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股票越跌越要加倉”,這是為什麼?

太多的不該


這個觀點太過籠統,我能理解提問者的意思,“股票越跌越要買”是有前提條件的。分析在何種條件下,股票越跌越要買前,我們先得理解,買股票最基本的原則——不要虧錢。因為一旦虧錢,人的心理就會影響判斷和行為。

如附圖所示,行為經濟學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他們的“前景理論”裡,構造了一個價值函數曲線,描述了人們對於收益的非線性反應:在盈利的時候,函數體現的二階性質是厭惡風險;而在虧損的時候,函數體現的二階性質是偏好風險。賬戶是否虧損成為人們風險偏好和風險厭惡的分界點。所以,巴菲特說過,投資的第一原則是永遠不要虧錢,第二條原則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規則。

因此,今天這個問題的前提,是投資人採取的是穩健投資法。

首先,穩健投資要求每次建倉最好控制在資金池10%以內,而且入市時,股市正在上升行情,並且並非高位,比如當前A股就正好符合。

其次,選股應價值投資,有基礎面支撐,市盈率合理。切忌跟風追遊資股、消息股,並且股價並未創新高。放眼當前股市,這樣的股票並不少。

最後,如果股價上漲實現盈利,則設定止盈點,不可貪婪,落袋為安。

在以上穩健投資基礎上,如果基本面沒有變壞,股價卻莫名下跌,或者大盤不景氣導致個股跟隨大盤下行,都不用慌,這個時候就該“越跌越買”,股價每下跌10%,就加倉一次,每次加倉都控制在資金池10%,以拉低建倉成本。比如,以每股10元買入股票A1000股,成本就是10元,結果下跌了10%,則再買入1100股,成本是9元。兩次合計買入2100股,成本降低為9.47元,也就是說股票A反彈時,只要回升到9.47元,你已成功解套。所以,只要在穩健投資基礎上,越跌越買,就在不斷降低建倉成本,後期股價迎合基本面回升(不可能同等基本面只有該股不漲),或者大盤迴暖(如遇熊市操作另論),很快就能解套,實現盈利。同樣,盈利後,要分批次減倉,最終在達到止盈點前,只留下10%的倉位,這個時候就叫“越漲越賣”。



白天給我火眼金睛


股票越跌越要加倉,這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理論,這個理論有一個非常要命的前提,那就是你的錢足夠多,甚至是無窮多,如果真的是那樣,你的錢足夠多,你也就不用炒股了,早就享受生活去了。

每個人的本金甚至是機構的本金都是有一定額度限制的,而我們絕大多數散戶的本金應該是在50萬元以下,在這種有限的資金額度內,我們是無法做到股票越跌越加倉的。之所以股票下跌而加倉,主要是第一買點選擇不正確,通過加長的方法來攤薄成本,以後依靠反彈解套甚至獲利,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知識。

但在實際的操作中,股票處於下降通道,股價節節下挫,這個時候你很難捕捉到股價的拐點,一旦你加倉在半山腰,那麼你的倉位就非常重了,這個時候股價繼續下挫,你就會重倉,甚至是滿倉套牢,即便是真正的拐點到來,你也沒有能力再去加倉了,所有的反彈都是為了解套,最好的結果就是白忙活一場,而絕大多數人都處於虧損的狀態。

股票下跌加倉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操作,但加長的比例和加長點位的選擇非常具有科學性,是檢驗一個交易者是否是成功交易者的試金石,也是交易中比較難以解決的一個問題,對於這種操作,一般人要慎之又慎,不能盲目的相信邏輯上的推理。


小散李大鵬


有人說“股票越跌越要加倉”的原因在於哪方面?不知道這樣說有沒有什麼前提,但總的來說還是比較不負責任的。前提我們需要考慮的是:

  • 資金量支撐:越跌越加倉,是有自信股票一定會有底、並且會觸底反彈,可惜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底,只能不斷的越跌越加,但是這一路補到底部,至少需要有充足的資金做支撐,不然還是有可能補完在半山腰了,而且倉位還得做好控制;

  • 對左側交易理論和實戰有豐富的經驗:越跌越加倉,說明股價還沒有走勢明顯的上升趨勢,多是在股價調整到一定水平之後,提前進行佈局,也就是左側交易者比較擅長的方式;

  • 基本面分析水平:既然有了越跌越加倉的準備,說明對股票的調整還是有長時間的預估的,那對於這種中長線的股票,公司基本面將會是比較重要的支撐,如果公司是有問題的,股價又隨之不斷走低,這是符合價值投資理念的,這樣的股票越加倉只會令自己越被動了。

所以,“股票越跌越要加倉”,這個一定是考慮好這樣做的前提是什麼,而不是盲目的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