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王振:全球產業鏈格局不會逆轉,最大變化將是中國企業走向全球

記者 樊旭

在新冠疫情衝擊下,跨國運輸受阻,多國生產活動中斷,部分跨國產業鏈的運轉不得不按下暫停鍵。相對而言,中國製造業在此次疫情中表現較好,凸顯了門類多、供應鏈齊全的優勢。

與此同時,“去中國化”、“製造業迴流”的呼聲在一些發達國家再次高漲。出於產業鏈安全的考慮,部分美日政客提出,應向本國企業發放財政補貼,以鼓勵其從中國撤資。

對此,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表示,日美政府欲斥資補貼企業撤離中國這種做法不可能全面奏效。中國不僅有超大的市場需求,還有物流及產業鏈配套的巨大優勢,跨國公司是產業鏈全球分工的積極推進者,他們不可能放棄巨大利益,逆規律而行。

“但凡是靠補貼生存發展的企業,往往內在動力、競爭力會逐漸弱化。”王振說,“通過補貼手段促進‘製造業迴流’,這個製造業可能是低效的,沒有競爭力的。”

王振表示,疫情對全球產業鏈的破壞是暫時的,不可能逆轉產業鏈全球佈局、全球分工的大趨勢。後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最大的變化可能是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向跨國公司升級。

不過,王振提到,中國在製造業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如關鍵核心零部件、關鍵核心技術及工藝、關鍵核心材料等方面,對國外的依賴依然很大,短板明顯,未來要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來補短板。

以下為專訪實錄,經界面新聞編輯整理:

界面新聞:近兩年來,美日等國一直在鼓吹“製造業迴流”,成果如何?

王振:現在跨國公司的產業鏈佈局,國界越來越淡化,這是全球化發展的結果,也是一種經濟規律。美國和日本官方最近兩年一直在提“製造業迴流”,但實際效果並不明顯,在有些領域甚至還在進一步向我國和東南亞地區流動。

界面新聞:具體來看,外資在哪些領域進一步向我國投資?

王振:這兩年我國吸引外資仍保持正增長,東南亞國家增長更快一些,表明跨國公司仍在繼續投資佈局,比如特斯拉就是典型案例。

這些領域主要集中在我們大力推進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新材料。

這是因為我們的優勢很明顯:一,我們有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和各個重大產業完整的產業鏈體系,綜合配套力很強,技術進步快,而且面向全球;二,我們擁有龐大且勤勞的產業工人隊伍,而且這支隊伍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三,我們擁有龐大的仍在快速增長的國內市場優勢,在吸引全球資本、技術和人才中仍然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

界面新聞:這次新冠疫情醫用物資短缺令美歐等發達國家從上至下都意識到製造業的重要性。美日政府在這個時候又提“製造業迴流”,甚至貼錢讓企業離開中國,這個政策能奏效嗎?

王振:這個政策是不可能全面奏效的。一方面,這些國家本身是全球化的最大得益者,他們的跨國公司是產業鏈全球分工的積極推進者,他們不可能放棄巨大利益,逆規律而行。

另一方面,通過補貼手段促進“製造業迴流”,這個製造業可能是低效的,是沒有國際競爭力的,況且他們現在都缺乏熟練勞動力。但凡是靠補貼生存發展的企業,往往內在動力、競爭力會逐漸弱化,這在中國也是如此。而且如何讓補貼有效,在“政府之手”那裡,往往也是個難題。

界面新聞:未來如果有企業要離開中國,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中國要如何做留住外資外企,或進一步吸引外資外企?

王振:一些外資企業離開中國,是很正常的,有的是因為它在中國逐步失去了競爭力,有的是因為中國這些年商務成本上升,它要選擇更有成本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投資發展。我們自己的一些企業這些年也在投資“一帶一路”地區,甚至發達國家。

外資外企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我們要繼續深化對外開放,按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推進全面開放,並仍要積極以開放促改革,建設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促進要素自由流動,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讓外資外企能自由進來,也能自由出去;外資內資一視同仁,鼓勵和支持外資進入我國更多的產業領域;要加強和完善市場經濟法制建設,保護外資外企的合法利益和經營管理活動;要做好外資外企服務工作,包括他們的人才流動、融資需求、技術平臺等。

界面新聞:全球產業鏈被疫情影響甚至破壞已經在所難免。您預計,未來全球產業鏈會發生什麼重大變化?

王振:全球產業鏈被疫情影響甚至破壞是短暫的,但產業鏈全球佈局、全球分工的總趨勢是不會改變的。從國家安全角度,一些國家會在一些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領域或核心競爭力領域採取一些保護或促進迴流的措施,或者更加積極地採取一些吸引外資的措施。

我認為,未來全球產業鏈最大的變化,可能是中國的企業走向全球,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甚至更多進入美國、歐盟、日本等,可能會帶來全球產業鏈的空間重組和格局變化。

界面新聞:從這次疫情來看,中國製造業產業鏈還有什麼不足之處?未來要如何補短板?

王振:中國製造業產業鏈中的高端環節,或者說關鍵核心零部件、關鍵核心技術及工藝、關鍵核心材料,對國外依賴仍很大,短板明顯。

未來既要進一步開放引進,並做好知識產業保護,吸引行業頂尖企業到中國發展,厚植產業鏈的高端環節;更要堅持自主創新,大力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力建設。要堅持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以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為抓手,促進產學研緊密合作。政府要搭建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平臺,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領軍隊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