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調整情緒,您可以做這些事

幫孩子調整情緒,您可以做這些事

圖說:老師回覆抑鬱症孩子的手信 採訪對象供圖

  一名高二的男生,曾因抑鬱症休學、服藥,當週圍的人覺得他應該正在好轉的時候,長時間宅家的日子裡,他內心仍充滿苦痛——“我很矛盾,我喜歡看著周圍的人開心,但又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到那樣……我整天在家吃吃喝喝,就是一個社畜,家人都不喜歡我,我總有一種失落感,不管發生什麼……”男生將心事化作幾頁信紙,寄給了只在網絡聊過幾句的心理老師。沒想到,很快,老師的手寫信如約而至(見圖)。寫信人,是同濟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兼職心理諮詢師、12355上海青春在線公共服務中心諮詢師張雪華。

  少點不耐煩多溝通

  “其實很久沒有提筆寫信了。”張雪華說,她希望用筆尖的力量,讓迷茫的少年感受到溫暖。她坦言,雖然程度有差異,但是這幾個月,在熱線中表達過“看不到希望”“活得很累”的孩子,還有六七個。張雪華說,這些情緒問題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因為在親子關係中很難得到支持。面對孩子在抱怨,不少家長順口就說:“這件事和你有什麼關係呢?不要胡思亂想了!”有的父母雖然也已經帶孩子求醫問藥,但看到孩子症狀一時無法緩解,會忍不住唸叨,“你太不爭氣了”,或者乾脆採取迴避的態度,不再和孩子溝通。

  讓孩子覺得被“看到”

  “疫情期間,學生的活動空間受到限制,也處於社交的‘空當期’,比較內向、敏感的孩子更容易觸發一些情緒問題。”張雪華覺得,令人心疼的是,這些孩子往往特別懂事,非常在乎身邊所有人的感受。比如,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會在諮詢過程中反覆詢問:“老師,我說的會不會影響你的心情?”

  “你如此坦誠地向我們展示你對自己的反思,剖開最深的傷口,不僅讓我看到了你的勇氣,也看到了你的善良。”張雪華希望通過文字讓這名男生髮現,他也曾那樣努力過,自己並非一無是處,從而產生“力量感”。她坦言,“我們的家人和同伴也許做的並不夠,這也讓你有孤軍奮戰的感覺。”同時,她也鼓勵男孩,繼續利用好網絡資源,獲得專業的心理支持,“好協助你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好與你一起商量著找到行動起來的第一步”。張雪華強調,對於孩子們來說,被看見,被尊重,比什麼都重要。

  請用傾聽替代評價

  張雪華建議家長,面對孩子,尤其是容易自我反思的青春期少年,家長要敏感一些,從細枝末節察覺孩子的“牢騷”,這是他們向外界發出的求助信號;不要總是評價孩子的觀點是對是錯,他們渴望的,只是一個傾聽者;要努力去培養一些可以和孩子共同參與的愛好,例如運動就是不錯的選擇,既能增加親子交流機會,也能使體內產生多巴胺,讓自己快樂起來。此外,張雪華提醒,由於自控能力有限,青春期的孩子不宜依賴美食來排解壓力,否則反而容易誘發由飲食帶來的心理疾病。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