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飞回鸾
近来,在翻阅书柜上的几本藏书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夹藏在藏书中的寥寥数十页的“赠阅本”——《影响一生的九本书》(经典悦读)版。
赠阅本即为免费赠与的、实则为广告类书籍。因,此前已完全遗忘此本,由于好奇,便信手翻阅起来——扉页的背面为首页目录,目录下依次为:第一本《平凡的世界》(路遥);第二本《活着》(余华);第三本乃蜚声中外的、影响力巨大的、前苏联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四本《简•爱》,作者是英格兰的夏洛蒂•勃朗特;第五本是美利坚的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第六本也是国外作家、法国的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第七本似乎有点另类——《5年高考3年模拟》(曲一线);而第八本却是有点令人意外和惊奇,它乃国之魂宝、为世界宝贵文化遗产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曹雪芹);最后一本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围城》。
这九本被列为“影响一生的”书中,竟有自己的藏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和《红楼梦》(彩绘版五星级课外读物),当时不知为何,莫名的兴奋!于是,便又迫不及待地粗略的浏览了一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世界名著是学生时代就已接触并拜读过的励志之进步书籍——文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由一个贫苦的孩子成长为坚强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深深地激励并影响了一代人!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保尔身上——“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
因为上述原因,再次拜读国之名著《红楼梦》时,不只是粗略的浏览了,而又特别认真地细品了一番,从著作的创作背景中看到了曹家自身的某些影子——“……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了一系列深层的打击、变故,由殷实的家族一落干丈,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又“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再反观文中所述,从第一回“黛玉进贾府”中“繁荣盛世,一片祥和……”到第三十三回“中举人宝玉出走”中“这些日子来,宝玉目睹了贾府一连串的变故……”。整文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末世为背景,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为主线,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腐朽,指出了封建社会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这正是曹家由盛到衰的生动写照。因此,可以说,《红楼梦》有曹家的影子所在!
以上暂且算是个人对《红楼梦》的解读吧,要说这本书是否让我特别喜欢,只能说,这是第二次拜读后的感想和重新对此文的一些浅见吧!
换个角度tosee
余华的《活着》是一本能够让人反复读的小说,既然愿意反复读,肯定是特别喜欢。
其实,对这本书,与其说特别喜欢,不如说特别纠结。纠结什么呢?一是纠结作者对福贵太过于残忍,不是一般的残忍,是特别残忍。作者给了福贵那么多善良的亲人,父亲、母亲、妻子、女儿、儿子、女婿、外甥,一个个都是那么善良,都给福贵带来过实实在在的幸福。然而,作者又一个个将他们从福贵身边夺走。父亲因为福贵赌博输掉了家里全部财产而气死在茅坑边上,母亲在他失踪(实际是在去城里给母亲抓药时被抓了壮丁)后不久去世,十二岁的儿子死在为县长夫人输血的手术台上,女儿在为他生出一个外甥后大出血而死,妻子在多年软骨病的折磨和失去儿女的痛苦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连最后剩下的外甥也在七岁的时候吃豆子被撑死了。越是善良,越是爱,越是给他的生活带来快乐,这些亲人的离去才会越是痛切心扉,越是残忍。悲剧总是接踵而至,令人喘不过气来。
二是纠结福贵在苦难面前的逆来顺受。被龙二在赌桌上做手脚输掉家产,他和他父亲默然接受,恭恭敬敬帮着人家接手他们家的房子和田产,由“老爷“和“少爷“变成“佃户“;被抓壮丁时不敢反抗不敢逃跑,稀里糊涂成了国民党的兵,又做了解放军的俘虏;大练钢铁时村里人来砸他家的锅,他不让别人动手,自己来砸。福贵赌博输掉了全部家产,父亲没有气愤至极,没有打他骂他,自己去把一百多亩地抵押了一担铜钱回来,交给福贵,平静地说“欠钱总是要还的“。把灾难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坦然地面对和接受,可以是窝囊,是无奈,也是坚韧。当家里的亲人都死了,只剩下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时,他还能嘻嘻地和在地里干活的女人说说笑笑,说别的男人犯了错误,睡错了床。
对灾难的那种巨大的承受能力,正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特性的一部分。“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在遭受了接二连三的苦难后,既感到伤心又觉得踏实,这也许就是千千万万底层民众“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悲壮的现实。
一文思索
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9月
世间好书,汗牛充栋,让人喜欢的很多很多。但如果说起一本特别喜欢的书来,我一下子就会想起董竹君女士的那本《我的一个世纪》。
因为这是唯一一册我曾经买来送给过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朋友的书。
这本书,前面部分颇难读得进去,董竹君对其父辈家族以及当初上海生活习惯的描述,让人看起来乏味,然而很快,命运的深深切入,便使得本来并不以行文取胜的董文开始让人激动起来,从卖入青楼开始,董竹君仿佛是潘张玉良的另一个化身,这书便开始好看起来。
在接触到夏之时这一辛亥功臣之后,董竹君就开始留学日本、回到四川家族,然后是婚变、创业、抗日、创办锦江、滞留菲律宾、二战的战火,以及建国前后的社会动荡与变革……
闭上眼睛,仿佛让人看到,历史如云烟一般一幕幕上演,纷至沓来,在一个女子身上灼伤一片片烙印。
那里有世界的悲哀,更多是中国的哀伤,国人世情的哀伤,国家制度的哀伤,人心世道的哀伤。
然而,在其背后,却是一位风华女子温婉、坚毅、平和、坚强、宽厚的心灵,在动荡的世界里,坚守着自我的个性,保留着古代女子传家教子的使命,融入现代西方文明的教育理念,将其内蕴的能力和智慧在创业和社会功利的事业当中铺展开来。
然后居然可以和杜月笙、杨虎等大亨有所牵扯,更与郭沫若、夏衍等社会名流相互往来,在一生当中,始终坚持扶弱济贫,而她的背后却是不断的借贷典当、寄人篱下、奔波动荡甚至是逃亡入狱等。
她的人生,读来催人泪下,然而,董竹君没有溺于哀苦,在她纷繁不幸的人生背后,却是不断升腾起来的锦江事业,孩子、亲友的得以保障,对于社会公益的助力,对于国家事业的助力。
全书读毕,令人不觉浩叹:好一个奇女子,好一片哀伤的国土,好难却又好让人见贤思齐的人生!
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有着那么多的优秀品质,在那么艰难的国世和家事之中,如此坚毅、如此高贵。
读罢全书,一个利利落落、美丽而高贵的女性漂浮在乱世以及繁复的人性沼泽之上,让人敬仰而喜欢,一如谢晋导演摄制的电视剧《世纪人生》的序幕一般,时代、国家、个人运命,如潮水一般汩汩流淌,浮现着董女士的美丽与哀愁。
这本书催人奋进,激励着人们在人性、运命、时代、家国面前始终保持自己高贵的心灵,同时有着理性、务实的性情,那么简单的几个细节:家庭清洁、家居优雅、重视子女教育、操持实业、回报社会、感恩每一个好人,读来给人浓浓的欢喜与感动。
就如西德尼·波拉克那部影片《走出非洲》一样,女主角凯伦硬是在苦难和不幸的人生中,活出真正的贵族气质和精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