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 | 巴山夜雨話桑麻——北碚金剛碑!

尋覓 | 巴山夜雨話桑麻——北碚金剛碑!

金剛碑位置圖

金剛碑傳統風貌街區位於重慶縉雲山麓、嘉陵江畔,距北碚城區五公里,屬北溫泉鎮所轄。古時因其江邊有巨石入江心而得名金剛碚,又因縉雲山上有一塊碑形巨石,上有唐人題刻的“金剛”二字而得名金剛碑。

尋覓 | 巴山夜雨話桑麻——北碚金剛碑!

金剛碑石


金剛碑兩面環山、嘉陵江與金剛溪交匯。有一條溪流自西南向東北流入嘉陵江,街區和建築沿溪流修築,依山就勢、臨水而居。地處山水交融之處的金剛碑,氣候宜人,雨水充沛,尤以夏秋之交為甚。

尋覓 | 巴山夜雨話桑麻——北碚金剛碑!

白廟子卸煤碼頭

金剛碑歷史上是繁忙的煤業貨運驛道和水碼頭。在民國和抗戰期間,眾多的政府機構、學校及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實業家遷來此地工作、生活。金剛碑既是一處古鎮、古村落、古碼頭,也是“盤龍式”傳統山地街區的典型範例,還見證了抗戰時期的崢嶸歲月。如今的金剛碑傳統風貌街區不僅景色優美、人文厚重,周邊還遍佈學校、公園、博物館、寺廟、古道、名人故舊居等。


導讀

傳統風貌街區是指彰顯傳統風貌特徵的集中成片建築或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街巷,其空間格局、景觀形態、建築樣式等較完整地體現了地方某一歷史時期地域文化特點。傳統風貌街區是悠久的城市歷史文化見證,記錄了清晰的城市發展文脈,承載了厚重的城市人文情感,彰顯了不同歷史時期獨特的城市風貌。

尋覓 | 巴山夜雨話桑麻——北碚金剛碑!

街景

往昔崢嶸歲月稠

金剛碑興起於清代,繁榮於民國和抗戰時期,衰落於抗戰勝利後。在清代以前,金剛碑所在之地甚為荒蕪,唯有自然風貌,少有建築。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曾有“巴山楚水淒涼地”的感嘆。

金剛碑的歷史發展沿革經歷了三個時期:

一、清代初期,金剛碑始建。金剛碑在清代以前並無場市,但因其背靠的縉雲山南坡早有煤礦開採,本地有溪溝切入嘉陵江,沿溝谷便於砌路運輸,溝口地勢開闊、土地肥沃,適於聚落,遂逐漸成為煤炭貨運碼頭。清康熙年間,從縉雲山煤窯開採的煤炭首先用騾馬馱至金剛碑,然後用船隻外運銷售。隨著縉雲山採煤業的發展和運煤需求的日益增加,金剛碑水碼頭逐漸興盛。此時的金剛碑街區已初具規模,縉雲山山麓有道路,沿道路建有兩條人字街,七幫公所、金剛大廟等標誌性建築均已建成。清同治年間,金剛碑煤炭業興旺,騾馬成隊、帆檣如林,為馬幫、船幫服務的馬房、棧房等也逐漸增多,在此形成了以銷售轉運煤炭為主的繁盛集鎮,各行各業興旺發達,還成立了以炭幫、船幫、油幫、米幫、力幫、馬幫、牛幫為首的行業幫會,即“七幫公會”。

二、民國時期,金剛碑極為繁盛,此時的街區已形成姚家院子、熊家院子、鄭家院子等幾處規模較大的民居建築群,“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就是那一時期的真實寫照。極盛之時,金剛碑沿河兩岸的商店、貨棧等達百餘家,煤窯沿山排開,挑夫摩肩接踵,江岸帆檣如林,一派繁榮景象。

三、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北碚作為重要遷建區,當時有眾多的機關、單位、學校遷入,並在金剛碑興建房屋用於居住、辦公、辦廠、辦學等,再次促進了金剛碑街區的蓬勃發展。

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章伯鈞利用金剛碑山坡地勢,放置竹管從縉雲山引水入鎮,有效解決了生產生活用水難題,並於1939年在金剛碑籌建了“中央賑濟委員會利民皮革廠”。

1939年6月,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遷至金剛碑。

1939年夏,因躲避空襲,愛國實業家孫越崎將中福公司的四礦總公司員工及家屬等全部遷至金剛碑,並買下一塊坡地,興建房屋數十座,包括學校、醫務室、圖書館、招待所、防空洞等,用以安置員工,至1941年回遷重慶市區。

尋覓 | 巴山夜雨話桑麻——北碚金剛碑!

中福公司舊址

“國術大師”張之江創辦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於1940年遷至金剛碑。

1940年,陳立夫創立於南京的正中書局遷至金剛碑。

1940年12月,中央氣象研究所遷至金剛碑水井灣象莊,結束了三年多的居無定所。

1942年,著名學者梁漱溟將勉仁中學遷至金剛碑,並在金剛碑創辦勉仁書院。

1942年2月15日,中國第一座滑翔機機場在金剛碑建成。

除此之外,在抗戰時期,眾多學者大師也齊聚金剛碑,在此生活,開展創作和研究。

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在金剛碑出版了《中國史綱》第一卷、《中國史論集》第一輯,並常與郭沫若、柳亞子、田漢等大師共同吟詩、討論。

正中書局著名文學家謬崇群在金剛碑創作了三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散文集——《夏蟲集》《石屏隨筆》《人間百相》。

著名歷史和民俗學家顧頡剛在金剛碑主持邊疆語文編譯會,並主編《文史》雜誌。

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翁文灝與調查人員裴文中在金剛碑研究出“北京猿人”頭骨存在的證據。

著名生物學家楊鍾健在金剛碑發現了鳥腳龍化石碎片,這是重慶最早發現的恐龍化石。

抗戰勝利後,機關、學校、工廠等逐漸遷走,金剛碑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縉雲山眾多小煤窯被關閉,金剛碑水碼頭和貨運驛站也隨之消失。1981年,一場洪水導致金剛碑人口大面積遷出,金剛碑就此蕭條。


溪水猶唱古韻濃

金剛碑傳統風貌街區沿溪而築,金剛碑溪從縉雲山麓潺潺流下,終年清澈不涸,向東匯入嘉陵江中。溪流將金剛碑自然分成南、北、西三部分,並以此形成北街、南街和西街。三條古街交匯於金剛碑石拱橋處,也是金剛碑的中心,有兩條古驛道上可通達縉雲山,下可連接嘉陵江。金剛碑石拱橋架於金剛溪之上,建於清康熙年間,長6.5米,寬3.5米,拱高3.4米,為單孔石拱橋,橋面青石鋪就,橋身兩端刻有龍首鳳頭,原風貌保持完整。

尋覓 | 巴山夜雨話桑麻——北碚金剛碑!

石拱橋

金剛碑現存有眾多古建築,大多依山而建,穿鬥式木結構,懸山頂,上覆小青瓦。或為木板牆,或為泥牆(泥牆在巴渝古建築中常見,以竹木做籬為骨,塗抹草拌泥,外施白灰)。具有代表性的22號民居,是一座典型的巴渝風格四合院,現存朝門、院壩、正房等,石木結構,穿鬥式樑架,懸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棕褐色的柱子間布白泥牆,青灰色的正脊下列小青瓦,脊獸高昂,竹木掩映,古香古色。金剛碑現存民居建築群主要在南街,多是民國至20世紀80年代所建,少部分為清代遺留。這些民居建築群保存完好,空間佈局緊中有序,小巧精緻,極具巴渝村落地方特色,具備較高建築和藝術價值。

尋覓 | 巴山夜雨話桑麻——北碚金剛碑!

街景‍

金剛碑還留有晚清和民國時期建築。南街有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觀音閣、正中書局印刷廠舊址等。北街有財神廟(金剛大廟)、城牆、城門、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滑翔機修造所等。財神廟建於清同治年間。兩重殿,四合院,原建築風格為穿鬥式結構,曾為金剛碑“七幫公會”聚會議事場所。廟宇依山勢而建,前築有城牆高4米、長35米,原城牆上方築有古戲臺,供當地文化娛樂消遣所修。通往財神廟曾有一道高3.5米,寬2.4米的廟門,後因財神廟改建為金剛碑小學,除原部分建築被改建,廟門也被封堵,但廟宇遺蹟仍存,青石梯、石欄杆、石雕、石牆、石門框等保存較好。

尋覓 | 巴山夜雨話桑麻——北碚金剛碑!

街景

尋覓 | 巴山夜雨話桑麻——北碚金剛碑!

街景

尋覓 | 巴山夜雨話桑麻——北碚金剛碑!

街景

人行步入金剛碑,青石板路彎彎曲曲,兩旁古樹鬱鬱蔥蔥,傳統建築依山而建,風貌街區錯落有致。山溪、古樹、傳統宅院、石板路、小橋、流水、山體梯級、青石梯道、嘉陵江、江岸灘塗等共同構築了金剛碑傳統風貌街區,置身其中,讓人不禁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古詩意境。青磚綠瓦,木骨泥牆,竹木常青,又平添幾分巴渝韻味。金剛碑居民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每逢節假日,群眾自發組織各種活動,如春節板凳龍表演、端午龍舟賽等,其中“板凳龍舞”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尋覓 | 巴山夜雨話桑麻——北碚金剛碑!

姚家大院效果圖

尋覓 | 巴山夜雨話桑麻——北碚金剛碑!

劉家大院效果圖

尋覓 | 巴山夜雨話桑麻——北碚金剛碑!

何家大院效果圖

尋覓 | 巴山夜雨話桑麻——北碚金剛碑!

國立政府主計處統計局效果圖


尋覓 | 巴山夜雨話桑麻——北碚金剛碑!

正中書局效果圖

青煙嫋嫋風翻葉,巴山夜雨話桑麻。晚清古街,風貌猶存。

尋覓 | 巴山夜雨話桑麻——北碚金剛碑!

金剛碑傳統風貌街區

金剛碑街區以傳統風貌銘刻重慶記憶,以傳統風貌訴說巴渝古韻。作為重慶市十個亟待搶救的傳統風貌街區之一,金剛碑正在開展保護治理工作,在保留傳統風貌的基礎上,復原巴渝風格建築、挖掘歷史人文內涵、升級改造基礎設施。使其成為重慶過去與現在的時空連接點;成為重慶最集中、最豐厚、最鮮活的文化記憶場所;成為重慶的尋根之地和文化審美、文化研究的標本;成為塑造重慶城市形象、傳承重慶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重生的金剛碑將成為“山水之城,美麗之地”又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