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30年·講述】趙海軍:用中國心做“中國芯”

图片

今年4 月3 日是中芯国际成立20 周年的日子。作为目前中国本土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中芯国际从250 纳米起步,到如今14 纳米芯片成功量产,第二代FinFet 工艺及更先进技术也正在研发进程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今年,也是赵海军来到中芯国际的第十个年头,作为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他说,“以‘中国心’来做‘中国芯’这件事,我非常认同,也充满信心。在浦东这一科技高地,中国企业将直追世界领先水平,我们也将愈战愈勇。”

芯片,被称为信息产业的“粮食”,是让所有的科技创新变成现实的基础。上至卫星、航天飞机,下至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电脑、银行卡、手机卡、身份证等,全靠芯片支撑。

一颗芯片的制造工艺有多复杂?一条14 纳米生产线涉及50 多种设备、300 多道工序。中国芯片产业比国际起步晚近十年,大生产工艺技术在起步时就相差很大。在芯片研发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在浦东这块热土上,中芯国际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努力,目前其集成电路制造的工艺技术已追赶至和世界领先水平差2代左右。

2000 年,中芯国际在浦东打下8 英寸晶圆厂的第一根桩,次年即建成投产,创下了当时全球最快的晶圆厂建厂速度,中芯国际的故事从此开篇。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中芯国际在浦东一口气建了3座8英寸芯片厂。中芯国际的这种投资规模,可以说是当时国内绝无仅有的大手笔。要知道,当时一条8 英寸芯片生产线要耗资数亿美元,一条12 英寸生产线要耗资近10 亿美元,更别说多条生产线同时开建了。随后几年,中芯国际又在北京、天津、深圳纷纷布局生产基地,不断扩充产能。

赵海军说,“20 年来,中芯国际的大手笔虽然被外界看来既大胆又冒险,但事实证明,战略布局十分正确,这得益于中国政府对于芯片产业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迅速扩张生产。在这条‘中国芯’追赶的道路上,我们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并成为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领头羊。”

图片

中芯国际生产的晶圆片

2019 年第三季度,中芯国际宣布,其旗下的14 纳米工艺制程芯片已经实现量产,“中国芯”迎来了又一次技术突破。今年随着这一国内首条14 纳米及更先进制程第二代FinFet 生产线持续扩充,预计今年年底公司月产能将达到1.5万片。

与此同时,中芯国际还为研发N+1 等下一代工艺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一切都意味着,目前中国芯片的制造能力和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正不断缩小。

赵海军说,14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的6000分之一,下一代技术节点将进一步挑战生产工艺的极限。“每当我们达到一个新尺寸,就意味着中国又拥有了新的一代技术,能力又变强了。”

赵海军表示,中芯国际新产能扩张布局已经成型:今年全年资本开支预计达到31 亿美元,其中20 亿美元将投资用于在浦东张江新先进晶圆厂的设施和设备添置。“我们现在要做得更快,技术研发投入要更多,然后继续把生产规模、先进技术的配套都做上去,我们有信心、有定力把行业‘短板’补齐,踏踏实实在‘中国芯’的道路上走下去。相信未来五年,中芯国际将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讲述人:赵海军(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

图片

Q:您如何评价“中国芯”目前的水平和实力?

A: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的“短板”最终还是需要中国人踏实创新来解决。我们和国外存在的巨大差距不是一下子就能追赶上的,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没有把距离越拉越远,而是越追越近。

Q:在未来追赶的道路上,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要怎么做才能实现突破?

A:在推进规模化发展上,我们既要继续专注于最先进的技术研发,也要投重资建立工厂,把握住发展的节奏。这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到大的过程,需要沉下心来做。

Q:您如何评价目前上海、浦东的集成电路产业环境?

A:上海已经展示了“高科技重地”的形象,必然会成为世界级的一个科创中心,而集成电路是其中重要的主导产业之一,我相信在这里一定能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浦东,特别是张江,也正在从“园”到“城”,构建了一座对人才来说宜居又宜业的科学城,浦东将一直是我们的重要基地。

责任编辑 李伟

来源 浦东时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