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葬花”有現實對應嗎?蘇州歷史上還真有一個葬花人

林黛玉“葬花”有现实对应吗?苏州历史上还真有一个葬花人

黛玉葬花

说起《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 ,红迷朋友们没有不熟悉的。这一章写在书中第二十三回。原文是:“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林黛玉道:‘搁在水里不好,······那犄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由于林黛玉父母双亡,寄居在贾府的外祖母家,每每有身世飘零之感。看着眼前的落花满地,一片狼藉,不免自怨自艾,因此一边葬花一边悲吟其《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可如果要问:林黛玉“葬花”有现实对应吗?苏州历史上还真有这样一位葬花人——他就是明代大名鼎鼎的书画家唐伯虎。唐伯虎(1470-1524):名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号“桃花庵主”。是明代成化——嘉靖年间人。据《唐伯虎全集》卷二载:“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谴一小仆一 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又曾作《花下酌酒歌》。现将唐伯虎的《花下酌酒歌》作以节录:

林黛玉“葬花”有现实对应吗?苏州历史上还真有一个葬花人

手把花锄偷洒泪

“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昨朝花胜今朝好,今朝花落成秋草;花前人是去年身,去年人比今年老。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谁得知?天时不测多风雨,人事难量多龃龉;天时人事两不齐,莫把春光付流水。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老不重来;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而林黛玉的《葬花辞》中则有:“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桃李明年能再发, 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 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阅后得知:两人惜花、怜花,并借花写人的手法如出一辙......不但这里,从唐伯虎的《桃花庵歌》和林黛玉的《桃花行》上亦可看出两人的相似。比如唐寅的《桃花庵歌》中有:“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而林黛玉的《桃花行》中则有:“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林黛玉“葬花”有现实对应吗?苏州历史上还真有一个葬花人

劳燕分飞

由此可见:“曹雪芹”笔下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明显地吸收并借鉴了唐伯虎诗歌的写法。不但如此,从这里我们还可联想到“金陵十二钗”与明代东南籍(包括苏州、扬州、金陵)文人的一层对应......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东南一带自两宋以来的文人荟萃,特别是自南宋时期随着我国政治中心的南移,迅速带动了江浙一带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历经宋元明清,这里不但人才济济,科场状元辈出,更是明末东林党和复社文人的聚集地。特别是自崇祯十七年(1644)大明亡后,在长达近二十年的明清更替之际,更是涌现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复社文人出身的思想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但追随南明流亡政府投入了当时“反清复明”的时代洪流之中,还在南明流亡政权相继覆灭之后,坚守民族气节,不与清朝统治者为伍,被后世称为“南明遗民”...... 所以,笔者以为:在《红楼梦》小说故事背后所隐的“野史”一面,不应仅局限于清朝康、雍交替之际的皇家内斗,还应涵盖明、清之间的时代更替......

参考资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甲辰本

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

《红》海无涯,欢迎评论、转发、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