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里,很多农民收入并不高,但吃酒送礼苦不堪言,该怎样解决?

在民间


大家好我是小郭在小镇

很高兴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农村吃席是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可是现在的农村吃席变了味道。是一种可以说成负担不为过,因为有的家庭一年吃席的费用达到上万元。宝宝满月、搬新家、生日、结婚……如今各种酒席让人吃不过来,一到国庆年关这种节假日,酒席更是扎堆举办。而且随的礼金也越来越多

面对吃席好多人以前盼着吃席因为热闹呀,现在提起吃席都害怕。办酒席名目越来越多、酒席场面越搞越大、礼金越送越多。7、8年前,送50块钱的礼,能承担得起还可以图个喜庆热闹,现在送两三百元,都感觉拿不出手

甚至出现了为了收回送出去的礼金,想尽一切办法去办酒席,什么猫过生日了,狗做结扎手术了,猪下崽了等等。本来是街坊邻居亲戚朋友沟通感情的现在变的各怀鬼胎。

这种风气真的很不好,很多人都厌恶,真的是苦不堪言,有苦说不出。如果因为在外地工作而不随礼,村里的人会说你忘恩负义,有钱了就不认亲戚了,等你回去都没有人理你,你也就失去了这些人,从此都不会来往了。

现在已经有一些村庄在控制这种不正之风。并深受欢迎。






小郭在小镇


吃酒送礼这种现象,在我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了,亲朋好友遇喜事,请客送礼也是一种常态,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只是近些年来,攀比之风盛行,礼金的数额也越来越大,让本来收入就不高的农民不堪重负,难上加难。

而解决这种问题,其实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如果说非要给一些建议的话,我认为,除了正常的亲朋好友之间的礼尚往来外,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朋友圈之间的礼金来往,比如一些酒肉朋友,比如关系很普通的一些人。





我是李阳


题主说的这种现象在很多农村都有,我所在的农村就存在这种情况,我也有幸接触过,也是亲历者,特别是我们塞北坝上四县,这种现象特别严重。

坝上四县产业稀少,经济不发达,而相比坝下的八九个县,处于垫底。坝下的经济要远远好于坝上,但是吃请花费却很低。按常理来讲,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吃喝送礼处人情应该花费高,但在我们这里却恰恰相反。

在我们地区,我属于坝上人,我媳妇是坝下人,我们结婚,我这边的亲戚舅舅、姨姨、姑姑都是花大钱的,现在的行情都在八千多,一般取个吉利数八千八百,这笔钱对农民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我媳妇她们哪里的吃酒送礼钱就明显少了许多,她的亲戚舅舅、姨姨和姑姑是花的最多的,也不过一千,而且这个数一直都是这样,好几年没变过。

关于这个现象,我也问过很多朋友,也查阅过一些资料,好像越是经济发展差的地方,打理这个人情关系花费越高。

对于农民来说,真的是不愿意参加这样的人情事,你不去吧,关系都很近,说不过去;去吧,确实有点承受不了,一年参加两次,基本积蓄就完了,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苦不堪言!

如何破解这种扭曲的人情世故观,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一、需要政府去约束

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例子太多,其实大到全国,都有类似的案例,有的地区甚至更严重,而且明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

曾经听说某个地区,关于请客吃饭送礼,今天去他家,明天去他家,变着法子吃,其实都是变相的在敛钱。

从人情变成敛财,本质就变了,这就需要政府去约束了,规定条例,制定规范,都是为了从行政上约束,可喜的是,有的地方政府已经去做了,效果很好。

二、需要媒体不断的引导

乡村振兴中有一条是关于“乡风文明”的,其中就涉及到亲戚、邻里关系。如何让人与人之间少一层隔阂,多一层理解,关系更亲近,这就需要媒体给予正确的引导,多宣扬正能量和积极的案例,用案例来影响周边的人。

三、提升村民文化素质

修建文化墙,建设文化广场,兴建农家书屋,提升村民文化层级,让农民知道,过度吃酒送礼,费力不讨好,不可取。

大脑充盈,眼界就开阔,原来外边的世界如此精彩,培养起了兴趣,村民就不会紧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外界会充满渴望。

抱着对未来的求知欲,村民会不断汲取营养,层次提高了,看事物的角度就会不一样,就会对一些事情看的透了。

总结:适当的人情关系走动,不附带条件的,我们欢迎,舍弃那些无意义的和变相的请客送礼,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