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共泰農業 EMS對南美白對蝦主要病害和預防

南美白對蝦,也稱為凡納濱對蝦( Litopenaeus vannamei) ,原產美洲熱帶地區,是當今世界上三大經濟對蝦之一,也是“海蝦淡養”的優質品種。白對蝦生長速度快、營養需求低、環境適應性好、抗病力強,我國於 20 世紀 80 年代末將其作為白斑病毒綜合徵( WSSV) 抗病優勢種成功引種試樣,並於2000 年實現產業化育苗,此後白對蝦在我國的養殖規模逐年增大。

1. 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模式和主要病害

目前,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模式分為精養、半精養、粗養( 混養),具體包括灘塗土地養殖模式、高位池精細養殖模式、低鹽度淡化養殖模式、冬棚養殖模式、高鹽度水兌淡水養殖模式、鹽鹼地養殖模式和混養模式。

隨著大規模的高密度養殖,水源汙染加劇,加上自身免疫低劣性,南美白對蝦發生病害愈來愈頻繁,歸納起來有 3 個因素: ①對蝦自身,即內在因素; ②養殖環境,即外界因素; ③對蝦敏感的病毒、細菌、寄生蟲或其他微生物,即病原因素。目前,已知的病害主要有桃拉綜合徵、白斑綜合徵、肌肉壞死病、黃/灰/黑鰓綜合徵、對蝦腸道疾病、紅體等。近年來,有一種名為“EMS”的新病害在南美白對蝦養殖區域暴發,給對蝦養殖業帶來巨大損失。

2. EMS 對蝦體的影響

早期關於 EMS 的研究表明,EMS 多發於蝦苗放養 7 ~ 30d,患病對蝦體色呈白濁並微紅,多數情況下肝胰臟異常腫大,質地鬆軟,顏色呈淡白或淡黃色; 部分患病對蝦的肝胰臟明顯萎縮,質地變硬。發病期間,患病對蝦通常在池塘水面緩慢遊動或趴伏於池塘邊坡上,失去食慾,胃、腸充塞度極差,嚴重者胃腸呈紅色。該病病情發展十分迅速,死亡率和排塘率極高,從發現少量病蝦到排塘時間最短的僅 2 ~3 d。

近年來的一些養殖實踐表明,EMS 不僅發生於蝦苗,而且會在成體發生,甚至延伸到對蝦的整個生命週期。通過對養殖戶的調研發現,很多蝦塘在蝦苗放養 45 d 以後才出現發病現象與以前的相關研究報道相一致。

3. EMS 病因的研究進展

目前,對 EMS 病原的研究很多,學術上主要有 3 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EMS 的病原是副溶血弧菌的特異變種,被噬菌體感染後發生變異,並促使細菌釋放強力的毒素;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EMS 病因是 YHV 新型病毒,弧菌是繼發性感染; 第三種觀點認為,暴發 EMS/AHPNS 的直接原因是弧菌感染,而其根本原因是蝦苗抗逆性下降。此外,也有觀點認為是藻毒素所引起的中毒現象。國內外學者對 EMS 病因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病原的分離和鑑定以及發病機理的研究。

4. EMS 的防治

面對 EMS 疾病,目前仍以預防為主,從保證蝦苗質量、建立良好的水環境、定期檢測弧菌以及藥物和生物防治等方面來開展工作。

(1). 選育優質的蝦苗 體內攜帶大量弧菌的親蝦會產生不健康蝦苗,給整個養殖環境帶入大量病原體。因此,養殖戶要選擇攜帶弧菌數量在安全範圍內的蝦苗放養,在源頭上嚴格把關。

(2). 保持水環境的相對穩定 白對蝦養殖環境處在自然環境中( 如高位池和土塘養殖) ,自然天氣的變化無常,此時,養殖過程中可以以一種常態化的改變來達到水質的相對穩定,具體措施包括: ①經常加換新水,每天 5 ~ 10 cm 水深,由此使蝦適應暴雨、颱風等環境突變,也可為保持藻相穩定創造條件; ②人工增氧,時刻保持溶氧量在 5 mg/L 以上,這樣也可起到穩定菌相的作用; ③應用藥物清塘,放苗前 15 d左右對養殖池塘進行清塘工作,清塘藥物以生石灰或漂白粉為好。

(3) 維持蝦池微生物的多樣性和數量的相對穩定 養蝦水體宜以好氧微生物為主,同時保持微生物的種類多樣性和數量及穩定性,從而維持水體物質的良性循環。經常定期向養蝦水體投施含有多種有益菌的微生物製劑( 如酵素菌) 是維持蝦池微生物多樣性和數量穩定性的重要手段。

(4) 控制池塘的p H 養殖戶可添加適量的生石灰水( 清晨太陽昇起前) 和 75 kg/hm2小蘇打,調節水體的早上的 p H 控制在 7. 9 ~8. 0,這將減緩蝦苗脫殼時機和降低死亡率。

(5) 藥物防治 以抗生素、中藥控制為主,中藥主要包括適當使用大蒜素、大黃、黃連和板藍根等,這些中藥還可以顯著提高南美白對蝦機體免疫力。

早期死亡綜合症( EMS) 作為一種新的病害,危害著整個對蝦產業。在發病早期,對蝦的體色、肝胰臟等處會產生嚴重影響。四川共泰農業,在養殖業發展許多年,希望能幫到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