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之母或为“客串”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高祖斩蛇起义的故事,说是刘邦押解壮丁到郦山,半路遇上大蛇将其斩成两段,后来有老妪夜哭,声称大蛇为白帝子,为赤帝子所斩,后人引之为起义灭秦的征兆。

刘邦的这段记载与《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之徒“大雨失期”的记载相似。比较可以发现有两处相同,陈胜、吴广及刘邦都是迫不得已造反,另外就是陈胜、吴广起义地是大泽乡,刘邦则是在丰西泽,两地都有一个“泽”字。聚水之地为“泽”,这种地方多是草木丛生,雾气蒙蒙,为双方“演出”埋下了伏笔。

为了赢得人心,陈胜、吴广借着这草木丛生的大泽玩弄出“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的伎俩,刘邦则精心设计了一出“斩大蛇”的大剧。

首先,刘邦先派出一个人到前方布置好场地,“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这“一人”应该是跟随刘邦的心腹,从一个“令”字可以看出这是精心设的局。这“一人”走在最前面,因为刘邦喝醉了酒,其他人只能慢悠悠地跟他走在最后面。

接下来,“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这“一人”惊慌尖叫着跑过来说,“不好了,前面有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太可怕了,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时候,刘邦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好怕的!”走到前方,将大蛇斩成两段。斩蛇之后,刘邦自己又走了数里路,躺在路边睡着了。

从此处可以看出,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众人亲眼目睹刘邦斩蛇,现实中可能是作为前导的那“一人”配合刘邦演了一出好戏,当他“惊慌”跑来的时候,刘邦假装到前方“斩蛇”,他就负责进一步渲染大蛇是何等可怕,阻吓众人前行。刘邦则跑到前方一处空地,拿起宝剑,“乱砍”一顿,口中可能还要装模作样地说出“孽畜,吃我一剑”之类的壮语。

由于是在晚上,大泽中又有雾,周围都是一人高的草丛,后面的人看不真切,但刘邦的“杀喊声”却能听见,加上之前向导的渲染,后面的人更不敢向前。向导估摸刘邦已经走了数里之后,才鼓动后面的人一块到前面去看看。于是,另一位演员就上场了。

场景切换到一位老妪在前方不远处痛哭,再一次向后来的人灌输这样的信息:此处确实有一条大蛇被斩,而且大蛇是白帝子,斩白蛇的是赤帝子。刘邦安排这位老妪有何目的?关键就在“后人来至蛇所”和“人乃以妪为不诚”的语句上,因为根本就没有大蛇,后来的人走到前面一看,没有蛇就会产生质疑,安排“老妪夜哭”就顺理成章,虽然后来人还是认为老太太在说谎,不过关于“刘邦斩蛇”之事有了一丝确信,接着这位老太太突然就不见了,使内心确信得到进一步加深。这又是怎么回事?这极有可能是在后来人质疑老太太时,她钻进草丛藏起来了。

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对他们的事迹可能早有耳闻,认识到起义之事必须有两项必要条件,一是“人”,一是“信”。而最有可能揭竿而起的有两类人,一是戍卒,如陈胜、吴广两人所带的队伍;一是徒众,如刘邦带领的到骊山的队伍。因此,刘邦效仿陈吴两人的鬼蜮伎俩,上演了类似的一出“解纵所送徒”的义举。而“信”则很难达到,“信”必须“威众”,令众人信服心服,“斩白蛇”起到了这样的效果——“诸从者日益畏之”,陈胜、吴广的伎俩则起到的效果——“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