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年輕人到底理不理財

當代中國年輕人到底理不理財


回顧去年11月尼爾森發佈的《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裡有兩組令人心驚的數據:

“年輕人平均債務收入比41.75%。”

“近六成工作90後擁有實質性欠債。”


當代中國年輕人到底理不理財


數據來源:尼爾森,《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2019年11月

當代中國年輕人,真的不理財麼?

也許,同一則報告中另一些被有意無意忽視的數據會改變人們的看法,比如:半數年輕人只使用信貸作為短期資金週轉,並當月還清;6成學生和近8成年輕上班族每月能顯著存下錢。它們似乎印證著另一個與大眾印象相左的可能:當代年輕人,其實遠沒想象中的那麼“敗家”。

當代中國年輕人到底理不理財


數據來源:尼爾森,《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2019年11月

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叫“證實性偏見”,大意是當人們有了主觀立場後,會傾向於相信那些吻合自己預設的證據:那些已經認定年輕人“不靠譜”的長輩,往往會更關注關於年輕人欠債相關的負面信息,也更容易相信當代年輕人從不理財。

然而,已與社會深度結合的移動互聯網會將眾多零散的數據及個體匯聚而成,還原出我們可能並未留意的真相。例如,支付寶的數據就顯示,90後首次開始理財的平均年齡是23歲,足足比父母輩第一次接觸理財早了10年。

這可能才是更符合邏輯的現實:對當代年輕人而言,理財並不是像父輩那樣,是成家後的錦上添花;而是他們達成人生既定目標路上的必要條件(他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日常)。

家庭到個體,理財觀念悄然改變

在過去,社會對於理財的印象更多是來自家庭的積累。我們見慣了原本三代同堂的家庭,在前所未見的社會高速發展機遇中,快速完成家庭財富的積累和增長,從買房買車,到多樣化的財產配置; 而不曾經歷過物資匱乏年代的新一代年輕人,他們對於理財的觀念還和長輩們一樣麼?

至少有一種壓力被順延並放大了。2004年,北京和上海的房價收入比分別為7.71和9.97;而15年後的2019年,依據貝殼找房的報告,這一數據分別變成了22.5和17.5。因此也有人說,快速上漲的房價正讓年輕人變得佛系和不再積極進取。

但更大的改變來源於他們所經歷的社會改變:因為所處富足年代,他們對於物質及消費的觀念本就發生了改變;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社會的流動性被進一步的放大和加強,人們的視野不再侷限於城市甚至國內;還有年輕一代對個性的推崇,也讓他們不再習慣集體的蔭庇,更渴望實現個人的成功。

簡而言之:他們追求財富的動力更強,但他們遇到的壓力和挑戰也更多,他們必須更加積極的思考、更獨立自主的去實現個人的財富升級。

這也帶來了當下理財市場的改變,從傳統“聚沙成塔”式的銀行儲蓄和債券、到“風口飛豬”的股票,再到當下貫穿於人生各個階段的各類基金產品,每一個階段的理財市場都反映著當時那個年代的群體理財觀。

騰訊理財通公佈過一個很有趣的數據:該平臺養老基金用戶中,80後、90後的用戶數量竟分列各年齡段第一和第三位。與之相對,62.8%的80、90後用戶平均理財收益率低於5%,主要傾向低風險的固定收益產品。

這說明一種現實:當下的年輕人絕對不乏理財的意識和興趣,但他們投資理財的強烈慾望與實際理財技能的不足,才是困擾他們的主要矛盾。基於此,在線理財教育這個全新的行業應運而生並飛速發展。

提升“財商” 更迫切

長投學堂是國內最早開創的在線理財教育平臺,也是最早明確提出“理財意識啟蒙”理念的平臺。從2011年創立起,長投學堂作為探路者,不斷摸索當下年輕人的喜好和學習習慣,並培養大眾更加正確的金錢觀和財富觀——也就是“財商”。

在中國,大部分家庭只熱衷於為孩子提升“智商”,以便將來找一份“穩定的好工作”,並認定這將帶來收入和生活的保障。對這一點,20年前將“財商”一詞引入中國的暢銷書《窮爸爸,富爸爸》提出一個頗為重要的論點:努力提升專業技能,並不會理所當然地帶來財富和舒適生活;相反,理財、投資教育中的思考與反省,倒會給一個人的方方面面帶來積極的改變。書中反覆提及的“勇氣”“獨立思考”“長遠規劃”“主動學習”,都是“財商”教育的關鍵詞,卻是傳統的“智商”教育裡鮮少提到的。

這也與長投學堂的理念不謀而合。2019年,長投學堂發佈了首份《互聯網理財教育白皮書》。白皮書中提到,在近5000人的抽樣調查中,91%的人將理財技能的提升視為最迫切的學習需求。這一比例,甚至顯著高過了職場、外語和互聯網等技能。

當代中國年輕人到底理不理財


數據來源:長投學堂,《互聯網理財教育白皮書》,2019年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前輩勸說晚輩,“不要怕結婚、買房,等到那時,自然會學會開源節流,自然就有錢了。”這句話大致可以從正反兩方面理解:一方面,每個人都不缺乏理財的天生基礎;但另一個角度看,大部分國人仍在被迫著學習投資理財,並將理財直接理解為投資,甚至是步入焦慮期後,倉促間趕鴨子上架。

問題在於,投資不代表致富。當人們想著賺錢,卻沒有健全的理財思維和充足的能力支撐時,盲目的投機既沒有增加財富,更沒有反哺工作和生活;反倒出現了P2P頻繁爆倉、炒鞋炒到血本無歸的現象。

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曾披露:超過六成的個人理財用戶表示無法判斷理財產品的信息真假、難以區別不同理財產品;長投學堂的一則用戶調研也發現,超過3/4的個人理財用戶自我評價投資理財經驗不夠豐富。

巨大的錯位之下,無疑需要在其間彌合的社會力量。

開拓和深耕在線理財教育行業的長投學堂便是因此出現的。創始人之一楊樂說,長投學堂在創立初期的目標人群是高淨值用戶,但在2015年股市危機時,很多身邊的“理財小白”朋友打電話來和員工哭訴資產損失的經歷,這讓創始人們下決心改變了平臺的定位。

“我們發現,很多人貿然的進入股市只因鄰居或者朋友的一句話,他們對股市、對投資完全沒有任何概念。”

他們意識到,面向大眾的理財教育,其實是更加緊迫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