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劍培訓師
這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顥、程頤提出的道德修養目標。理解為保存心中本具的天理,消滅人的私有慾望。仁即是天理,不仁即是人慾。義即是天理,不義即是人慾。忠即是天理,不忠即是人慾。孝即是天理,不孝即是人慾。心平氣和即是天理,浮躁驕狂即是人慾。是謂存其天理,滅其人慾!
“存天理,滅人慾”屬於心性修煉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愛之心。“人慾” 是私,是小惡,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尋天理,循道而行。“滅人慾”就是去惡,克己省身,修身養性。
簡單的說,“存天理”就是向善,“滅人慾” 就是去惡。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就是要防範個人慾望的過度膨脹,追尋維護社會、道德、政風和民風的和諧與美好。
天下收藏2003
我們知道,漢字有一個根本特性就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由此可知一一“欠谷為欲”,也就是說人餓了要吃飯(食慾),正是人真正頭等著的大事!難道“滅人慾”不就是“滅人欠谷”嗎?居然這也能拿來當作陷害朱熹的罪證嗎?還有沒有天理?
劉戰生曰中
論人慾與天理的關係
很多人博學多才,善於總結、追溯古代智者的理念思想,期望引經據典,深入講解,認真傳播,使得優秀的人文思想發揚光大,造福社會,實乃社會之幸,其人貢獻卓著。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方解人間智慧,才明白人生的價值。真理在實踐中行走,才能領會真理的正解。偉人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點不錯。
朱熹思想“存天理滅人慾”,天理易懂,人慾難除。佛教思想可以說把滅人慾的思想踐行到了極致。佛教思想讓人破除慾望,得到解脫。但難道我們都要隱居山門嗎?你要這樣理解,你就是誤解了佛教的思想,並且是徹底地誤解了。
“存天理,滅人慾”,“人心私慾,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等思想與佛教思想不盡相仿,但又截然不同,佛教思想要深入得多,需要深入學習方得其意之一二。人是活生生的人,慾望滅盡就全歸為灰燼了,世界也不叫世界了。
世界還是要精彩,人生也還是要精彩。慾望要有大欲望,當世界裝在你心中,人類裝在你心中,你的慾望將能得到昇華。如菩薩普度眾生的慾望,那是多麼偉大。
人慾非是要滅掉而是要昇華,把天理裝人心,真正理解了天理,慾望便是為天理服務。正所謂“萬物輝花唯我現,眾生韶華不離心”。讓大愛成為慾望,還有什麼理由要滅掉慾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