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美優品完成私有化後,陳歐還有幾張“牌”

一手好牌,還是打爛了。

2020年4月15日,聚美優品發佈公告宣佈完成私有化,正式從美國紐交所退市。

再過一個月,則是聚美優品2014年5月16日赴美上市即滿6年的日子。

回首6年來的上市景象,聚美優品走得一路“風塵”。彼時,聚美優品作為“中國美妝電商第一股”登陸納斯達克,市值一度達到55億美元,而退市時市值僅剩2.27億美元,6年沒了96%。

完成私有化的聚美優品能否“重振江湖”?陳歐又將怎樣運籌帷幄東山再起?

“做投資陳歐還是不錯的。”國內某頭部PE的投資總監如此表示。多次被調侃為“不務正業”的聚美優品,跨界投資又會否成為其下一站口?

昔日投資寵兒跌落神壇

聚美優品的這十年,堪稱大起大落。

在“明星CEO”的標籤下,陳歐是一個典型的精英創業者,有很高的起點。16歲時,陳歐就拿到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全額獎學金,之後又拿到了斯坦福大學MBA的入學通知書。在創立聚美優品前,陳歐還有兩次創業經歷,分別是在線遊戲平臺GGgame和Reemake遊戲廣告公司。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陳歐已經得到了天使投資人徐小平的支持。

2010年,陳歐聯手戴雨森創立了團美網,即聚美優品的前身,專注於美妝特賣。據稱,美妝電商的靈感源於公司行政小妹的一句話“不如做化妝品的團購吧?女生都會買”。當時的陳歐或許沒有想到,他們因此踩上了“電商”+“團購”兩大風口。

成立的第一年,聚美優品就創下了5億元的銷售奇蹟。2013年,年銷售額突破60億元。

上升期的聚美優品也贏得了資本青睞,在上市之前獲得四輪融資。2010年,成立第一年的聚美優品獲得了數百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真格基金、險峰長青、萬嘉創投及天使投資人徐小平。次年,險峰長青繼續加碼,紅杉資本中國入局,聚美優品獲得1000萬美元A輪融資;2012年,聚美優品獲得紅杉資本中國、Ventech China等機構的B輪融資;上市之前,聚美優品又拿到了泛大西洋投資的1億美元融資。

2014年,聚美優品迎來高光時刻。成立僅4年的聚美優品赴美上市,陳歐成為紐交所200年曆史上最年輕的CEO。

聚美優品的上市也讓投資方賺了盆滿缽滿。據聚美優品提交的招股書披露,紅杉資本中國、險峰長青、徐小平分別持有聚美優品18.7%、10.3%和8.8%股權,按照開盤價27.25美元、市值38.7億美元計算,紅杉資本中國、險峰長青、徐小平的賬面投資價值分別高達7.24億美元、3.98億美元、3.4億美元。其中,天使投資人徐小平在4年時間用38萬美元投資獲得了800多倍的回報。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紅杉資本中國和險峰長青兩家機構亦獲得豐厚回報。

然而,聚美優品的上市彷彿一道分水嶺。

當年赴美上市之際,談及聚美優品的融資用途,陳歐表示,“融錢是為了建立信任,未來會用這筆錢與品牌簽下中國區的獨家代理權,同時推動中國化妝品的真品防偽碼聯盟。之後在網上買化妝品,中國消費者再也不用擔心和質疑。”

值得玩味的是,聚美優品在同一年就被曝售假,自此跌落神壇。2014年,聚美優品的第三方商家禕鵬恆業等被曝通過偽造品牌授權書和報關單等文件,在包括京東、亞馬遜中國、1號店等多家平臺售假。剛剛上市、一貫高調的聚美優品,成了跌得最狠的一家。

為了解決危機,聚美優品不得不砍掉所有第三方平臺的化妝品業務,採用了自營+平臺的模式。而這意味著,聚美優品的交易額將減少一半,用戶數量隨之直線下降,股價也一路狂跌。

2014年底,聚美優品股價從20美元跌倒12美元,跌幅超過40%,並招致多家美國律所訴訟。2016年,上市剛剛兩年的聚美優品曾試圖進行私有化,但買方團7美元每股ADS的過低價格遭到了股東的抵制,聚美優品首次私有化因此擱淺。

之後,聚美優品也曾嘗試轉型自救。2015年,聚美優品投資10億轉型跨境電商,但“售假風波”、私有化失敗、市值縮水等已經讓聚美優品元氣大傷,加之天貓、京東等電商巨頭崛起,主營電商業務已經難以回血。

更糟糕的是,聚美優品錯過了內容電商的風口,小紅書等內容電商後來居上,繼續瓜分聚美優品的市場份額。根據Analysys易觀《中國網絡零售B2C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8年第4季度》顯示,聚美優品的市場份額僅為可憐的0.1%。

“被假貨拖累,這是最嚴重的原因之一,再來就是沒抓住幾個關鍵點機遇。電商這個行業非常激烈,聚美優品沒能守住所在的化妝品領域,這就和其他網站沒什麼區別了。”一位消費領域投資人向投中網分析認為。

一位電商分析師向投中網表示,“線上靠的是信任。聚美優品是靠流量起家的,在供應鏈端可能薄弱一些。假貨危機後,聚美優品基本就在走下坡路,用戶不再信任,平臺信譽度沒有了。”

2020年2月25日,聚美優品公告已與母公司SuperROI Global Holding Limited簽署了合併協議進行私有化,母公司和買家將收購聚美優品所有已發行A類普通股和美國存托股份,價格為每股2.0美元。

不到兩個月後的4月15日,聚美優品宣佈合併計劃已經完成。

“不務正業”跨界投資,聚美或迎新出路

聚美優品的電商業務滑落得很徹底,但陳歐的“不務正業”卻很成功,幾次投資均小有所成。

最引人注目的是街電的投資。陳歐不僅押中了共享充電寶的細分頭部,街電也成了如今聚美優品的營收支柱。

2017年,聚美優品出資3億元,完成了對深圳街電科技的收購,陳歐出任街電董事長,把精力主要放在了新業務上。當時,很多人對共享充電寶的模式並不看好,不認為這是門可以賺錢的生意,王思聰甚至在朋友圈吐槽“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

關於投資的街電,陳歐曾在採訪中表示,垂直電商的風口已經過去,但共享經濟與新零售是共通的,都是線上線下場景的融合,可以獲得流量入口和大數據。

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不僅共享充電寶是門盈利的生意,陳歐更是直接押中了頭部公司。根據《2019上半年中國共享充電寶行業研究報告》顯示,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街電累計用戶量已達1.07億,並以40.5%的市場份額排名行業第一。

街電也意外成為了聚美如今的業務支柱。聚美優品2018年財報顯示,以街電為首的“服務與其他”部分收入,幫助公司實現營收9.29億元人民幣,在集團業務總營收中佔比達21.7%,而這一佔比在2017年還只有3.1%。

同樣漂亮的出手還有寶寶樹的投資。2015年,陳歐力排眾議以3.72億投資母嬰品牌寶寶樹,佔股超過7%。當時,寶寶樹經營數據並不好看,還處於巨大虧損之中。2015年,寶寶樹的年度虧損為-2.86億元,淨利率僅為-143.2%。

同樣意想不到的是,在陳歐投資的第二年,寶寶樹一路逆襲,轉虧為盈。2016年,國內全面開放二胎政策,寶寶樹MAU達到1.39億,實現淨利潤1.28億,成為中國最大、最活躍的母嬰類社區平臺。2018年,寶寶樹估值飆升至150億美元,並於同年港股上市。

寶寶樹的投資讓陳歐收穫頗豐。根據聚美優品的數據,這項投資的最高價值一度超過10億元,增值超過6億元。

除了共享充電寶和母嬰品牌,陳歐也在影視、MCN等領域進行了試水。

在影視領域,聚美優品於2018年以1430萬美元投資IP電視劇《溫暖的弦》。該劇在尚未殺青時就被湖南衛視和騰訊視頻買下網絡版權,未播即實現盈利。此劇一經開播便成為收視冠軍,網絡播放量累計超過70億。

如今大熱的MCN領域,陳歐也沒有錯過。2020年2月,A股上市公司三五互聯發佈公告擬收購國內具有“網星夢工廠”之稱的上海婉銳。在這次動作中,也看到了陳歐的身影。經過股權穿透後,陳歐和聚美優品的聯合創始人戴雨森均為上海婉銳的間接股東。資料顯示,上海婉銳成立於2012年,是國內最早形態的MCN公司之一,目前旗下擁有700多個網紅IP和5億粉絲。

經過幾輪投資和佈局,聚美優品已經在“多元化”轉型上越走越遠。

“陳歐投資的街電和寶寶樹還不錯,或許可以轉型投資人,畢竟有一定名氣,大家也願意給面子。但陳歐目前投資的項目還不多,暫時還不能證明什麼。”國內某頭部PE的投資總監陳聰認為。

那麼,退市之後的聚美優品,新出路會在何方?

“大概要看股東的想法,不排除整理一番後重新上市,或者被併入其他集團旗下。也有可能公司重組,重新整合業務,看看能不能重新煥發新機。”陳聰認為。

事實上,在聚美優品之前,已經不少中概股進行過私有化。早年的分眾傳媒、360、巨人網絡,都在私有化之後借殼迴歸A股市場。

對於聚美優品,有觀點認為,退市後的聚美優品可以更靈活地進行業務佈局和轉型,之後可能會轉戰共享充電寶領域,以科技股身份重新在國內上市。

與日漸沒落的垂直電商業務相比,街電這塊資產顯然更具想象力。聚美優品獨佔的街電不僅成為這一領域的頭部企業,並早在2018年就實現了盈利。

除了街電這張“明牌”,陳歐還握有兩張“暗牌”。除了前面提到的MCN公司,陳歐還開發了一個短視頻APP“刷寶”。根據企查查數據,刷寶的開發主體是成都力奧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由陳歐100%持股。該應用的定位是看視頻、賺現金的短視頻APP,模式類似於趣頭條版的抖音。根據QuestMobile數據,截止2020年3月,刷寶在短視頻賽道中排名第九。

已經低調試水了MCN和短視頻,陳歐未來或許也會在這一風口有番動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