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古神話溯源:神話是浪漫主義文學的萌芽

什么是神话?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说:“神话,是大人说小孩的话,说给大人听的。多听,多想,人得以归真返璞。”

神话虽由幻想所构成,但这种幻想并非毫无根据的,而是有现实生活做基础的。它的种种解释和描述虽不免荒唐可笑,但决不是纯意识和臆想,而是客观现实的艺术反映。

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艺术形象。例如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阮籍、陶渊明、李白、李贺、苏轼等的诗歌,特别是小说戏剧如《柳毅传书》、《张生煮海》、《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鲁迅的《故事新编》等,或采用其故事,或学习其作风,或改编其原作,最终创作出许多更完整、更美丽、更惊心动魄,更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新作品来。

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就借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为这部爱情凋零、希望幻灭的巨著创造了一个宇宙起源的维度;施耐庵的《水浒传》开篇,一百零八颗因意外被释放的天罡地煞星坠落凡间,即为梁山一百零八将。

读懂中国古典神话,有助于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无论是诗词曲赋,亦或是散文小说,莫不如是。

中国上古神话溯源: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

中国上古神话的分层

第一阶段为约公元前600年到前100年;重要古典文献有《诗经》、《墨子》、《孟子》、《尸子》、《管子》、《庄子》、《楚辞》、《左传》、《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尚书》、《国语》和《山海经》等;

第二阶段为约公元前100年到100年,包括《史记》、后期古典文学、杂家散文以及其他文本;

第三阶段为公元100年到600年,包括类书、文选、对原典籍的注疏、早期传奇、山水游记、宗教历史、地理起和杂文;

第四阶段为公元600年到11世纪,包括官方修类书、早期小说、散文、游记和文物作品。

第一阶段构成了神话文本的最早岩层,第二阶段成就了不少神话作品和转瞬即逝的神话,第三和第四阶段可以被称为“守护的时代”。

中国上古神话溯源: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

中国上古神话的分类

根据神话分类的一般理论,中国上古神话可以按以上四种方式进行分类:

一、按历史形态:可以把神话分为原始社会神话(即原始神话)、奴隶制社会神话(即帝王天命神话)和封建社会神话;

二、按功能:可以把神话分为祭祀礼仪神话、解释性神话、巫术神话和物占神话;

三、按性质:可以把神话分为原生态神话、次生态神话和再生态神话;

四、按内容:可以把神话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等。

中国古代神话很庞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神话不像希腊神话那样成体系,有神谱宗族关系,而是各自为营,或者说,毫无关系。中国神话主要是产生于祖先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不但心神就神之间的界限不清楚,而且由于祖先崇拜,所崇拜的对象不同,不同的部族所崇拜的祖先也不同,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普遍的神性,以及处于核心地位上的主神。

中国古代神话里的英雄人物并不输于希腊神话里的诸神,按其丰富性来说,足以提供“史诗”所需的资料素材,可遗憾的是,中国并没有一部史诗遗留给我们。其中最大的原因恐在于,那时没有伟大天才的诗人如所谓荷马、瓦尔米基之流以集合之融洽之;而另一小部分的原因,则在于中国的大学者如孔丘、墨翟之流,仅知汲汲于救治当时的政治上社会上道德上的弊端,而完全忽略了文学资料的保存的重要。因此,中国没有史诗,只有神话。

无论是希腊神话还是中国神话,都有战争,都有灾祸,都有骚乱不安。

中国上古神话溯源: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

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是回答世界如何起源、人怎样诞生的神话。由于神话的内容追溯了世界的形成,因而创世神话又称天地开辟神话。创世神话是世界民族神话中的一个普遍主题,各民族几乎都有创始人化,但发展是否充分记录,是否详细却很不一致。

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是盘古。最早的记载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中:“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其后,南朝萧梁的任昉所著的《述异记》中,盘古身体化为天地万物。再其后的《五运历年纪》中对此又进一步扩展:天气蒙鸿,首生盘古,其垂死化身为宇宙万物。关于盘古最早的形象见于《广博物志》和《乩仙天地判说》,传说盘古龙首蛇身或人面蛇身。

中国古代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淮南子》认为人类生于气;《三五历纪》中明确记载,浑沌初开前孕育一万八千载的盘古就是地球上的第一个人类;稍晚一些的《风俗演义》(公元2世纪)则认为是女娲抟土而为人。

其中以“女娲造人”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女娲和盘古一样,都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神。传说女娲炼五色神石补天,每天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化生世间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关于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在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用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后来女娲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她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女神。

中国上古神话溯源: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

洪水神话

关于神赐之文化福祉的大多数神话都存在于《山海经》中。比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的神话,都反映了古人在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

灾难神话中以洪水神话居多,流传最广的是“女娲补天”的传说,在上古奇书《淮南子·览冥训》、《列子·汤问》上均有记载。其次是“共工怒触不周山”。早期,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并无交集,不但没有共工、祝融、不周山等关键字,对于世间天塌地陷、发生灾难的原因,也没有明言记载,语焉不详。根本没有提到因为共工怒撞不周山而引发女娲炼石补天的事,可见在先秦远古时期“女娲炼石补苍天”和“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故事。后来,是由东汉学者王充把“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焊接到了一块。并且在他的著作《论衡·谈天篇》中,完善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背景原因,解释了“女娲炼石补苍天”中缘何天塌地陷、发生灭世灾难的理由,至此,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融合成了一则救世神话。

除了这两则洪水灾难神话之外,还有“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

屈原在《天问》中说,鲧因怜悯世人遭厄于大水,盗天帝的息壤,以求治水,因这一自我牺牲行为而被处决。而《尚书》中的《尧典》和《洪范》则把鲧描绘成一位罪犯,而非救世的角色。

大禹是鲧的儿子,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十三年,耗尽心血与体力,最终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中国上古神话溯源: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

英雄神话

英雄神话是神话分类中的一个复杂问题,中外学者的认识也不一致。关键是对英雄的理解,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所根据神话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如果我们从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上古神话的具体特点出发,同时参照西方神话中英雄和英雄神话内涵的演变过程,那么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英雄,主要是指那些为了达到崇高的目的,而以超凡的魄力和勇敢以及顽强不屈的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创造辉煌业绩的神或半人半神。由于他们面对的困难十分巨大,往往也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牺牲,所以他们斗争过程充满了悲壮的气氛。

夸父追日是一则著名的英雄神话,见于《山海经》,除此之外未见于其它先秦典籍。汉代以后,《列子·汤问》《淮南子》有所涉及,但不仅记录时间较晚,文字也叫简略内容,皆不出《山海经》所及范围,所以在文献价值上也不能与《山海经》同日而语。

精卫填海也是一则著名的英雄神话,同样见于《山海经》。除此之外,不见于其它先秦典籍。汉代以后有的著作,据传闻进行创作丰富,故事虽有发展,但却失去了原始神话的特征。

中国上古神话溯源: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

小结

由于年代久远而逐渐失传,由于古代文字繁难,书写工具不便,史前神话完整流传下来的较少。

《诗经》是神话传统中的最早文本。其中一些诗歌,叙述了数种主要的神话主题,比如洪水神话、玄鸟生商神话等等。古代的“三皇五帝”,秦汉以前,本是一个神话传说的中心,而司马迁认为那些百家之说,“其言语不雅驯”,删去许多材料,组成《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因而许多神话都被历史化了,这是很可惜的。

《山海经》所提供的神话空间图示及其所反映的观念具有十分珍贵的文献价值,它不但使难以想象的神话世界,空间变得了可以理解,从而为认识神话的时空背景提供了根据,而且为研究神话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参考文献:

[1]木心.文学回忆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郑振铎.文学大纲[M].商务印书馆.2015

[3]游国恩 王起 萧滌非 季镇淮 费振刚.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梅维恒.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M].新星出版社.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