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戰“疫”錄:疫情拖累全球各國經濟“負增長”將呈普遍狀態

中新社北京4月17日電 (夏賓)近年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引擎”。17日,官方公佈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中國經濟受到負面影響,全球各國經濟“負增長”將呈現出普遍狀態。

負增長6.8%,意味著什麼?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有鑫對中新社記者表示,一季度經濟增速基本符合預期,明顯好於部分機構的預測。主要是由於3月經濟數據好轉帶動,體現了中國經濟較好的韌性、深度和彈性,產業鏈和供應鏈正在快速重啟。

“如果放眼全球來看,中國一季度經濟負增長絕對不是個例,儘管全球組織和機構對全球經濟今年增速預測的具體數值存在差異,但是單邊下調的趨勢是一致的。”中商智庫首席研究員李建軍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稱,全球經濟增長前景的不確定性敞口仍在變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金融協會、摩根士丹利……各類機構在過去一段時間,紛紛下調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王有鑫對中新社記者說:“從全球情況看,隨著疫情快速擴散,今年大多數國家將落入負增長區間。”

他表示,根據IMF最新數據,預計今年將有170多個國家出現人均收入負增長,而在1月份IMF當時預計今年會有超過160個國家實現人均收入正增長。全球性的經濟下滑將使全球經濟面臨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經濟衰退。

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最近發佈的一篇文章稱,目前全球經濟所面臨的危機是一次經濟“大暫停”。

李建軍認為,“大暫停”的說法並不為過,尤其要注意現代經濟中服務業佔比較高,在產出和就業方面是主導力量,全球各國平均服務業的GDP佔比近70%,美國80%以上,歐洲70%以上,中國也有約60%,而服務業涉及的旅遊、餐飲、文化和體育等都具有很強的社會屬性,需要接觸、交流,但疫情對上述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近日召開的國際經濟形勢分析網絡視頻會上稱,現在美國失業率已高企至15%,隨著大量小餐館和娛樂場所全面關停,可以預期失業人數將進一步攀升,而今年美國經濟增長可能為負10%。

數據顯示,美國過去四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合計已達2203萬人,基本抹平了2010年以來新增就業。

歐洲央行副行長德金多斯則對媒體表示,面對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將步入衰退,而歐洲經濟將面臨更為嚴重的衰退,經濟下滑幅度將最終取決於經濟停擺多久。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亦強調,國際疫情走勢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對經濟的第二波衝擊在時間上將會大大長於第一波衝擊,帶來的增長減值也大概率超過前者。“全球疫情結束不取決於疫情結束最快的國家,而取決於最慢的國家,因為我們處在相互關聯的同一個地球。”

如何把全球經濟拽出疫情“泥潭”?王有鑫認為,根據公共安全領域理論,疫情持續的時間越長、範圍越廣,對經濟的打擊越大。因此,從當前政策組合來看,拯救生命與拯救經濟同樣重要,甚至更具優先性。

具體看,首先,應加強對疫情的防控,儘快控制疫情,這是經濟恢復正常的前提條件。

其次,財政政策要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扶助受衝擊嚴重的中小企業和消費性行業,還應發揮公共救助功能,為社會託底、提供緩衝墊服務,加大對脆弱群體和部門的保障力度,確保勞動力在疫情期間得以存續。

最後,貨幣政策要果斷髮力、加大寬鬆力度,呵護和穩定金融市場形勢,確保危機不進一步蔓延,為經濟恢復爭取更多時間。(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