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度將逐步退出:農村土地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將帶來哪些改變?

一、市场由“基础性作用”变为“决定性作用”:农村土地要素配置市场化拉开帷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户籍制度将逐步退出:农村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将带来哪些改变?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变为决定性,是一大进步。

从资源配置来看,农村的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较低,尤其是农村的土地配置完全是非市场化的。18亿亩耕地红线限定了农地只能农用。依托原土地管理法形成的土地征收制度成为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唯一渠道。

202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

至此,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历史性的拉开帷幕。

二、户籍秩序调整下的农地关系面临冲击:成员权与户籍从此脱钩!

文件同时指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


户籍制度将逐步退出:农村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将带来哪些改变?

户籍改革一直在缓慢推进,而户口又是农村集体成员权确认的主要依据。目前31个省份已经取消农业户口,各大城市也纷纷取消农民的进城落户限制。当户籍不再区分农业非农业,农民又可以自由落后各大城市后,农村集体成员如何确认就面临一个难题:集体成员需要相对的稳定性,而人口的自由流动,户籍迁移的低成本将会打破集体成员的稳定性。

三、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带来哪些改变?

1、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4200万亩农地首先受益。

原来的建设用地市场是城乡分割的,农村的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宅基地,少量的经营性建设用地也只能是原来的乡镇企业用地。农村的建设用地无法直接用于工业、商业和住宅用地。

文件指出要加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

此次改革直接收益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数量约为4200万亩,虽然政策指向是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商业用途,但是不少大城市开始试点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集体租赁住房。


户籍制度将逐步退出:农村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将带来哪些改变?

2、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业用地供给多项创新

这里有两个亮点,一个是创新了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使得工业用地入市方式更加灵活,门槛更低,多种的入市方式将使农民集体也可以作为入市主体直接收益。二是提出允许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可以转换,并首次提出探索性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的新思路。

3、完善土地管理体制,探索补充耕地跨区域交易

虽然文件的名字是《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但是关于土地管理体制方面,文件仍然定调为: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