他,趁夜遁走,大概元之後的歷史也要跟著改寫了。

帝王將相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左右歷史,但最終創造歷史還是勞苦大眾

歷史的車輪就是在一次次的抗爭中,被不斷推動的。所以說,朝代變遷終究只是表象,社會發展的需要才是根本原因,而這種需求是由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所決定,這種“美好”,於亂世可能只是每日一餐湯飯的奢望,於盛世便是谷滿倉,人安好,膝下兒孫滿堂的富足。

最後: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人民只要安居樂業,天下自然太平無事。


五經博士


中國歷史中很多掌故,一直對統治階級有誤導!

“真龍天子現世”,出生異象,天現祥雲,每一位開國皇帝都是聖天子百靈相助,出征打著飛龍旗,飛虎旗,飛豹旗,叱吒風雲般八面威風。

於是皇帝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中,真把自已視為真龍天子。

龍生龍,鳳生凰,傳位幾代下來,名曰:“家天下”

家有五囗,出一牲口,有不爭氣的子孫,不求上進,貪圖享樂,視萬民為草芥!皇帝象神仙似的,讓萬民供起來。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苗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民為水,君為舟...

如此情形,農民起義成了推動歷史的車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