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真的那麼可怕嗎?我們究竟該給它一個怎樣的詞性呢?

俗人不裝


“慾望”並不可怕,不分男女老幼,生下來即會有之,有的屬於本能,有些則是意識。例如人生下來,即會餓,餓了就要吃,這就是“慾望”的一種,曰“食慾”,難逍能說“食慾”可怕嗎?顯然不可以。

“慾望”不僅不可怕,從唯物辯證主義看人類“慾望”。人類如果拋開了“慾望”,歷史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人類歷史所以前進,靠的是人民大眾,而人民大眾所以推動歷史前進,背後的“動機”,則是為了改善自己的一切,追求美好的社會,因此滿足人民大眾“慾望”才是“動力”背後的“動機”。

因此“慾望”不僅不可怕,也是人人為生存,追求美好的未來,既正常,也無可非議。當然,必需承識,人除了自然屬性,與動物沒什麼區別。但人的社會屬性讓人懂得何為對錯是非?,為什麼要遵守社會公德,國家的法律規?。

“慾望”人人有,更要會控制,合理正當,皆為正常,也受法律保護。“慾望”無度,永無滿足,顯然大錯。或將自己幸福,建築在他人痛苦上,則要受遣責,非議,必要時要追刑責。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才對。

“慾望”屬中性詞語。


老兵4200


慾望究竟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關鍵在於慾望的內容與指向。

當慾望的指向只是為了自己,內容只是為了物質,即,所有的慾望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此時有一個詞叫——慾壑難填。當人為了自己私慾,不折手段之時,“慾望”是非常可怕的,因為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就好比饕餮,永遠也喂不飽一樣,長此以往,只會讓自己墮入深淵,誤入歧途。

當慾望的指向是利他,為了他人,為了大眾,內容不僅僅是物質,更富有精神提升,此時的慾望是美妙的,它不僅不可怕,還非常值得稱頌與傳承。正如2500年前,孔子為了中國文化的薪火傳承,為了亂世謀求一分淨土,奔走呼號,當時他的慾望是需要我們萬世永存的。

慾望本身並無好壞,只在於擁有慾望之人如何選擇。沒有基礎的慾望,人不可能安然生存。需要即是需要。馬斯洛曾言:人有五大需要: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適度的慾望需求促進人不斷進步,過度氾濫的慾望需求可使人萬劫不復。


陳一心談身心靈康復


慾望確實是可怕的,舉個簡單例子,我喜歡你但我們不可能在一起你也不認識我,於是我心裡想,你只要知道我的名字,我這個人就好了;而你知道我的名字後,我也不會知足,我只會要求的更多,我還要我們做好朋友,我要你眼裡有我,要你身邊最好的朋友是我…人的慾望是不知足的,我們缺少什麼,就越想獲得什麼;

至於該給什麼樣的詞性,它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詞性,我覺得沒必要想的太多,君子有道,我們活著都應該有自己的底線,(譬如有的人想賺大錢,從而走上不歸路,販賣毒品人口等,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在不觸犯法律法規的基礎上,一個人有慾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