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室之中 氣象萬千--陝西--陝西--地方--首頁

秦嶺山脈藍田猿人站立的“身影”,灞河兩岸半坡人的一縷縷炊煙,龍崗寺遺址120萬—10萬年間古人類的庇護所……漸漸地,史前石器時代人類文明的曙光在秦嶺上空愈發明亮,愈發色彩斑斕。於是,人類圍繞秦嶺山脈的歷史演進與脈絡也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2017年以來,為了彌補秦嶺中西部地區舊石器時代洞穴類型遺址發現的短板,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4家單位組成的研究團隊以探尋更新世洞穴遺址為導向,在秦嶺南麓和巴山北麓的漢中盆地展開專項調查,在漢中南鄭區梁山鎮南寨村附近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疥疙洞遺址,並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2018年至2019年對該洞穴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這次發掘帶來了驚天的發現,在疥疙洞遺址中發掘出眾多古人類活動遺蹟和遺物。

27平方米大約相當於現在普通家庭的一個臥室,但是在秦嶺中的27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考古工作者發現古人類遺蹟遺物萬餘件。

“在秦嶺地區首次發掘出土早期現代人化石及共生的小石片工業類型的石器製品,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假說提供重要的考古學證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王社江說。

不起眼的石器背後

記錄著人類早期難以想象的繽紛畫卷

中國及東亞地區的早期現代人是演化自本土古人群,還是自非洲遷徙而來?中國南北過渡地帶秦嶺地區舊石器時代石器工具的製造和使用者是誰,他們的體質特徵和生存背景如何?秦嶺地區的舊石器文化發展演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在秦嶺深處從事30多年舊石器考古發掘的王社江說:“這些事關秦嶺地區舊石器考古學研究的重大課題,有賴於考古材料的新發現和持續深入的研究。在那些色彩各異、不起眼的石器背後,記錄著人類早期難以想象的繽紛畫卷。”

1995年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通過20多年不懈的努力,在秦嶺地區共發現舊石器遺址400餘處,採集和發掘出土不同時期的舊石器製品20餘萬件。已發現的遺址以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為主,洞穴遺址僅有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洛南龍牙洞遺址。

為了彌補秦嶺中西部地區舊石器時代洞穴類型遺址發現的短板,2017年以來,研究團隊在秦嶺南麓和巴山北麓的漢中盆地開展了以探尋更新世洞穴遺址為導向的專項調查,重點調查了漢中南鄭區龍崗寺遺址所在地的梁山及其周邊地區,在南鄭區梁山鎮南寨村附近新發現疥疙洞遺址。

疥疙洞遺址位於梁山餘脈、漢江右岸第三級階地上,龍崗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西北約3公里處。洞穴朝向西北,調查過程中發現豐富的石製品和動物化石。由於早年曾有村民居住洞內,致使部分原生堆積被擾動、破壞並搬運至洞口。特別是近年來,因農業綜合開發過程中建成的小水庫蓄水,導致洞內堆積不時被庫區上升的水位所淹沒。鑑於存在嚴重的文物安全隱患,2018年至2019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和南鄭區龍崗寺遺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聯合組隊對該洞穴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27平方米發掘出萬餘件古人類遺蹟遺物

1×1平方米探方27個,共計27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遺蹟,出土人類化石、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等遺物萬餘件。

據王社江介紹,疥疙洞遺址地層堆積厚約1.6米,可劃分為13層,其中第3—10層為舊石器時代文化層。根據地層關係、堆積特點及初步的光釋光測年結果,古人類利用疥疙洞的過程可劃分為三個時段:

第一期遺存為第10—9層,出土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100餘件,遺物分佈較稀疏。該時段人類僅偶爾在洞穴活動,絕對年代為距今約10萬年左右。

第二期遺存為第8—6層,出土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1400餘件,遺物分佈較密集。該時段是人類在洞穴活動頻繁的時期,絕對年代為距今約7萬—5萬年。

第三期遺存為第5—3層,發現人類活動面1處、石器加工點3處、火塘2處;出土人類化石、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等遺物萬餘件,遺物分佈十分密集。人類活動面位於第4層以下,具有明顯的踩踏面。第5層下洞口處亦見有1處火塘,以火塘為中心分佈有較多的石製品、動物化石和燒骨。“第三期地層出土石製品1500餘件。該時段是人類活動的繁盛期,洞穴被人類作為居址長期利用,絕對年代為距今約3萬—1.5萬年。”王社江介紹。

秦嶺地區有本土古老的人群

“疥疙洞遺址,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中罕見的、保留了距今10萬—1.5萬年期間人類化石和豐富文化遺存的洞穴遺址,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王社江說。

疥疙洞遺址發現的人類化石,具有典型的早期現代人特徵,為研究秦嶺地區晚更新世晚期的人類體質特徵、現代人在中國境內的擴散與時空分佈提供了十分關鍵的材料。

疥疙洞遺址中發現的石器,是共生關係清晰的早期現代人化石和華北小石片石器工業系統的石器,它們的製作和使用者應是生活在疥疙洞附近的早期現代人。小石片石器工業是華北地區自舊石器時代早期以來長期流行的、由中國本土直立人創造的石器工業。從直立人階段到早期現代人階段,中國石器的類型和製作技術並沒有明顯的轉變,這充分表明該地區的早期現代人可能演化自本土古老的人群。

疥疙洞遺址填補了秦嶺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類型居址的空白,發現了豐富的古人類活動遺蹟和遺物,其石器工業面貌與本地區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的石器工業面貌基本一致,也與龍牙洞遺址的石器工業面貌接近,與本地區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階段曠野遺址中常見含阿舍利類型器物的石器工業面貌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些對研究秦嶺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工業面貌、人類技術行為方式、舊石器文化發展及演變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秦嶺中西部地區既往發現的晚更新世動物化石數量很少,疥疙洞遺址出土有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的動物化石,且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極大地豐富了秦嶺地區晚更新世的動物化石材料,為研究該時期動物種群演變、人類生存環境背景等也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